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琼
随着新一轮高考方案的出台,作为语文老师,尽管只是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也感受到了语文教学前所未有的压力。新改革的语文高考除了阅读面更广泛之外,还大大增加了阅读量。对于不读课外书、阅读量少、语文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高考的改革已经不是噩梦,而是 “审判”。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能把编者的意图、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丰富的课外文本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我从季老先生的 《留德十年》一书中节选了两个精彩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他对德国的深厚感情;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季老先生当年离开德国时那依依不舍的心情,所以当四五十年后重返德国时,他心中才会那么激动、兴奋;课后,进一步推荐学生阅读 《季羡林先生》一书中的 《再返哥廷根》,让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拓宽学习的资源。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了解民风民俗,学习了 《北京的春节》一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的一些节日习俗进行交流、探讨;学习了 《各具特色的民居》后,可以利用研学的机会带学生到附近的古村、祠堂、名人古屋等地方参观,拓宽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堂上掌握的阅读方法,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就是所谓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后,要善于发掘其中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议题,然后分别以写作方法、文章类别、作者等为契合点,进行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实践。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 《金色的脚印》一文后,我以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为议题,开展群文阅读。要求学生课后阅读 《天鹅的故事》 《藏羚羊的跪拜》 《荒漠里的眼泪》 《蜥蜴的故事》等多篇文章,然后就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话题进行交流。一节交流课之后,学生既在有趣的阅读中增加了阅读量,也在话题的交流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能力。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习新课后,我常常会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著作让学生继续阅读。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刷子李》,是一篇很好的写人范文,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 “俗世”中的“凡人故事”,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我推荐学生去读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又如,学习了 《金钱的魔力》后,推荐学生阅读马克·吐温的小说 《百万英镑》等。
阅读与写作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教师可以结合阅读,合理安排写作训练,实现能力的迁移、互动和共融。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围绕 “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的,这组课文适合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以 《白鹅》和 《白公鹅》为例,虽然两位作家写的是同一种动物,在行文结构、描写方法等方面上都有相似之处,但在语言风格上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丰子恺把鹅称作 “鹅老爷”,俄国作家叶·诺索夫说鹅 “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读来给人以不同的形象感。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不同表达方式的妙处,在日后的写作中也会有所启发。又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 《北京的春节》,学完此文后,让学生再拓展阅读课后的两篇 “阅读链接”,一篇是梁实秋的 《过年》,另一篇是斯妤的 《除夕》。引导学生了解到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写相同的素材,也可以有详有略。在以后的习作中,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总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给学生播下了一颗阅读的种子,并持之以恒地培养,我相信,总会有花开的一天。我也相信,无论今后高考语文如何改革,对热爱阅读、大量阅读的学生而言,必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