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学周
(塔城地区草原工作站,新疆 塔城 834700)
塔城地区不仅是重点牧区之一,还是新疆地区畜牧业主要发展区域,该地区一般采取季节轮牧的形式发展,其生态效益与自然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为了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该地区执行了退牧还草、牧区示范工程、防灾基地建设、人工饲料地、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等保护草原生态的项目。本文将以塔城地区为例,探析保护草原生态的策略。
生态环境是人们发展与生存的基础,草原生态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在防治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畜牧业的发展前提在于稳定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草原,一旦草原受到破坏,就会引发草原退化,从而发展至水土流失,最终便会引起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对于畜牧业的发展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1]。因此,联系国家长远发展,保护草原生态,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牧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迅速的发展进程中,我国许多草原都发生了退化现象,这也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由此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塔城地区总面积约有1181万hm2,拥有草原985万hm2,其中半数以上发生退化,退化草地中有42%退化严重。由于该地区一直以来采取的是季节轮牧的方式发展,自然条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牧区的发展,同时,伴随牲畜数量的不断增长,牧区负荷严重超载,而且,由于管理不善,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长远发展,严重损害了草原生态环境。伴随国家对草原建设的重视,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以及各类保护生态工程实施,对于该地区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当前已有1万hm2的人工草料地,能够产出17万t的饲草,其中存有18万hm2的禁牧面积,存有40.5万hm2的草畜平衡区。
为了有效改善牲畜增长和草原退化等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生态置换,构建推动牧区持续发展的发展链,实现生态保护,并在此基础上保障经济效益,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最终实现草原生态的修复,同时通过科学化、合理化、全面化的经营管理,将原有天然草地转变成为人工饲料地,整体提升畜牧的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牧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推进人工饲料地的建设,结合区域特色,拓宽饲料来源,构建高标准人工饲料地;更新畜牧方式,突破自然环境对传统畜牧方式的限制,推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加强优质、高产牧草种类的引进,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种植技术,提高饲草量的产量、质量,有效解决草原及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2]。
其次,把控投资方向。在资金投入上,一般以国家为主体,以地区和个人投入作为辅助,由此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才能够推动人工饲料地的扩大发展;同时,推进退牧还草等各项工程的实施,以水源作为分界点,在湿地区域设置围栏,从而进一步拓宽自然操场的面积。
最后,共同发展种植业与畜牧业。该区域可以跟进玉米作物的种植,同时,可以有效利用秸秆减少畜牧成本,保障圈养牲畜的物质供给,整体减轻天然草地的负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换取短期利益而不考虑草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此,要想保护草原生态,推动牧区经济发展,必须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基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改善牧区经营方式与生产方式,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整合优化经济结构,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发展。同时,针对牧区实际情况,制定牲畜负荷数量,避免发生过度放牧的情况;根据草地情况制定牲畜数量,实现平衡发展。
生态环境不仅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必须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生态与牧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此,需将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实行各项保护生态的工程,加强宣传,提升人民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