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元
(鲁甸县江底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 鲁甸 657100)
玉米是江底镇第一大粮食作物。但江底境内气候类型多样(海拔1180~2703米),种植玉米的环境条件差异明显,因此玉米种植模式较多,品种种类繁多。如何保证玉米种植健康生长,由于不同环境带来的不同问题,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结合各地生产技术,保证当地玉米产量,最大程度挖掘玉米种植潜力。
江底镇2018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993.33hm2,总产1710万kg,农民人均有粮731g。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866.67hm2,产量895.4 万kg。江底镇玉米基本是大春种植,冬玉米仅在沿牛栏江边一带种植,面积很小,不足6.67hm2。从气候环境来看,江底镇种植玉米区域分为三大块,即干热河谷层、干暖一般山区层、温湿高二半山层(区)。由于三个区域的地势条件限制,各区域种植的玉米品种不同。比如干热河谷层平均气温为15℃,适合晚熟类的玉米品种,而其他两区域以玉米早熟品种为主。
江底镇在玉米栽培方面,选择的玉米品种较多,能达到70种左右,当地种植户在购买玉米品种方面缺少自主性,大多数以种植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品种为主,并未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玉米品种,由此无法保证玉米的生产质量。青食玉米品种较少,市面上出现的青食玉米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当地玉米生产产量。
如何保证玉米种植质量、提高产量,在实际种植方面要结合多种种植模式,保证玉米生长环境。但全镇采用的玉米种植模式缺少相应的标准,利用套种的方式进行栽培,造成玉米的种植密度较低,质量与产量无法保证。
在江底镇内玉米施肥被称作“底肥”,大多数种植户在施肥时依靠自身的经验,并未真正理解玉米的品种特性,因此造成不同品种的玉米生产存在差异。在施肥方面,肥料大多数在浅土表层,导致肥料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对环境污染的情况加重。
由于江底镇气候环境十分突出,为玉米提供的土壤环境较差,出现不耐旱现象,镇内设置的基础排灌设施无法保证玉米实际生产需要。种植户在玉米播种之前进行地下害虫防治工作,在后期对危害玉米的病虫不做处理[1]。因此,导致玉米产量急速降低。
为改变当地玉米种植品种杂乱现象,相关农技部门在全县生产区域进行玉米品种的相关试验,将优质品种在当地进行示范推广。同时,农技部门要保证推广的玉米品种具有高产量、抗病性的特点,还要保证推广的玉米品种数量维持在1~2个。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当地种植户进行购买使用。为满足当地种植户的需要,可以推出专用型玉米品种。由于当地青石玉米品种较少,且质量偏低,农技部门在试点研究时,利用中亚热带环境热量优势,推出更高质量青食玉米品种,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传统的套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江底镇现在种植情况,选择更加规范化间套作方式,综合土地情况,缩小种植间距,提高种植密度。在种植时,按照玉米品种特点结合种植,从而提高单株玉米生产力。进一步规范种植模式,由农技部门对种植户进行种植宣讲,从理念上规范种植户的种植标准,由此才能确保当地玉米种植效率,提高玉米产量。
绿色环保农业理念的推广,在玉米施肥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对土壤成分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的化肥。通过宣传环境保护,加强资源利用。在玉米施肥方面,倡导多次施肥,避免因一次性过多施肥而导致浪费,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由此才能减少种植户表面施肥的行为,增强土壤弹性,提高玉米种植质量。
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选择环保高效低毒农药,在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对不同区域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分析,开展综合防治工作,使用具有针对性的农药,才能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危害。在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时,要控制农药使用量,避免因一次性过多使用危害玉米生长,破坏当地土地环境。
加强江底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排水引灌设施,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灌水需要。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从多方面争取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根据当地的种植情况,购进农机,提高玉米产业机械化水平。比如,在玉米种植前期,利用相关机械设备进行翻土,减轻人工种植压力。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绿色农业发展,进而保证当地玉米生产质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为提高当地农业经济收益,从销售方面下手,加工企业的引进,改变当地玉米加工生产结构,进而扩大销售量,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要想推动鲁甸县江底镇玉米产业发展,对镇内玉米种植环境进行充分理解,选择高品质的玉米品种,规范种植模式,优化销售途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防治病虫害工作。在使用化肥以及农药过程中,要注意种植环境保护,实现绿色环保农业。同时还要加强玉米种植宣传工作,促使种植户形成正确的玉米种植观念,提高种植积极性。由此才能实现江底镇玉米产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