李 颖
(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资源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我国农村土地更多用于楼房修建和基础设施建设中,非农建设占用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大,农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小,耕地数量、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
2)我国农村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农民为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住房条件,修建大量房屋,放弃原有旧房屋,选择新的地点修建。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大量闲置用地产生,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
3)由于土地资源集约化程度偏低、利用效率不高,致使土地耕种效益低、农业收入不高,很多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管理,更多的耕地荒废。
4)农村土地质量严重下降,主要由以下4个因素造成:①农业生产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土壤酸碱度严重失衡,土壤板结现象日益严重;②农药的残留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垦利用,使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造成农村土地生态环境日益失衡;④城镇化发展和工业进程加快,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农业生产环境,土壤质量得不到有效保护。
1)农业与非农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影响农村土地使用状况的根本原因。农民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农村和城镇的收入差距极大影响农民对土地的使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远低于非农收入,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对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但农民的生产收入对生活条件的改善没有明显作用,因此大多数人选择外出务工,将村里的土地闲置或交给他人耕种。
2)劳动力的严重缺失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程度低下。城市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使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农村,农村劳动力是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农村中的青壮年甚至举家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减少,大量耕地抛荒,影响农村土地利用率。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第一步就是做好对农村土地的发展规划,科学的发展规划能够有效避免土地抛荒、乱用土地、不合法使用土地等现象发生,这既能为农村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土地资源,又能切实保护耕地。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是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方面:①遵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精神 遵守农村建设用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土地的建设规划要依法依规进行,坚决杜绝乱占乱用乱耕土地的现象;②做好农村土地的摸底排查工作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勘探、测量,掌握农村土地真实状况,如闲置土地数量、每户耕种面积、土地的使用状况等;③对土地利用做好规划 土地的利用规划建设要本着公开、公正、合理、透明的原则,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避免为获取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的行为。利用现代化手段科学测量土地,确保每寸土地都能有效利用,促进集约节约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土地规划要在国土资源局和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加强与有关机构的协调配合与密切沟通交流,确保土地规划顺利推进。
土地规划后,要注重对土地的日常管理和利用。遵循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如沙瓤地种植抗旱作物,盐碱地种植盐碱作物,贫瘠土地种植大豆等农作物,酸性较强的红土地种植茶、稻米等作物。借农村土地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注重对土地的整理和改良,制订各类用地的合理使用面积和标准,有效提高农村用地的利用效率。农村土地整治要做好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条件。修建汴渠,改善农田排水设施,避免农田水涝。利用现有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垦荒地,对农田进行综合整治。修缮农村道路,强化土地的整治开发,同时要保证耕地数量,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禁止乱占乱用耕地。要严格审批土地的使用,搞好土地开发管理,深入研究土地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制定各种预防、应对措施,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督管理,严格预防、纠正、处理农村建设用地中的违法、违规、不合理的行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有序的法治建设环境。
自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更加灵活,土地的流转更加便捷,农村的土地流转要在充分尊重土地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前提下,使农民在土地建设的法律规范下自愿进行。流转的目的是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益最大化,将农民手中的土地经过合法流转集中利用从而达到利于农业生产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在具体实践操作层面,国家要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规划,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对流转的具体步骤和程序进行详细规定,使农村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切实保障土地流转中受益方的权益,促进各方权利公平。规范土地市场交易,使土地流转规范合法有效,避免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和土地资源的浪费,推动土地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通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管理,健全完善对土地流转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安排失地农民是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关键。土地流转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村土地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传统。由于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是十分强烈,所以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因素。土地流转属于经济范畴,要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相匹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从农村土地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选择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方式进行;反之,将给农村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甚至阻碍土地的合理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虽然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如城市,但发展速度却远超城市,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必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农民社会地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农民地位上升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促进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的意识增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向前推进,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涉及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和利用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部年轻人远离家乡在外务工,使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土地空心化和抛荒现象。此类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不高,难以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大多数青壮年脱离农业,逃离农村,走向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如何解决农村土地空心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和需努力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