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婧
(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沈阳 110101)
肥料利用率是指作物对肥料养分利用的百分数,或作物对肥料养分的回收率。它是衡量肥料施用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以反映作物对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养分的吸收利用程度。近年来,为获得作物高产,不合理甚至盲目过量施肥的现象普遍,导致肥料利用率偏低,因此进一步研究,推进肥料利用率的提升非常必要。通过肥料利用率的提升,进而实现增产节本增效。现将实验结果汇总如下:
试验于2018年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街道官立村(N 41.61955°,E 123.28216°)进行,试验地为常年水稻种植区,地势平坦,中等肥力水平,地力均匀,土壤为粘壤水稻土,耕层土壤0~20 cm。试验前取耕层土壤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有机质63.6 g/kg,全氮0.184%,有效磷13.2 mg/kg,速效钾176 mg/kg,pH值6.54。
供试品种为浑粳218;供试肥料为尿素(含N 46%)、过磷酸钙(含P2O512%)、氯化钾(含K2O 60%)。
试验采取田间小区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为无肥区(CK),不施肥;处理2为无氮区(PK),不施氮肥,磷、钾肥与处理5相同;处理3为无磷区(NK),不施磷肥,氮、钾肥与处理5相同;处理4为无钾区(NP),不施钾肥,氮、磷肥与处理5相同;处理5为全肥区(NPK),折合施用尿素28 kg/667 m2、过磷酸钙41.5 kg/667 m2、氯化钾15 kg/667 m2。不设重复,小区面积20 m2。
小区间田埂用塑料薄膜覆盖,隔离防渗,每个小区均设有单独进水口,各小区用水单排单灌,除底肥施肥外,各小区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试验于2018年进行,5月20日施底肥,5月22日插秧,5月30日~7月24日进行田间生育调查,每周记录1次株高、叶龄、分蘖数。生育期间,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试验各小区未发生病虫害现象。10月10日测产并取标准穴,对水稻成熟期株高、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等进行调查。
通过对水稻生育期性状的调查可知,处理1、2的植株较为矮小、叶色黄绿且分蘖较少,处理5叶色浓绿、植株长势健壮、穗型整齐、分蘖数多,处理3和处理4叶色浓绿、植株长势差异不明显。
从表1可以看出,水稻株高、穗长、实粒数、千粒重由高到低的水平均是处理5>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1,处理5的各项水平均为最高,其中株高水平为114 cm,穗长为18.80 cm,分蘖数为13.3个/株,实粒数为139.1粒/穗,千粒重为24.57 g;水稻结实率由多到少的水平依次是处理4>处理5>处理3>处理2>处理1,处理4结实率水平最高为90.2%,其次是处理5为89.9%。
表1 不同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2产量调查结果可见,水稻产量由高到低的水平依次是全肥区>无磷区>无钾区>无氮区>无肥区,各施肥处理产量均高于空白处理(处理1),其中全肥处理(处理5)产量达到最高(675.60 kg/667 m2),较 空白 增 产168.84 kg/667 m2,增产率为33.32%;全肥处理较单一缺素处理(处理2、3、4)增产28.68~122.46 kg/667 m2,增产率达4.43%~22.14%;单一缺素处理较空白处理增产46.38~151.22 kg/667 m2,增 产 率 为9.15%~29.84%。由此可以看出,任一缺素均会导致水稻产量的降低,同时,氮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磷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小,钾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比氮素小、比磷素大。
表2 水稻产量调查
根据水稻产量、茎叶产量以及茎叶、籽粒的全氮、全磷、全钾化验结果数据,计算得100 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水稻吸收氮磷钾总量和肥料利用率。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钾肥利用率最大,为45.42%,其次为氮肥,肥料利用率为35.35%,磷肥利用率最低,为25.47%;全肥区吸收氮量14.56 kg/667 m2、吸收磷量4.61 kg/667 m2、吸收钾量10.49 kg/667 m2,无氮区吸收氮量9.62 kg/667 m2,无磷区吸收磷量3.38 kg/667 m2,无钾区吸收钾量7.77 kg/667 m2。
表3 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及肥料利用率
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可以改善水稻的生育性状及产量构成,增加了水稻产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任一缺素均会导致水稻产量的降低,同时,试验证明氮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磷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小,钾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比氮素小、比磷素大;试验氮肥利用率为35.35%,磷肥利用率为25.47%,钾肥利用率为45.42%。由此可见,氮肥、磷肥、钾肥的配合施用可以使水稻的产量及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其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