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公路隧道长压短抽式通风除尘模拟研究

2019-02-20 11:15刘亚洲肖峻峰庄裕林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风筒风流隧洞

刘亚洲 肖峻峰 卢 平 庄裕林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隧道的数量在逐年快速增长[1]。然而在公路隧道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严重污染隧道施工环境[2]。自然通风条件下,待粉尘降至允许浓度 (允许浓度为10mg/m3)需很长时间,连续作业或短时间进洞作业危害工人健康,给工人和企业造成经济损失[3]。因此,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通风除尘成为学者所一直关注的课题。

国内外研究通风除尘的方式主要有现场实测、仿真模拟和实验测定等方法。其中,现场实测由于条件限制,测点布置简单,不能完全反应现场情况;实验测定多采用相似实验,通风条件设置不能得到保证;仿真模拟不能完全模拟现场施工情况,在研究流场和粉尘分布规律方面有一定的限制[4-5]。

通风除尘的方式主要有压入式通风、压出式通风、混合式通风[6]。长压短抽混合式通风综合了压入式和压出式通风的特点,从隧洞一侧输入新鲜空气,从另一侧将污浊空气排出[7]。其压、抽风筒的相对位置与压、抽比对隧洞内的粉尘分布有较大的影响[8]。基于此,以德上高速南山公路隧道为例,建立Fluent数值模型,分析探讨长压短抽通风方式下,压、抽风筒距工作面距离及压、抽比对隧道内的流场和粉尘分布的影响,以期为公路隧道施工通风除尘提供理论依据。

一、工程简介

南山公路隧道位于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门段,隧道右洞长2811m,左洞长2770m,隧洞断面为半圆拱形,宽12m,高9m,断面面积为94.69m2。隧道全线主要穿越黏土、碳质页岩、页岩、灰岩等地层,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故采用长压短抽通风除尘方式,以降低隧洞内的粉尘浓度。

二、数值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为满足计算精度要求,故对实际的几何模型进行等比例缩小,简化后的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宽4.8m,高3.6m,断面面积为A=15.15m2,风筒悬挂于隧洞两侧,风筒轴线距隧洞中轴线1.5m,悬挂高度为2.4m,压风筒和抽风筒的直径均为0.8m。

依据简化后的南山隧道,使用Geometry软件建立如图2中的几何模型,隧道几何模型长60m,然后导入Mesh采用结构化网格划分形式,划分后的网格数量为92550个。

(二)模型参数的设置

将划分好的网格文件导入到Fluent中计算前,需要对模型做如下假设:1.隧道内风速变化不是很大时,认为空气为不可压缩流体;2.假设隧道内的温度变化不大,忽略温度影响;3.假设隧道内的流场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即为稳态流场[9-10]。

图1 隧道断面图

图2 三维几何模型

将模型导入Fluent后,需要对几何模型设置初始边界条件。隧道洞口为自由出口,风筒的进出口均为速度入口,压风筒风速为正值,抽风筒风速为负值;工作面为粉尘喷射源;其余界面设置为壁面边界。

隧道内存在连续相(空气)和非连续相(粉尘颗粒)两种物质,采用 DPM(Discrete Phase Model)模型能够更好地计算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运动的耦合问题[9],具体模型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参数设置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流场对粉尘分布的影响

风筒距工作面距离及压抽比都会改变隧道内的流场,流场会影响粉尘在隧道内的分布。图3为压风筒距工作面距离Ly=16m,抽风筒距工作面距离Lc=4m,压抽比r=1.2,高度Z=1.5m处(人体呼吸高度)流场矢量分布图。研究表明,长压短抽通风方式下会在工作面附近形成射流区、回流区和涡流区[8]。由图看出,在风流射向工作面的过程中,风流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形成射流区;风流到达工作面后从隧道另一侧返回,形成回流区;在射流区与回流区的共同边界处,部分回流受到射流的影响折返到工作面,形成涡流区。由工作面喷出的粉尘在射流区不宜聚集,风流经过工作面后会将粉尘带入回流区,回流区带出的一部分粉尘进入涡流区逐渐聚集,一部分粉尘逐渐向洞口运移和扩散,如图4所示为粉尘的浓度分布。

图3 Z=1.5m处流场矢量分布图

图4 粉尘浓度三维分布图

(二)压风筒位置对流场、粉尘分布的影响

图 5a为 Lc=4m,r=1.2,Ly不同时,Z=1.5m 处粉尘分布,由图可看出,不同压风筒位置对粉尘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且当12m<Ly<16m时,浓度大于10mg/m3的粉尘扩散距离随着Ly的增大而减小,当Ly<16m时,距离工作面20m内,粉尘浓度均超过了10mg/m3,且在距工作面10~18m内,粉尘浓度超过了100mg/m3。当Ly=16m时,浓度超过10mg/m3的粉尘主要分布在距离工作面5m内,虽然最高浓度达到500mg/m3,但都集中在抽风筒一侧,且距离工作面非常近,在距离工作面5~10m(施工人员作业区域)内粉尘浓度均小于允许值。当16m<Ly<18m时,虽然在压风筒一侧粉尘浓度小于10mg/m3,但高浓度的粉尘扩散距离均超过了15m,除尘效果不理想。

