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苏维利
烟台市牟平区自然资源局 胡海燕 徐 晶
风吹经沙质地表时,将疏松的沙粒扬起并纳入运动的气流中,即形成风沙流。沙粒从静止到运动,主要的抬升力是冲击力,冲击力可超过沙力重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通过冲击力迅速产生转动(550转/秒),然后由气流上升力抬起沙粒,如空气中固体颗粒的沉速小于平均风速的1/5,颗粒就被上举,运动沙粒是从气流中获取其运动的能量,沙粒只有在一定的风力作用下才开始移动的。使沙粒起动的临界风就是起沙风。起沙风的大小受沙粒粒径、沙地水分、沙地地表状态影响。如粒径0.15mm的细沙粒在光板地上起沙风为5.2m/s,而在粗沙表面上为5.85 m/s。
(1)沙粒的移动方式
气流搬运沙粒的形式,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有悬移(悬浮流动)、跃移(跳跃式的移动)、蠕移(滑动和滚动)三种方式。试验表明:中等风速时,在0.2m高处移动的总沙量中,跃移方式的占50%,蠕移占15%,悬移占35%。沙粒的三种运动方式,在其运动过程中由于风速的变化,可以互相转化。风速越大,悬移比例越大,反之越小。
(2)风沙流的结构
同一风速下,风沙流各部分沙粒的密度与高度成反比,离地面越高,风沙流中沙粒量越少,相反离地面越近,卷入风沙流中的沙粒越多。据测定当风速5m/s时,88%的沙粒在离地面10cm的高度中通过,98%的沙粒在离地面15cm的高度中通过,超过30cm很少有沙粒分布。因此为了防止流沙移动所设的沙障,只要几十厘米的高度就可以阻拦大部分沙子。风速增大,风沙流的总含沙量增大。同样,沙粒也会对气流产生反作用,同一速度下沙量的进一步增加,就会导致因负荷过重而使气流速度和含沙量都降低。当风速增大时,风沙流中沙粒活动高度也增加。据有关实验证明,输沙率和风速减去起沙风速之差的三次方成正比。表达式为q=1.5×10-9(V-Vt)3(q为输沙率,单位为g/min、VVt分别为风速和起沙风,单位为m/s)。
在风沙流的运动过程中,风会对沙粒的移动产生动力作用,风速增大,所能搬运的沙粒的数量也会增多,但这种量的累积超过一定程度,呈现饱和状态并超过了这一限度时,大量的沙粒就会对风速产生相反的作用,由于过于饱和,气流的抵挡能力减小,输沙量降低,这时吹蚀作用停止,并且开始了沙粒沉积现象。当饱和的风沙流将超负荷的沙粒堆积于地表以后,风沙流本身又处于不饱和状态,风速又增加,其挡沙能力又加大,在运动过程中地表又开始被吹蚀。风沙流的这种吹蚀、搬运和堆积的反复交替的特性使流动沙地形成了形式各异的地形,这就是沙区地形形成的基本原理,也是采取各种防治治沙措施的理论依据。
风沙流动是通过对地面吹蚀、搬运和堆积三个过程来实现的。在以吹蚀占优势的地段,风蚀地形就明显,而在以堆积为主的地区,形成堆积地形。沙区地形是风沙流、沙地表面状况和障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1)风蚀地形
主要在旱地区,经过风沙流的吹蚀和磨蚀作用,形成以下几种地形:风蚀洼地、风蚀残丘、雅丹地形(出现在岩石坚硬不同较陡的山区,形成许多深1-6m的凹槽,残存较坚硬的岩层,形成各种形态,因雅丹地方而得名)、蘑菇石、风城地形、沙漠波纹、风棱石、石袋、石筛(又叫石格窗)。
(2)风积地形
