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亦庄
(重庆大学,重庆 400044)
清平机械厂(原四八九厂)始建于一九六五年,是三线建设时期万州地区的重要生产项目,工厂产品广泛应用于船舶、兵器、航天、航空、电子等军用领域和摩托车、汽车、风力发电、石油、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等民用行业。目前工厂总部已迁至重庆市江北区南桥寺,但仍保留万州老厂区,形成重庆、万州两处生产基地,其中万州厂区占地面积约106400m2,总建筑面积31970.06平方米。
清平机械厂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小青瓦屋面,总体保存完整,历史氛围浓厚。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生产区现状,受市政基础建设、自然条件及生产试验条件限制,已无实现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空间。万州厂区生产基本闲置,仅个别厂房维持使用,建筑面临年久失修、损坏坍塌的危险。在原有建筑群不能维持其原有功能,且房屋情况老化而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万州区政府决定对厂区整体进行迁建保护,迁建新址在城区内,将作为万州工业遗址博物馆的功能。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区文物管理所)首先委托文保设计单位派驻人员实地勘察,进行“清平机械厂现状测绘及文物资料留取方案编制”的前期调研工作,完成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对现存历史建筑进行评价分析,择优选取,为后续迁建工作做好准备。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战备任务的加重以及国防工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决定调整工业布局,加强三线建设的决策。川渝地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按照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对工业布局关于“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初拟规模。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工业主要发展行业是兵器、船舶、电子、航天、冶金、化工以及机械制造业等。在船舶工业的建设项目上,在以重庆为中心的永川、江津、涪陵、万州沿江一带,从1965年开始,相继建成了较为完整配套的船舶工业基地。
1965年六机部决定,计划在原四川省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筹备建厂,由第九设计院负责勘察与设计,华北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于当年五月开始进驻厂址施工。建设生活区时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在四川广安召开现场会议,提出了建筑施工要贯彻“干打垒”精神,要求各厂矿在施工中始终执行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反对铺张浪费,着重指出:“要降低生活福利设施”的标准。现场党委和工地指挥部及时向群众传达了“广安会议”精神,并对一些尚未施工或正在施工的生活设施及个别生产设施作了修改,降低了标准。将砖砌楼房宿舍改为“干打垒”的有四栋宿舍、六栋宿舍、七栋宿舍,并决定对生活设施内部装修简化,全部宿舍原定的灰平顶一律改为席吊顶,取消了室内墙壁的粉刷,地坪的抹平。同时取消了厂区刺网围墙。
清平机械厂成立于1965年,在20世纪80年代兴旺时曾有工人600余人,厂区格局清晰,厂房、宿舍楼、礼堂等建筑保存完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工厂的搬迁,如今的厂区旧址逐渐荒芜,建筑群记录了从三线建设至今,万州区工业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具有代表性的实物资料。
2.2.1 清平机械厂总体布局评估
清平机械厂靠山面水的自然环境和国防战备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平坝开阔地带更有利于工业生产,靠山或者进山设厂是因为战争和战备的形势所迫,工业用水量很大且位置偏僻,靠近湖泊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清平机械厂有清晰的功能分区,以生产区为中心,分为生产区、办公区、后勤区和住宿区,生厂区按工艺流程布置各个生产环节,在临水的坡地上生产区占据较好的地段,相对集中布置在平坝地带,顺着山谷地带延绵展开,之间通过道路联系。生产区内再细分几个小平台,利用高差重力流原理布置生产线。此后随着厂区的发展,在外围加建了部分公共建筑、住宅楼和生活配套设施,如大礼堂、子弟校等。清平机械厂外部空间呈现“厂在山中、山在厂中”自然环境融合的特征,连绵的山脊线、建筑轮廓线、水岸线三条线分明。工厂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各功能区错落布置在台地上,根据地形条件采用“瓜蔓式”布局,即通过交通线把几个功能区连接起来,形成丰富的建筑层次和路网关系。
清平机械厂占地范围较广,其空间结构、建筑类别、环境要素丰富而多样,是一个牵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极其复杂而综合的地域系统。尽管整体保护模式还不是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流方式,原因十分复杂,现实条件的制约使不少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消失或仅存单体。由于完整性的缺失,已经让后人不能了解工业文化的真实性,其文化价值大打折扣。只有那些尽可能完整性保护的工业遗产,才能使人们感受到、触摸到历史的真实,成为人们参观、游览、学习、受教育的胜地。因此,从空间环境(路网、地形、树木等)到建筑层面,从物质要素到非物质文化,对工业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才是符合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正确方法。
2.2.2 清平机械厂厂区环境评估
2.2.3 清平机械厂厂区建筑评估
经现场统计分析,从建筑功能上可分为生产用房、行政办公、后勤辅助、住宅建筑及公共建筑五大类。根据工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及现状布局,一般来说,厂区核心区建筑的重要性优于外围建筑,其中核心区的生产厂房其代表性优于其它用房。清平机械厂1965年建厂,此后直到1980年代,都在不断地完善、扩建中,其中1965年设计的第一批厂房建筑,其历史久远性优于70、80年代所修。但如只注重起始年代而忽略发展演变过程,直接导致时间连续性的缺失。因此,第一批建厂初期的工业厂房,应予以保留。此外,尽管办公楼、工人住宅、大礼堂等生活、文化服务设施建筑与工业生产关联性不如厂房紧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业遗产,但是由于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工厂区基本上就是一个小社会,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生产关系的特征,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应该作为工业遗产一种类别予以保护。
