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东平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农业农村局,山西 永和 041400)
绿色防控技术,以控制化学药剂的用量为主,以促进农作物的安全生产为根本,综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环境友好型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实现降低农作物病虫害感染的目的。该项技术,至始至终贯穿“绿色环保”的理念,是现代农业安全高质生产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响应中央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满足民众绿色消费的现实需要。本地优化资源配置,多渠道推广实施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注意深耕灭茬,破坏病虫适生场所,压低病虫害基数;注意优化田间管理,培育健壮秧苗,增强抗病潜能;注意推广成虫诱杀技术。使用诱捕器、性诱剂杀;注意生物防控技术,选用BT、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控病虫害。对控制本地病虫害发生蔓延,降低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选择耐病、抗虫害品种如:大丰30、登海602等,是增强抗病虫害的基础保障。同时,注意提高播种质量,下种均匀。一般中等肥力地,3500~3800株/667m2,上等肥力地,4000~4400株/667m2,合理播种时机,春玉米4月20日前播种,夏玉米6月10日后播种,从而减轻病虫危害,这样对错开病虫害高发敏感期效果较好。
播种前,药剂拌种,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 ml加75%立克秀,悬浮种衣剂10 ml,兑水150~200g,包玉米种子5~6kg,可有效防治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和黑穗病、病毒病等。
结合本地农艺作业要求,推广标准化农田作业技术。注意精细耕作,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合理组织密植,加强农田水肥管理,增强田间植株通透性,培育健壮的玉米植株,以增强其抗病虫害的能力。及时清理田间杂草,破坏虫害栖息环境。玉米收割后,做好秸秆还田,或者,集中离田,避免有虫卵或者病菌残留,来年形成大的疫情。
合理轮作换茬,调整农田作物结构,不要同一区域大面积单一种植玉米品种,形成多样性的生态结构,对提高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更好些。比如:可通过轮作非寄主作物——甘薯,控制玉米茎腐病的发生。
中后期做到统防统治,玉米心叶末期,统一喷施苏云金秆菌、苦参碱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中后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采用植保无人机、高秆作物喷雾机等统防统治技术防控病虫害。
5月中下旬,每2.67 hm2安装一台频振杀虫灯,利用光线、色泽、味道、光波等,起到诱杀虫害的目的。该种方法,有效诱杀虫害的种类居多,使用成本低,而且对天敌益虫无害,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数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
6月中下旬,是我县玉米螟成虫发生的关键期。此时,在虫害敏感地区,可用屋式性诱剂诱杀,用3个/667m2,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虫产卵量,对驱杀成虫的效果也很好。该种方法的应用,其一,能消灭大量的成虫,经田间试验,比较水盆性诱剂,驱杀飞蛾的数量多出2~5倍。其二,持续时间更长,药效能维持30 d以上。其三,节省人工成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少。
玉米螟高发期,用BT苏云金杆菌,可有效防治其幼虫危害。试验证明:该生物制药防效好,无农药残留,对维护生态平衡效果显著。利用白僵菌封垛可有效的防治玉米秸秆越冬玉米螟。
生物农药,使用Bt、阿维菌素、氨基寡糖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在春玉米田一代玉米螟产卵盛期和夏玉米田二代玉米螟产卵盛期,用16000 IU/mgBt可湿性粉剂3000g/hm2,或8000 IU/mgBt可湿性粉剂5250g/hm2,按药、水、干细沙以0.4∶1.0∶10.0的比例配成颗粒剂丢心。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5%氨基寡糖素1125~1500ml/hm2加水喷雾防治粗缩病等。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多渠道宣传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性,营造重视玉米绿色安全生产的社会氛围,以提升绿色防控技术的社会普及面。
(2)做好补贴引导工作,必须要意识到绿色防控技术的优势所在。当地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无论在绿色防控补贴、推广执行标准、具体方法应用等诸多方面,给予切实可行的推广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配合、民众参与、部门服务”的综合应用机制。
(3)做好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区是效果展示区,是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的关键一环。为此,示范区统一设置杀虫灯、性诱剂、黄板等设施。通过现场观摩、广播宣传等等,引导农民掌握绿色防控技术的要领。做好技术集成,推广一批低农药残留生物制药,提升绿色防控技术的含金量。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绿色防控技术在今后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将得到推广和应用。地方政府部门对此务必要高度重视,跟进时代发展潮流,在确保玉米高产优产的基础上,综合各种绿色防控技术,对提升玉米高产优质高效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