当风沙流遇到各种障碍,无法挟带沙粒前进,发生沙物质堆积现象,称为风积作用。通过风积作用而形成的地形,称为风积地形。形成的主要地形有:①沙纹,风移沙粒出现了按粗细分选的现象,移动很慢的最粗的沙粒沿地表滚动并聚集,成微形隆起,两个隆起间有一定距离,就是沙纹。沙波长(脊间距)15-25cm,高度为1.5-2.5cm,长是高的10倍。②沙浪(沙波),沙纹形成后,就在沙纹脊的背风部形成稳定的水平涡流,涡流方向与主风方向不一致,出现沙表风速的不均匀现象,使沙纹聚积起来,形成沙浪(沙波),高度20-25cm。③雏形新月形沙丘(沙峰),沙波在较大风力作用下,形成沙峰,高度50cm以上。④新月形沙丘。具有不对称斜坡,迎风坡平缓,坡度一般在10-15°,背风坡(落沙坡)较陡,坡度30-35°,高度由0.5-15m不等,长度由几十米至数百米。⑤新月形沙丘链,多个新月形沙丘彼此相连接,各自的沙丘两侧的沙角不明显,而形成一串沙堤,迎风坡为12-15°,背风坡为30-35°,呈新月形波浪起伏。⑥格状新月形沙丘、横向沙垅、纵向沙垅,这三种地形均由密集的新月形沙丘(或新月形沙丘链)发展而成,沙垅高度可达20-150m。⑦金字塔形沙丘,高度可达100-200m。
沙丘移动有往复式(冬季风和夏季风作用力几乎相等,方向相反,风力大致相等)、前进式(一个主风方向或几个方向相近的风向占绝对优势)和前进往复式(前进和往复移动交互发生)三种基本方式。广泛分布的新月形沙丘的移动分以下4个区域:吹扬区、转移和交换区、堆积区、低地区。风速的加大,能加快沙丘的移动速度,地表的粗糙及植被的覆盖则能延缓和阻止沙丘的移动。
沙地主要由石英粒组成,一般可达90%-98%,同时还有长石、方解石、碳酸盐、氧化钙、氧化钾等。如石英含量较多,由于其不易溶解,沙地就贫瘠,立地条件较差,反之其它成分增多,肥力状况就有所改善。在降水量大的地区,淋洗作用强,可溶性物质少,肥力较差;降水量较小的地区,由于淋洗过程弱,物理风化作用强,可溶性矿物质就丰富,肥力较高。在流动沙丘上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05%,说明盐渍化特征不明显。水积形成的沙地,水流急处(洪水期)沙粒较粗,流速较小(常水期)处沙粒较细,来源于石质地区的沙粒较粗,来自黄土高源地区的沙粒较细。对于风成沙,吹扬区沙粒较粗,堆积区则含有较多的细粒。沙地比热小,导热度大,因此沙地的昼夜温差大。沙地空隙度为35%-39%(粗沙),33%-37%(细沙),随着沙粒直径增大,沙地疏松程度良好,非毛细孔隙度相对增大,在流沙上达到最大。由于沙地非毛管空隙发达,毛管孔隙发育微弱,渗水性强,通气良好,持水性差。
流沙危害都是由不合理的或过度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并不是所有流动沙地都能形成自然植被,只有具备生草环境条件才有自然生草的可能。由于褐露沙地毛细作用弱,蒸发量小,渗水性高,持水性低,可吸收全部降水,并具有较丰富的凝结水。这样就为植物生长创造了条件,逐渐有一些植物开始定居,随着植物的繁殖,流沙地经由半固定沙地过度到固定沙地,而植物生长的环境也随之改变,植物群落也就发生了变化,被更适应环境的植物群落所代替,这就是植被的演替。丘间低地植物容易繁殖,逐渐向高处扩展,沙生植物生长持续很长时间,随着沙生植物的定居,流沙逐渐变缓,沙丘内水分逐渐降低,粘粒含量增多,沙地肥力增高,地形变缓,土壤中盐分有一定积累,这时植被变为固定沙丘植被,即沙生植物被旱生植物所代替。
风沙危害主要对农田、交通、牧场和居民点的危害,减弱风沙是沙地治理的首要任务。风是风沙流和沙丘移动的动力,沙是物质基础。控制流沙和途径是通过削弱风速,减少气流中的含沙量,使风速小于起沙风和固定沙表减少沙源这两方面着手。防治风沙化危害的技术措施可分为机械沙障、化学胶结剂、生物和工程措施。
用植物枯枝茎杆、粘土、地膜等制作各种障碍物来加固沙表和削弱近地的风力。沙障因材料限制使用寿命短,一般仅维持2-3年,但因建造容易,收效快,通常用于不适于生物固沙的严重风沙区,或受风沙危害的重要生产建设用地周围,给植物进入沙地创造环境。
(1)半隐蔽式沙障
用于保护造林地的种子和幼苗,以稻草、麦桔等为材料,在只有一个主风的条件下,可呈带状垂直于主风方向,在多风的情况下,可采用方格状,地上部沙障高15-20cm,地下部分15-30cm,最好下部沙障顶端高于上一层沙障的基部,沙障防护高度一般为沙障高度的5倍,方格式沙障以1m×1m效果最好。
(2)铺草(覆膜)沙障
