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配轩 赵文梅 余娥 徐利
摘 要:学习和企业生产相似,存在着投入与产出关系。通过调查问卷全面掌握学习情况,把学习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学习收益分为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从两者之间关系解释学习动机。即学习成本超过学习收益时,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本低于学习收益,且收益率较高时,学习动力较强;收益率较低时,存在学习动力缺乏。
关键词:学习成本;学习收益;学习收益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6.078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实现中华民族强盛是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当代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积累人力资本,更需在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中作出贡献。然而自1991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低入学门槛、高教育成本以及严峻就业形势等,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和学习动力缺乏。本文把学习过程类比成企业生产过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学习动力。
1 学习情况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现实,使得教育趋于标准化、统一性,从而忽视了人才是教育的主体。受到标准的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收到合格问卷358份,结果显示,给自己课堂投入度打分,总分100分,其中,57名同学打分90以上,占15.9%;92名同学打分80分以上,占25.7%;67名同学打分70分以上,占18.7%;47名同学打分60分以上,占13.1%;95名同学打分60分以上,占26.5%。学习动力严重缺乏。
大一合格问卷108份,结果显示,给自己课堂投入度打分,总分100分,其中,14名同学打分90以上,占12.9%;38名同学打分80分以上,占10.1%;21名同学打分70分以上,占19.4%;11名同学打分60分以上,占10.2%;95名同学打分24分以上,占22.2%。大一新生一直受到教育标准化影响,进入大学后这种认识的影响依然存在,表现为大一新生学习动机比较强烈。作者认为,大一是大学最幸福阶段,学习不存在功利性,对知识具有极强的渴望。
大二、大三合格问卷145份,结果显示,给自己课堂投入度打分,总分100分,其中,15名同学打分90以上,占10.3%;32名同学打分80分以上,占22.1%;27名同学打分70分以上,占18.6%;23名同学打分60分以上,占15.9%;48名同学打分24分以上,占33.1%。大二、大三学生追求兴趣发展,不满足于校准化的教育模式,且对成绩考核有了新的认识,有些同学产生了投机行为,认为只需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即可及格。在这观念下,比较学习成本与学习收益,成为学习动机的决定因素。然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大多并未考虑就业和升学问题,对学习隐性收益,如就业能力提升等并没多大关注。作者认为,这两年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等需要对学生进行立体化教育,摆正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动力;并且四方面缺一不可。
大四合格问卷105份,结果显示,给自己课堂投入度打分,总分100分,其中,28名同学打分90以上,占26.6%;22名同学打分80分以上,占20.0%;19名同学打分70分以上,占18.1%;13名同学打分60分以上,占12.4%;23名同学打分60分以上,占21.9%。大四阶段,面临着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待遇好的单位逢进必考,更加清晰学习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更加注重产出。故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考取证书或考研等提高自身价值。这一阶段,开设的课程以选修课为主,拓展知识视野。作者认为,在这一阶段,不仅要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更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对考研、考证、考单位的同学教师应分享经验并提供指导,对要就业的同学要分享就业经验。
2 学习成本与学习收益影响因素
2.1 学习成本
学习成本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投入,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根据学生对学习成本的感知度,可把学习分成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显性学习成本是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可以明显感知的成本,包括学习时间、学费、住宿费、书籍文具费、生活差距费(即由于上学比在家多支出的生活费,计算公式:生活差距费=学生在校生活费-在家生活费)、培训费等。作为补贴的助学金应从中显性成本中加以扣除,因为这不是学习过程中的支出。
隐性学习成本是学生受教育过程中不能感知的成本,主要以机会成本的形式体现。机会成本是把资源投入到一种项目而必须放弃另一种项目所放弃的收入。学生的隐性成本可用他未就读高等教育的同学收入水平来衡量。此外,学生在校期间校内外兼职所获得的收入应从其中扣除。
2.2 学习收益
学习收益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投入得到的各种产出的总和,不仅包括可以用经济收益表示的显性利益,而且包括不能用经济收益表示的隐性收益。
显性收益是学生通过学习能直观感受到的收益,包括成绩、奖学金、荣誉奖励等。就统计结果来看,奖学金对学生的激励程度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奖学金金额过少,即使努力四年还不如最低档助学金高,极少数能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助学金。学生对荣誉的评价较低,大部分学生对成绩只注重不挂科。隐性收益是学生通过学习不能立即折现的收益,包括能力提升、预期薪酬、身心素质等方面。统计显示,对未来预期薪酬较高的同学,学习时间较长,认为通过高等教育
能使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的同学较努力。学生更加注重薪酬、能力等货币收益,而对身心健康、精神需求、生活品质等非货币性收益较少关注。这些就显示出大学生目前对职业发展认识还不够。
3 学习收益率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收益率即学习收益与学习成本的比值。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往往表现为学习热情缺失、学习成就感低、消极对待学习等。这种现象可以用学习收益率低来解释。利昂·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个体处于集体环境中,会寻找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产生与他人比较的动机。基于社会比较动机,大学生难免会与他处于同一集体当中的他人进行比较,学习收益率就是其一。
一种情形是学习收益小于学习成本,付出得不到期待回报。表现为学习收益过低或学习成本过高。当是因为学习收益较低时,往往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努力学习三个月但仍未过英语四级就是典型例子。认为学习成本过高时,往往是因为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或天赋,掌握内容需花费较长时间和精力。
另一种情形是学习收益大于学习成本,但学习收益率低于期望。现代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现严重,期末测试难度大幅度下降,部分学生产生投机心理,认为期末花一周时间复习重点即可。并且也起到相应成效,这应是小概率事件,但在高校却频繁出现。这种形式下,其他学生对于努力学习获得高分的动机不断丧失。表现为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动力亦在降低,他们的投资收益较低,高学习收益是建立在高成本基础上;为此丧失了闲暇,带来了精神压力。
4 教育风险
一是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级化,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不同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专业化人才,当发生产业变革时,存量的人力资本难以与现实人才需求匹配。
二是就业期望与就业形式相冲突。舒尔茨认为行业移动会增加收入水平。目前,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矛盾突出。大学生对人力资本进行的投资,拥有更高的就业期望。然而,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自身期望有落差。
三是专业选择与个人偏好相背离。大部分学生选择学校、专业时对专业没有充分的认识,专业学什么、毕业后做什么,对自身能力有什么要求等都没有充分了解。故而,专业选择时,从众现象突出,选热门专业,而不是适合的专业。
参考文献
[1]赵恒平,闵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确认与计量[J].理论月刊,2006,(04):149-151.
[2]楊昭宁.学习成本与学习收益初探——学生厌学行为的经济学视角[J].教育学报,2010,(1).
[3]马文武,李中秋.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2017,11(04):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