图5b为相对应的流场分布图,由图可以看出,当Ly<16m时,工作面在压风筒的有效射程之内,风流到达工作面后仍有较高的速度,达到5m/s,粉尘被高速的风流带走并向隧道中部运移和扩散,且随着Ly的增大,形成的涡流区逐渐远离工作面,造成局部区域粉尘的聚集。当Ly>16m时,工作面超出了压风筒的有效射程,射流到达工作面后风速降至0.5m/s以下,局部区域粉尘浓度在10mg/m3以下,但压风筒输入的新鲜风流在未达到工作面就进入抽风筒负压区域,对工作面粉尘的压风作用不大,造成整个洞内的粉尘污染。当Ly=16m时,工作面处在风筒的有效射程边界,新鲜风流到达工作面的风速在1~2m/s,能够有效地将粉尘控制在距工作面5m内,粉尘控制效果最佳。

图5 Ly不同时Z=1.5m处粉尘分布和流场分布

(三)抽风筒位置对流场、粉尘分布的影响

图 6a 为 Ly=16m,r=1.2,Lc不同时,Z=1.5m 处粉尘分布。由图可以看出,当2m<Lc<4m时,粉尘的扩散距离随Lc增大而减小,Lc=2m时粉尘扩散距离超过30m;当4m<Lc<6m时,粉尘的扩散距离随Lc增大而减大,尤其当Lc=6m时,粉尘扩散距离超过40m;当Lc=4m时,粉尘扩散距离小于5m,有利于施工人员作业。

图6b为相对应的流场分布图,由图可得出,当2m<Lc<4m时,工作面都处于抽风筒的有效吸程内,但当Lc<4m时,压风筒的负压区域不能有效地作用在工作面,尤其是Lc=2m时,新鲜风流经过工作面进入回流区依然有较高的流速,由于压风筒距离工作面太近,不能很好的捕捉粉尘,造成粉尘在整个隧洞内扩散。当4m<Lc<6m时,新鲜风流还没有到达工作面就进入抽风筒,不能达到通风除尘的效果。因此当Ly=16m,r=1.2时,压风筒距离工作面距离Lc=4m与之匹配度更高,能够为施工人员创造更好的作业环境。

图6 Lc不同时Z=1.5m处粉尘分布和流场分布

(四)压抽比对流场、粉尘分布的影响

图 7a为 Ly=16m,Lc=4m,r不同时,Z=1.5m 处粉尘分布。由图可看以出,当0.6<r<1.2时,粉尘主要集中在工作面抽风筒一侧,且主要沿着抽风筒一侧向隧道中部扩散,达到15m。当r>1.2时,粉尘扩散距离达到30m,施工人员的作业区域被完全覆盖,严重危害人员职业健康。当r=1.2时,粉尘控制在距工作面5m内,为施工人员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图7b为相对应的流场分布图。当r<1时,抽风筒风量大于压风筒风量,隧洞内处于负压状态,隧洞内的风流由洞口向工作面输送,由压风筒输送的风流未到达工作面就突破射流区进入涡流区,造成风流的损失。当r>1时,压风筒风量大于抽风筒风量,但当压抽比过大时,抽风筒产生的负压区域逐渐减小,风流带出的粉尘少部分进入回流区,大部分粉尘都在涡流区的作用下向隧道中部扩散,造成隧洞内的粉尘污染。当r=1.2时,风流到达工作面速度为1~2m/s,工作面处于压风筒有效吸程边界,风量配比较为合适,有利于施工人员作业。

图7 r不同时Z=1.5m处粉尘分布和流场分布

四、结论

(一)风筒的位置对隧道的流场有着决定性作用,流场分布直接影响隧道内粉尘的分布,根据隧洞内流场分布和粉尘分布得出压风筒距工作面的位置为,A 为隧洞断面面积,单位为m2),此时工作面处在风筒的有效射程边界,粉尘控制在距工作面5m内,没有污染施工人员主要作业区域。

(二)当压风筒距离工作面16m时,最佳的抽风筒距工作面距离为此时抽风筒的负压区域处在距工作面0~5m内,与压风筒配合度最好,粉尘被有效排出。

(三)当风筒的相对位置确定后,取压抽比为1.2,风流到达工作面速度为1~2m/s,工作面处于压风筒有效吸程边界,可有效控尘、排尘,为施工人员创造健康的作业环境。

猜你喜欢
风筒风流隧洞
水利工程隧洞开挖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煤矿掘进工作面长距离通风应用研究
果园多风机风送喷雾机聚风筒聚风特性的试验研究
数你最风流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隧洞洞内施工控制测量技术浅析
超前预报结合超前探孔技术在隧洞开挖中的应用
拉链式快速连接风筒在长距离掘进通风中的应用
留白——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兼职者的风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