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彦皓
(怀来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怀来 075400)
鲤鱼属于鲤科,鱼体侧身扁平,腹部比较圆润,整个鱼身呈纺锤状。鲤鱼的鱼体比较长,臀鳍、背鳍都具有较粗壮并且带有齿状的硬刺。鲤鱼的个体比较大,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培养的鱼种品种不同,养出的鲤鱼体态和颜色都不一样。在我国,人工养殖鲤鱼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已经养殖出的鲤鱼人工品种有火鲤、草鲤、红鲤、锦鲤、团鲤、荷包鲤、芙蓉鲤等。一般而言,养殖的鲤鱼颜色较淡,鱼鳞多为金黄色,部分水质较差水域鲤鱼会呈黑色,不如野生鲤鱼来的鲜艳。鲤鱼喜欢生存在地质松软的水体环境中,主要以食用杂食性鱼类为生。鲤鱼适应性很强,它可以耐寒、耐缺氧以及耐碱。据了解,鲤鱼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中比重占据很大,是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鱼苗的品质一直是养殖户最重视的方面,因为品质好的种苗,养殖户得到的利润也高一些。但是培养优秀的鱼苗,是需要有技术支持的。目前种苗培养市场整体比较混乱,有着近亲繁殖,种苗质量不高,抗病性太差等问题,无论优劣,都打着“优质种苗”的旗号蒙骗消费者,这些现象对鲤鱼的养殖及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1]。
许多鲤鱼养殖户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养殖过程中对鱼苗密度的控制不达标、饲料用量不准确,出现放养量大的情况破坏鱼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鲤鱼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鲤鱼疾病频发,不仅影响鲤鱼的正常生长,还会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许多养殖户因为缺乏用药知识,用的农药以及化工原料都是价格低廉,残留严重的,这就导致了鲤鱼生存的环境被污染、鲤鱼存活率受到影响。这种残留严重的以化工原料为主的渔药,价格虽然低廉,但是对人体危害程度比较高。而且滥用药物不止会出现药物残留、重金属超标的情况,还会增加鲤鱼的发病率[2]。
在养殖时,改变养殖户只关注眼前利益的观点,把眼光放长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鲤鱼养殖。要让养殖户明白只有种鱼的品质纯正、成活率高,培养出的鲤鱼抗逆性以及抗病性才会强。养殖户在养殖鲤鱼之前应选择那些品质优良的鲤鱼品种,而且在选择鲤鱼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湿度以及氧含量这些条件。就南方地区而言,适合养殖的鲤鱼种类非常多;但在北方,比较适合养殖鳞鲤和红鲤,对于像丰鲤这类的稀有鲤鱼品种,在养殖时要严格控制水温[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加大鲤鱼养殖上科技的投入,把科学技术真正送到渔民手中,才能长远地让渔民受益。目前鲤鱼养殖户存在养殖方法不科学、缺乏用药知识的现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鲤鱼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定期为养殖户进行科学养殖等方面的培训,推广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和模式,引导养殖户适度投放鱼苗,进行合理喂养,选择品质优良的饲料,这样既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又减小对养殖水体的污染[4]。同时加大渔业机械的使用推广,尽量减少渔药的使用,避免对养殖水体造成破坏。
在鲤鱼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鲤鱼的疾病防控,这样才能避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受损。首先,在鲤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该要注重池塘的底层排污,使用无害化处理方法,降低有机质生成,提高水体的溶氧,降低有害物质残留,最好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啊对池塘的全面清洁,从源头上杜绝疾病的发生。其次,渔业部门需要通过通过各种途径,对广大养殖户全面展开鲤鱼疾病预防的科普宣传。努力提高他们对鲤鱼疾病预防的重视,并对养殖户进行相关预防措施培训。
鲤鱼一般可能会感染的疾病有水霉病、白点病等。
鲤鱼感染水霉病时,肉眼可见鱼体表而有灰白色毛状物,游动缓慢,食欲不振,日渐消瘦,逐渐死亡。发病集中在4月末5月初,水温10~20℃时发病,多因野蛮操作导致鱼体受伤引起。针对这一情况,在养殖鲤鱼时,要仔细操作,避免引起鱼群受伤。如果已经感染水霉病,要马上用福尔马林或者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5]。
鲤鱼感染白点病时,会有大量粘液产生。患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鲤鱼鳃组织坏死,影响其呼吸,甚至死亡。多发病于水温15~25℃时。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放养前进行彻底清塘。如果已经感染白点病,要用亚甲基蓝或者福尔马林进行全池泼洒[6]。
总上所示,只有在鲤鱼养殖过程中提高鲤鱼种鱼的质量、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以及对鲤鱼的疾病防控,才能实现高产高效的鲤鱼养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