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维
(罗甸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黔南州 550100)
我国是牛羊的养殖和生产大国,在养殖领域逐渐由零散的管理方法向规模化养殖模式发展,并且很多养殖户取得了更加丰厚的回报,比如由早期的养殖户散养一两头牛羊,目前在形成小规模养殖场,有十几头甚至上头牛羊,在集约化养殖模式下形成上千头规模,单位成本下降很多,使得规模化养殖在市场上有越来越重的话语权,然而也存在疫病多发和市场风险问题。牛羊规模化养殖益处良多,但是劳动力的短缺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部分养殖场在扩大发展规模的过程中缺乏养殖劳动力,所以在养殖中更加依赖养殖技术,比如先进喂养设备的引进以及粪便处理技术、饲料加工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的利用等,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在牛羊的规模化养殖模式下,可以根据不同日龄、定时喂养饲料和草料,让管理效率得到提升。此外,目前我国对牛羊养殖也给予了政策支持,并且设立了专项资金,发生疫情的病死畜都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偿[1]。
由于在规模化养殖下的牛羊养殖的密度较大,使得发生疫病后容易发生牲畜大范围传染,并且传播速度更快,进而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牛羊养殖中疾病种类较多,但是部分养殖户缺乏对疫病的防疫意识,没有制定出消毒和防疫制度,这就容易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甚至容易导致牛羊的大量死亡。此外,一些鸟类、鼠类在出入养殖场的同时可能会携带病原,造成病毒的扩散。在部分养殖场中,部分疫病有一定的潜伏期,而胃肠炎、羊布病、羊链球菌病、牛流行热病、牛口蹄疫爆发和流行都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以牛羊布病为例,每年要进行两次检测,春秋两季都预防接种,预防措施上需要加强对外购牛羊的检疫,为每只成年羊接种 M5 型弱毒活疫苗,对患病牛羊扑杀、无害化处理。在治疗上,需要接种A19 型弱毒活疫苗,但是部分养殖户没有系统的做好疫病防控。
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牛羊的排泄物以及发霉的饲料,发散的气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如果排泄物不能及时处理,不仅会影响牛羊的健康,也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同时,牛羊的粪便和污物没有经过处理在地表堆积,也可能会渗入到地下,甚至造成水污染。
在很多地区的交易中,主要是进行原料买卖,由于缺乏牛羊产品的加工企业,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所以养殖的经济效益不高。牛羊规模化养殖只是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很多养殖户不具备产业化经营理念,没有对牛羊产品开发和加工,殊不知,很多牛羊的附加值也因此被浪费[2]。
防治主要参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办法》,首先,在养殖场的选址上要考虑到地势较高、选排水方便、背风向阳等因素,并且注意远离居民区和交通干线。其次,在规模化的养殖理念下,养殖户普遍树立了“未病先治”的思想,在日常的养殖中更加关注消毒和疫病防治工作,这样就很大程度减少了传染性疾病爆发的几率,具体说来养殖户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需要进行至少一次的消毒,在养殖场配备氨水、漂白粉、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药物,不仅要对地面、墙壁进行药物喷洒,还要对食槽、设备进行彻底的消毒。同时,对于进出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也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传播疫病。再次,在发生疫情后,需要第一时间上报到动物防疫部门,并且进行消毒和必要的隔离措施。最后,对于病死的牛羊需要及时采用扑杀措施,并且做好无害化处理。
规模化的牛羊养殖场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科学处置牛羊的排泄物,在养殖场设置环境污染的检查和监测设备,对空气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养殖户要科学设置养殖密度,以此减少疫病的发生。同时,养殖场要根据养殖规模建立污染处理设施,对污染源再处理,形成粪污的收集→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加工→农作物使用的模式,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在生态学原理基础上,大力建设生态农场,对污染物进行加工,实现循环利用,例如将牛粪中为消化的粗纤维加工为饲料,把排泄物生产成沼气,以及获得生物能源等。此外,饲料的使用上要合理使用添加剂,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以此保证食品安全。
当地需要关注牛羊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打破传统的牛羊买卖方式,形成牛制品、奶制品、皮革、羊毛等系统的加工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当地要重视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牛羊肉、毛皮等加工企业也要利用好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实现深加工,向系列化发展,利用培养加工企业提高牛羊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