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楠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观堂镇政府,河南 鹿邑 477200)
(1)预防舍不得用药,发病后却拼命用好药、重复用药、大量混合用药。老菜农凭经验,任意加大用药量和盲目混用药剂,随意缩短安全间隔期,使得蔬菜生长在“治病也致命(残)、致畸”的环境里。长期落后的栽培措施和病虫害防治手段与优良品种的种植要求不相适应。防治用药现状乱、混、杂现象仍很严重。
(2)多元有效成分混合防病时,忽略了对蔬菜生长的安全性,造成药害、肥害,对蔬菜瓜果的生产危害性极大。也给不法农资经销商经营假药、次药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为图一己之利,欺骗(忽悠)新菜农,开出4~5种药剂混用的大药方,以及不科学的混配手段防病,诱使新菜农多用药、混用药,造成植株落花落果,药害现象非常普遍。
(3)落后的病虫害防治理念与无公害设施蔬菜施药技术不相适应,施药时忽略了天气、环境、生长期因素等。引发叶片功能性衰竭枯死斑。
(4)打药万能论。缺素症和肥害与病害混淆,不论什么原因,有病或有异常就黄药。
蔬菜虫病害田间诊断是农业综合技能的体现,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首要环节,只有正确诊断,才能进行有效防治,否则延误病情,造成损失。田间诊断蔬菜生长异常涉及如下方面,可以逐步排除。
(1)田间发生虫害以后,首先,要看看虫害植株上有无害虫及其为害的表现。
①天气相对干旱且温暖时,叶片上有由黄白色失绿斑点组成的黄斑,整个叶片僵硬或扭曲,植株生长缓慢,最好先看看叶片背面有无红蜘蛛、叶蜗、白粉虱、蓟马等刺吸式口器的小型害虫。
②气温高且闷热的环境下,作物顶端做叶小、黑、僵、卷,叶片背面有油点,幼果上有皱状斑块,多是茶黄蜗为害所致。
(2)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
①真菌性病害:蔬菜遭到病菌侵染,植林感病部位生有霉状物、菌丝体并产生病斑。
②细菌性病害:多数蔬菜细菌病害症状特点表现为坏死、萎端、腐烂等,病部有菌脓、菌膜、菌德。常伴有鬼味,无菌丝,如白菜软腐病、芹菜软腐病。
③根结线虫病害:植株生长衰弱,显示营养不良,生育迟缓,致使植株矮小,色泽失常,叶片萎鹰,与缺肥水的表现相似。时片、茎秆没有病原物,拔出根系,根部长有瘤状物。田间线虫的分布随种植年数增加而加重。与豆科作物的根瘤及十字花科根肿病不同:用刀切开瘤状物,横截面为白色、有虫体的是线虫;横截面为粉红色的为根瘤:十字花科根肿病只为害十字花科作物,其根结组织膨大呈结肠状,解剖根结膨大处,切而平滑,里面什么也没有。
④寄生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常见有范丝子、列当、料寄生等。
(3)非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受不良生长环境限制,种植习惯、管理不当等因素影响,蔬菜局部、或整株、病原物可见,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非侵染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
①药害。因过量施用农药或误施、漂移、残留等因素造成的蔬菜生长异常、枯死、畸形等现象。
杀菌剂药害:因农药使用过量导致植株或叶片畸形现象。如“三唑类”杀菌剂超量使用,会抑制作物幼嫩生长点生长。“嗜菌酯”与乳油剂型的农药混用易出现“烧叶”现象等。
杀虫剂药害:因过量使用杀虫药剂、混配剂所产生的烧叶、白斑等现象。如噻嗪酮药液接触到白菜、萝卜等作物上叶片会出现揭斑或白化;毒死婢对烟草、离苣及瓜类幼苗敏感,易造成药害。
除草剂药害:超量或错误使用除草剂造成土壤残留,下茬受害黄化、抑制生长、生长畸形等现象。如豆角、西甜瓜等作物易受乙草胺药害。
②肥害:因偏施化肥,造成土壤盐渍化或缺素,导致植株烧灼、枯萎、黄叶等现象。如在育苗床或大田中施用未充分腐熟的鸡粪,会造成烧根、返根、氨气中毒等现象。
缺微量元素症:会导致植株长势弱,或褪绿、黄化、果实着色不良,或畸形等现象。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缺氮:整个植株生长不良,叶色淡绿,特别是下部叶色更淡。
缺磷:叶色浓绿带紫,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根系不发达,果实成熟不好且果实小。
缺硼: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素乱,顶芽、花芽生长受阻,生长点枯萎,叶片黄化,花而不实,落花落果,幼果皱缩。花、果、叶、茎等均缺硼,是蔬菜作物最为常见的微量元素缺乏症,常见现象有番茄芽枯病及不易坐果、花菜茎中空及花球小而松散、萝卜褐心病、芹菜叶柄横裂、豆角落花等。
缺锌:节间缩短,植株株长势差,叶变小,叶脉间黄化卷曲,叶脉间出现黄斑,蔓延至新叶,形成族生小叶且黄白化,有全体萎缩的感觉,与病毒病症状相似。如番茄、辣椒“小叶病”。
元素中毒症过量施入某种化肥或微肥、或环境污染造成的某种元素过多,植株营养生长过盛、叶色过深或颜色异常、果实生长异常,或植株生长停滞等现象。冻害突然降温、霜冻造成植株紫茎,果实蜡样透明及叶片紫褐色枯死。
热害因持续高温致使植株蒸腾过量,营养运输受阻,生长衰弱,叶片黄化、疱状外翻。如越夏露地番茄的生理性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