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宇,詹万龙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 404100)
在农产品的产业链中,生产、深加工、运输、销售、品牌等诸多环节缺一不可。实现特色农产品在这一品种领域的主导,就必须深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将产业链做深做细,满足市场需求,精准供给,才能真正占有市场。
高效益、大规模、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是当前农业的主流趋势。新型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精准控制整条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注重产业链下游的产品营销环节,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产业链分为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链的接通。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是在发展基础环节的同时,拓展产业的深加工、销售等环节,使得该农产业更具有竞争力、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产业链的上下游同步发展有两种方式:一是企业在发展起始环节的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身发展基础环节、技术环节以及市场拓展环节,减少本产业各个环节的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和产品附加值,也使得企业更容易根据自身需求随时调整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二是该产业的企业不断加强自身主要环节,与其他产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互为上下游环节,使得企业专注本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具实力,各个企业相互促进,满足各自需求。
各地区特色农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转换为各自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整体依旧呈现出价值水平低的特点。
一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在我国,绝大部分区域性特色农产业仍然处在原始产品销售状态,还没有实现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目标。主导产业并未真正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产品的深加工不够,产业链上下游的距离过大,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所获取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二是产业链短且窄。产业链越长,中间涉及到的环节就越多,产业的发展就越有深度;产业链越短,产业发展越容易受到限制。我国农产品的产业链基本停留在上游环节,下游环节发展缓慢,上下游连接断开,也无法做到一系列产品的开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以及配套产业的各项服务尚未真正形成。
三是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基本是“农户+公司”,区域特色农业的产业规模小,科技落后,经营分散,市场竞争力弱,未深度挖掘特色农产品广阔且有潜力的市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度较低,并未真正实现农民合作组织解决“小生产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功能。
四是产业链利益机制不成熟。在农业产业链中,链条上游的分散经营、小规模的农户承担着最底层的农产品生产,基本处于劣势地位。龙头企业占据市场的关键资源,将农产品的定价权掌握在手中,小农户的利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业链利益机制的不成熟,使得各个环节的主体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利益不对等,产业链不能健康发展。
完善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的整合,发展特色农业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对传统农业小规模、低效益等劣势的弥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完整性。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的生产、深加工、运输、销售等所有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中间所涉及到的连接点,比如物流渠道、品牌建设等。以主导产业为依托,积极引导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开展贮藏、加工和运销,推动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养行业集中度高、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加工企业,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挥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引导市场主体做好市场需求的分析预测,带动农户积极主动向市场靠拢,保证农产品转向以市场和质量为导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竞争力强、安全并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形成优势农业产业集群。
三是加快建立农民合作组织。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将弱小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合作组织,使得农民合作组织在农民与企业之间充当中介,为农民提供各项服务。这种产业链整合模式,使分散的农户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前的服务环节和生产后的市场营销环节中,获得农业产业链中非农业生产的利润分红,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由于农民对市场不了解而造成的损失,降低农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更加符合农民的利益需求,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在产业链链条中的连接作用。
四是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应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加大对农业的科投入力度,做大做强本土品牌,以科技引领产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挥品牌效应。做好做市场调研,面向广阔市场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有针对性地生产高、中、低档产品,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打开市场销路。
五是完善产业链利益机制。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创新产业链多种模式,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区域形成紧密且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