具体的评分原则,砖混结构代表了当时先进的工业技术,预制件的使用加快施工进度,评分较高,但也应适当考虑其它结构形式,如干打垒建筑,代表了特殊的时代特征。屋顶形式中,坡屋顶较之平屋顶,其屋顶结构形式较为复杂,分值较高。建筑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规模,同类型建筑中,规模较大的分值较高。美学价值的评分标准在于建筑形式是否具有独特性、工艺设计水平、细部装饰等。
文物古迹的迁建保护是经过专家委员会论证,依法审批后方可实施的工程,将其从原先基址迁移至另一地段,以原建筑的建筑部件编号拆解重装的方式,严格按原样建造。《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阐述允许迁建的文物古迹,必须符合的条件是:(1)特别重要的建设工程需要;(2)由于自然环境改变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影响,难以在原址保护;(3)单独的实物遗存巳失去所依托的历史环境,又很难在原址保护;(4)文物古迹本身的构造具有可以迁移的特征。[1]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迁建保护的态度都比较谨慎,因为文物古迹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将其搬离本身的环境会削弱其遗产价值。不过,当文物古迹的安全受到威胁且难以就地保护时,迁建保护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如《威尼斯宪章》第七条规定:“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除非出于保护古迹之需要,或因国家或国际之极为重要利益而证明有其必要,否则不得全部或局部搬迁该古迹。”第八条规定:“…只有在非移动而不能确保其保存时方可进行移动。”[2]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也规定只有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因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需要,使迁移保护成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时,才可以原状迁移。[3]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于列入文物保护的建筑,依法保护有以下几种做法:第一种做法:原址、原貌、原状、“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为主要原则。第二种做法:由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建设的需要,文物建筑有时要服从城市新规划建设要求。不能在原址保留原有文物建筑的情况下,将建筑物从地面以上整体平移迁往新址后再进行修缮。第三种做法:将建筑物各分部、各构件分别进行保护性拆卸,并将各种材料分类包装,分批搬迁新址重建修缮。[4]上述的做法,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地保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建筑能够传承、延续、保存。鉴于清平机械厂存在原址难以满足当前生产需求,建筑群分散且数量较大,建筑保存状况不一的现实情况,本方案对厂区重点建筑采取第三种保护方式,并出于整体性保护的思路,对其空间环境也进行有选择地复建;对无法迁移的防空洞,则选择原址保护。
厂区建筑资料留取工作采用的方法有:
(1)历史文献调查:溯源清平机械厂的兴建、发展历程,查证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厂区布局、建筑风格、工艺特色、装饰细节等找出相应历史依据,完善文献档案。
(2)现场勘察及测绘:在前期调查中,对其周边地貌、建筑格局、屋面情况进行考察记录,掌握第一手现场资料。二次勘察中,对厂区进行精细勘察及测绘,运用激光扫描及手工测绘相结合的方式,对现存厂房、礼堂、宿舍的规模、结构、材料、工艺做完整、细致的记录;此外,对其残损程度、主要病害、结构安全等做全面勘察,深入了解其形制、工艺及病因病害。
(3)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根据前期历史文献调查及现场勘察、测绘,进行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一是明晰历史沿革、自然环境、厂区范围及建筑形制特点;二是实测数据分析,遵循数据统计与校正原则,对空间尺寸与细部尺寸进行汇总,成果中包含单栋建筑的完整测绘图纸,并对整体风貌做典型要素提炼,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支持;三是结构安全性分析,通过一般情况调查整理出现存主要问题、破坏机理及发展趋势;四是汇总历史改易痕迹,了解各时期场地面貌。
(4)综合价值评估:清平机械厂为新中国国防建设特别是海军现代化建设,为万州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均作出过重要贡献,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通过上述研究,可在评价体系上尽可能完整、客观地提炼相关要素,对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各维度的理性分析,达到实事求是的综合价值评述。
根据各评分系统的评估原则,对清平厂现存建筑进行评估结果的叠加及校核,得出具体方案如下:
生产用房为整个清平机械厂最重要的工业建筑,其路网格局清晰,呈簇团状布局,整体建筑质量较好,因此建议保存其中大部分,即1965年所建厂房。此外,厂区格局由一条主干道引入,至老厂部办公楼为终端,其两侧建筑为重要的凝聚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其中大门及保卫室是厂区入口标志;两栋办公建筑,一栋为老厂部办公楼,为1965年建厂初期所建,另一栋造型别致,均建议保留。主干道两侧还有老食堂等后勤辅助用房,也建议保留,形成完整的厂前区公共区域。厂区外围,大礼堂为重要公共建筑,建议保留;住宅部分,建议择优保留 2栋,以展示职工住宿区的面貌。厂区入口处的宣传栏具有时代特征,建议迁建保护;防空洞则原址保护。
空间环境中厂内主干道及联系生产用房的次干道建议择地复建,局部恢复老厂区人记忆识别性强的生产空间关系;办公区的梯道及树林位于核心区域,并具有典型的山地空间特色,建议复建。此外,3颗黄葛树树龄较长,建议移栽;其余厂区入口处的樟树、办公区的樟树及生产区的桉树,建议择优移栽。
万州清平机械厂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具有了特殊的历史价值,因为其园区的整体性与完整性使其在空间上独具特点。在不得不对其进行迁建保护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记录其现状建筑及环境的详实情况,使迁建方案不止在物质上迁建该园区,而在空间环境上也能尽可能还原清平机械厂所代表的特殊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