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青 黄 玮 姚正坤 郑小芳
(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人体感知外界的方式主要有依靠耳朵的听觉,依靠眼睛的视觉,依靠皮肤的触觉(痛觉),依靠鼻子的嗅觉以及依靠舌头的味觉。由于我们在对外界的具体事物进行信息交换的时候,物体存在一定的未知性和危险性,并不是所有外物都能通过品尝、触摸等方式获取其信息的。经过研究发现,人类感知的外物中,有70%~90%的物体都是靠着视觉进行识别的,所以视觉对于人类的感知行为非常重要。
而视知觉则是一种经验之谈,人被火烫了之后,远远的看见火,就知道它是热的,人们将经验储存到大脑中,当再次看见该东西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映射。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行业也在大力发展,建筑行业也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利用视知觉进行建筑设计,能够方便人们了解其建筑的功能,也能让人们更容易阅读出设计者想要通过该建筑物表达的一些情感和想法,运用视知觉理论进行设计的建筑物也被称为‘建造的书籍’、‘可被阅读的建筑’。
视知觉系统是通过视觉用已知的经验对人的感觉进行反馈的一种行为,视知觉理论较为复杂,简单来讲,可以表现为对颜色的感知、对空间(形状)的感知、对整体或者局部的感知等等,幼儿由于正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于过往的经验来讲并不丰富,其视知觉系统也处于成长阶段。在幼儿时期,对于颜色和空间这两种较为直观简单的视知觉系统是开发速度最快,也能代表幼儿阶段的基本视知觉特征。
经过研究表明,一般在婴儿 3个月大时,就已经具备了分辨颜色的能力,四岁的时候就能掌握不同的色调了,五岁过后对于不同饱和度的同种颜色之间的差异也能够进行区分,在这个阶段,已经可以从色彩中感受到一些情绪因素,所以我们发现,幼儿园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多用色彩斑斓的外观,主要就是为了通过靓丽的颜色让孩子感受到快乐的氛围。
空间视觉相较于颜色视觉更加复杂,虽然在幼儿时期空间视觉快速发展,但是与成人来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也局限于儿童的身高等自身条件,其对高度、形状、距离、深度等的感知均与成人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幼儿园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研究我们还能发现,儿童对于纯色的识别能力很强,甚至往往强于成人,而且对于视觉进行加工的时候,往往出人意表,主要的原因是,其经历有限,大脑中对于很多的事物的经验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建筑师在考虑到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很多地方在形状和色彩的运用上也不能以常理度之,要有天马行空的创意和不拘一格的设计才是上上之选。
3.1.1 色彩搭配
虽然幼儿园的用色在外行人严重看来,总是花花绿绿的,但是实际上,幼儿园的建筑色彩搭配,在整体上也是不宜使用过多复杂的色彩的,这样会让主体不够明确突出,建筑外观不够和谐统一。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幼儿园的主题确定主色调,整体使用主色调之后,在局部用色上不拘一格,大胆使用高亮度、高纯度的颜色进行搭配和填充。上文提到过,儿童对于纯色的辨识度非常强,在进行涂鸦和作画的时候,也喜欢不拘一格的使用这些纯色,这是因为其脑海里对于很多事物没有经验化,同时对于纯色较为喜爱的缘故。设计时对幼儿园的配色进行设计的时候,整体要突出主题,和谐统一,部分要不拘一格,天马行空。
3.1.2 色彩识别
幼儿的色彩识别是相对发育较早的,幼儿园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也要好好的利用这一点。比如说对于一个幼儿园的不同班级来讲,其房间的外型往往大同小异,幼儿很容易因此出现迷路走错班级的情况,利用不同的颜色对不同的班级加以区分,能够极大程度的减少走错班级的情况出现,方便了教师的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厕所、食堂、活动区等也可以用颜色进行区分,这样对于儿童的视知觉特点来讲,是非常友好的。
3.1.3 色彩指示性
利用幼儿对于色彩出色的辨别能力,可以弥补其对于空间的把握不足的情况,比如在走廊的地面、墙面和天花板上涂鸦各种色彩丰富的图案,帮助学生顺利的找到通向不同空间的道路等等。
3.2.1 化解大尺度的建筑体量
由于儿童的身高限制,其亲切距离一般为一米二左右,也就是说,高于一米二的建筑就容易对其造成压迫和紧张感。但是我们很难看见高度是一米二的幼儿园建筑,这样的建筑对于幼师和家长会带来巨大的不便,不利于日常管理和空间利用。想要化解这两点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将大尺度的体量进行分解,比如说用不同的色块、不同大小的窗户或者是不同单元体的拼接等手法,都能够让体量的尺度得到一定的削弱,从而达到一个亲切的范围。
3.2.2 营造小尺度的功能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幼儿都有往角落里面钻的行为习惯,实际上这并不是因为幼儿认为所处环境不安全,而是小尺寸的空间对于他们的视觉更加友好。在幼儿园中也是同理,可以设计一些‘密室’,这些空间狭小的凹槽,能够让幼儿感到非常亲切和喜欢。这样的实际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其本身可以利用一些转角或者墙面,不占据过大的空间,既合理的利用了空间,又让幼儿感到非常的喜欢,一举两得。
3.2.3 主题化场景的塑造
主题化场景是一项非常综合的设计,既包含色彩的把控,也有空间的把控,一般来讲,幼儿园多喜欢用一些童话故事或者动画场景来塑造一定的主题,这样就能够利用童话故事或者卡通动画中的场景对整个幼儿园空间进行打造,比如一些幼儿园采用了海底总动员的场景布置,在墙壁上彩绘海洋和卡通的小鱼,不仅能够压缩和分割空间,还能让孩子认识和了解海底世界,一举多得,极大程度的增加孩子的喜爱程度。
儿童的视知觉仍然处于发育阶段,相较于成人来讲来要弱很多,造成这种视知觉弱化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幼儿缺少亲身经历和知识储备,难以通过视觉达成到知觉的过度转化,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幼儿阶段,其观察事物往往通过观察事物的轮廓直接得到事物的特征,而不是像成人一样看见一种事物之后,在脑中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比对,再次抽象得到该事物的样子。这一点从儿童的画作中就能分析出来。在进行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工作时,要利用幼儿对于事物轮廓敏感的特点,设计出更加有创意的轮廓特征,才能让幼儿喜欢。
总之,视知觉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建筑设计领域。幼儿园作为人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保证其安全的前提下,也要在设计上更加符合幼儿的需求。幼儿不同于成人,其需求很难直接讲述,利用幼儿的视知觉特征,我们就能够从空间和颜色上下手,设计出符合幼儿审美的幼儿园建筑来,这样的幼儿园建筑不仅仅更让幼儿喜爱,而且也弥补了他们在空间和逻辑以及文字上的识别判断能力弱所造成一些一些不便,能够辅助幼儿度过一个更美好的童年,帮助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