用植物桔杆(地膜)等全面或带状覆盖沙表,然后用湿沙(粘土)盖压以防被风吹走,这种沙障由于通水和通气性好,不仅可以防风还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铺草沙障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3)粘土沙障
在流动沙地周围有粘土的地区,可用粘土做成20×15cm的土埂,1m间距,或1m×1.5m方格,或平铺沙表压沙。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防风蚀,而且可以改良土壤。
(4)高立式沙障
用沙障埋沙不断提高沙丘高度,逐渐形成大沙丘,以阻挡沙粒前移,然后用生物措施和其它沙障以固定沙表。
用飞机或拖拉机牵引喷洒各种化学胶剂、沥清乳剂和油田页岩等防治风沙,易于施工运输,但成本高,可用来固定沙表而不影响沙地的透水透气性,也不影响植物的生长,但不能防止外来沙。
(1)改良土壤
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秸杆还田,留茬耕种,秸杆树叶覆盖,种增绿肥作物,科学整地,改土换土等办法改良土壤。
(2)封沙育林育苗
对采伐迹地扩沙荒地实行人工封禁,涵养生机,提高植被覆盖度。
(3)营造防风固沙林
①流动沙地的固沙林
在水分条件较好和植被生长较好的低矮沙丘沙地上,可以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阻挡流沙。
a背风坡的高杆造林和机械沙障相结合,用杨、柳等耐沙埋树木在流动沙丘背风坡进行插干造林。
b营造前拉后档林
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沙区,采用迎风坡坡脚或丘间低地营造乔灌混交林,在背风坡脚营造高杆林,使迎风坡由于有了林木而削弱了风速,使沙源减少,沙丘移动减缓,背风坡由于乔木的阻档和沙粒的堆积减弱沙丘前移。由于丘顶风速大,而使丘顶裸露呈风蚀状态被风削平,为进一步固沙创造了宜林条件。
c撵沙造林
在沙丘间低地较宽广而水分条件又比较好的地方,在沙丘迎风坡坡脚下部栽植灌木带,借助风力,人为地在林带迎背风面造成风蚀平地,从而扩大了丘间低地面积,然后在被拉平的林地上营造林带,如此反复,逐步拉平,逐步营造林带。
②农田防风阻沙林带
当路(水)自然形成的网格大于有效防护距离(网格面积大于400亩)时,一般不要在农田中重新设置林带,可结合路域水域绿化,完成农田防护林带设置,并结合农林间作及其他森林合理布局形成综合防护林体系。林带宽度应控制20m以内。稀疏结构8-11m(5-7行树),通风结构11-15 m(7-10行)为宜。但在森林覆盖率小于10%的地区(如黄河三角洲),林带宽度可达到20m左右(14行)。株间配置不要搞成方格状规整结构,要做到交错布置,以取得最大防风效果为目的。
紧密结构林带横断面形状以不等三角形断面形状,仰角小的林带防护距离为最远,稀疏结构以方形或长方形防护距离为最远,通风结构以屋脊形的林带防护距离为最远。其中方形或长形结构林带很易实现,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加以考虑,但是三角形的屋脊形结构不易操作,可结合特殊地段的景观设计加以考虑,一般不要考虑在内了。
林带设置方向应与主风方向相垂直,才能取得较好的防风效果。但在平原地区、人口较多的地区的沟路渠都已建成,东西走向的大部分与主风方向(南、北风)相垂直,所以林带建设结合路域水域绿化进行,一般不再考虑林带的方向问题。对于新开发的地段新修路的要考虑林带方向问题。
我省的林带间距,可用农田林网网格面积控制,一般网格面积控制在400亩以内,风沙危害严重区控制在300亩以内,结合田间路渠规划统一安排。可选择林带树种主要有:窄冠毛白杨、毛白杨、黑杨、绒毛白蜡、白榆、旱柳、垂柳、紫穗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