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武,郭云清
(湖南省安乡县三岔河镇人民政府,湖南 安乡 415600)
水稻植保主要是为了解决水稻生长过程中存在的病虫草鼠等危害,涉及田间危害控制、防控方案制定、综合防治措施、预测报告等内容。当前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正在缓慢变化,稻苞虫、稻螟蛉等发生率越来越低,水稻黄矮和青矮等问题得到控制,但是仍存在与黑条矮缩病等,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因此,想要实现水稻丰收,就必须要重视植保技术的发展,做好对自身掌握植保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当前水稻植保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水稻喜潮湿生长地,在生产环境方面要求较为严格,水稻的生长容易受到温度、水分、光照等因素影响,水稻自身有着一定的抗水涝作用,很多水稻可在水中茁壮生长,同时在盐碱防护方面要求严格,但是不管何种品种农作物,都必须要重视肥沃土地环境。水稻植保中,种植人员必须要对水稻接受阳光程度有准确把握。一般水稻有芽在10℃左右出苗,成型后适宜生长温度在30℃左右,水稻成穗后,保持水稻充足水分和养分,能够使水稻结实产量和质量等得到保证。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有明显增多,在食物方面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水平有明显提升,在食物安全质量方面要求更为严格。水稻属于当前几种主要日常食物,水稻产量对人们日常生活有重要影响,同时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水稻生长过程中植保技术的使用主要是利用生物以及化学技术等使水稻生长过程中所出现的病虫害危害得到解决和处理,当前我国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以杀虫剂等农药为主,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是会出现农作物残留等问题,对水稻生长造成影响,甚至可在食物链的作用下对人健康造成影响和危害。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植保机械化水平等影响,当前我国植保机械化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和增强,植保机械部件存在有明显落后问题,植保中很难实现对农药的高效利用,施药技术落后,施药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GIS技术、GPS技术、静电喷雾技术等,受到地理环境因素以及经济水平因素等影响很难大面积使用,不利于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带来严重影响和威胁。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绿色产品方面需求有明显增加,绿色植保技术的使用主要是利用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技术,提高水稻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使农药残留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在水稻病虫害控制方面以化学农药方式控制为主,这种植保技术的使用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要求背道而驰。
水稻植保方面,存在有长期农药不合理使用等问题,不仅会造成污染,同时病虫抗药性有明显增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植保工作难度。植保工作中药剂的使用,必须要对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和成本等充分全面分析考虑。随着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强,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明显降低,用药成本增加,导致植保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和阻碍。
分析当前我国国情可发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有明显增加,在农村从事水稻种植等人口严重短缺,另外,受到农技服务人员在水稻植保宣传力度不足等因素影响,很多农户未能对水稻病虫害有清楚认识,农民植保病虫害的防治很难实现对用药技术以及用药时机等准确控制,未能落实水稻病虫害防治,增大病虫害抗药性。
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植保喷药机械有自走式喷杆喷雾剂、背负式机动弥雾机等,为了使水稻植保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当前植保工作中无人机应用越来越广泛。有研究发现,未来我国水稻植保机械化发展将呈现出明显的高效施药、精准施药方面发展,能够使传统机械化施药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无人技术的发展能够为精准农业提供重要信息,具有广阔应用和发展前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2020年农药“零增长”目标,必须要重视农村植保工作中植保技术的宣传,同时利用农民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水稻植保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农药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
生物防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仅效率高,同时成本低廉,不会出现农药残留等问题,在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有广泛应用。通过物理防治结合生物防治等,能够更好的促进水稻植保共走发展。比如利用轮作和套作等防治控制病虫害数量,利用生态防治方法等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减少病虫害。利用绿色防控措施,安装水稻病虫害防控设备,实现对病虫害的综合性防治。
水稻植保直接关系到水稻病虫害防治水平,当前水稻植保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提高水稻植保有效性,必须要重视水稻植保问题的解决和处理,开发新型机械、重视农业人员培训、落实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提高水稻植保水平,更好的满足水稻种植需要,确保食品安全,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