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艳波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兴安盟 137600)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农药的使用对于蔬菜的质量存在密切影响。合理使用农药有利于蔬菜产量的提升,如果蔬菜种植户的农药使用不规范,会造成明显的环境污染与残留问题。因此,需要对蔬菜种植户的农药施用进行研究,提高农药使用的规范性。
设施蔬菜种植户具体是指拥有和承包大棚进行蔬菜生产经营性活动的农户。当前我国对蔬菜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也随之逐步提高。近年来,内蒙地区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服务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广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10多项设施农业新技术,种植品种主要包括彩椒、番茄、黄瓜等近百个新品种。截至今年7月,内蒙古设施蔬菜种植总面积已达10.16万hm2。
蔬菜生产过程中,病虫害会对蔬菜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农户为了确保蔬菜产量的稳定性,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需要利用农药发挥病虫害防治作用,对蔬菜的生长进行调节,从而有利于获得更高的蔬菜种植收入。其中施药周期及其安全间隔是确保施药行为科学合理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确保蔬菜质量安全,最后一次施药到采收之间的周期必须大于安全间隔期[1]。
现阶段,对于设施蔬菜种植户的不合理施药行为,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设施蔬菜种植户的不合理施药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是施用时机选择不当,存在“重治轻防”的现象。在病虫害始发阶段未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而是在病虫害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进行施药。同时也存在药物选择不合理的问题,从而错过最佳防治时间。第二是施用方式不合理,造成农药利用率较低。在用量、配比和喷洒等方面的操作不规范,造成较为明显的农药残留问题。第三是在农药使用后的处理方式不当。比如对于农药空瓶和剩余农药,一些种植户对农药空瓶随意丢弃,在清洗喷药设备时也容易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自然因素是对设施蔬菜种植户施药行为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和地域因素两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蔬菜生产条件、种植结构、病虫害发生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使种植户的施药行为也具有很大区别。对于气候因素,通常在气候条件较为温暖地区,病虫害发生更加频繁。对于内蒙古地区,在气候变暖趋势下,病虫害的发生也具有逐渐增长趋势,造成农药使用量增多。
社会因素是影响设施蔬菜种植户施药行为的一项重要因素。根据相关的调查统计,影响设施蔬菜种植户施药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规避风险的意识、从众心理、生态观念和农药相关知识等。在年龄和性别方面,随着种植户年龄的增加,其用药经验逐渐增长,但对于农药知识的掌握相对年轻人较差;男性相对于女性对农药知识的了解意愿更强,农药施用的具体操作能力上,男性也比女性更强,但女性施药过程中更加注重防护。在文化程度方面,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于施药行为存在重要影响,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施药行为也更加趋向于规范,其中文化程度对农药使用量存在负向影响。在规避风险意识上,农户对于风险的规避意识越强,就越倾向于使用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农户自身的生态观念也对农药施用行为存在较大影响,在一项研究中,设施蔬菜种植户生态风险认知显著影响其施药行为,种植户对生态风险认知越强,施药行为越规范[2]。种植户的农药知识储备对其施药行为也具有较大影响,在通过相关培训使其掌握科学用药知识后,能够显著改善其用药习惯。此外,种植户的施药行为还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于设施蔬菜种植户施药行为的影响集中表现为种植规模、农户经济状况与产品销售渠道三方面。其中一项研究表明,种植规模与农药的施用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经济状况对其施药行为具有关键影响,对于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种植户来说,容易通过使用更多农药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于价格较高的农药,农户的使用量也相对更少。产品销售渠道对种植户施药行为也存在一定影响,如果农户自用部分蔬菜产品,在使用农药时更为谨慎,在农户不存在自用的情况下,则仅考虑病虫害防治效果问题。
除了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家相关政策与管理规范等因素也对蔬菜种植户的施药行为具有影响。在相关单位和机构对农药的种类及用量加以规范,并采取相应的检测手段时,种植户会根据相关规定的要求合理选择农药,提高施药行为的规范性。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促进蔬菜种植户施药行为的规范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第一是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及推广,同时积极宣传科学用药知识。第二是要加强对种植户施药行为的监管,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做好农药检测工作,从而有效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目前,设施蔬菜种植户的施药行为中,用药不规范的问题较为明显,也对蔬菜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对此应深入分析造成此现象的自然条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及管理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减少蔬菜的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