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荣/荆门市审计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审计机关应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为工作重点,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要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标志着审计监督迈向了全面覆盖的新时代。随着审计全覆盖要求的提出和推进,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人员力量配备等方面做了努力和尝试,为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基层审计机关受思想认识偏差、人员力量不足、大数据审计开展不够理想等因素制约,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开展并不十分理想,影响了审计在反腐败中作用的发挥。
(一)建立了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为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奠定了数据基础。为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在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和本级政府的支持下,基层审计机关增设了计算机审计中心,逐步建立了数据采集报送机制,对各预算单位相关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定期进行采集、整理,在确保数据采集完整性和数据存放安全性的前提下,每年在审计进点前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审计疑点表,做到审计分析的前置化和查找问题的精准化,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实现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
(二)完善了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为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奠定了组织基础。改变了以往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的随意性,在年初项目计划制定上,结合人员力量、上年项目以及上级审计机关项目计划安排等因素,将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政策执行审计相结合,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五年一轮审项目计划相结合,确保审计的预算单位和财政资金覆盖面最大化。
(三)充实了审计干部队伍,为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奠定了人员基础。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通过公开招考、招聘等方式,增加了一批专业素养较高的审计人员。另外通过计算机中高级培训以及到高校进修等方式,提升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基层审计人员并未认识到实现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认为基层审计机关无论是在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上远远不能跟上级审计机关相比,现有条件下基层审计机关实现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不现实,因此存在抗拒心理,甚至在工作中消极怠工。
(二)审计监督存在盲区。受体制制约、制度缺陷、权力掣肘、项目计划安排不够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审计机关监督仍然存在盲区。一方面,大量垂管机构如人行、质监、国税等单位基层审计机关无权监管,上级审计机关也无暇监督;另一方面,同级地方权力机关如人大、政府、组织等部门,基层审计机关不得不顾及各方面因素,往往不敢审、不能审,造成审计监督留有盲区。
(三)基层审计力量不足。有些基层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人员仅占机关人数的一半,再加上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与经济责任、自然资源、政策执行以及债务等审计任务叠加,还经常要抽调人员参与有关部门临时巡查、检查工作,导致审计业务人员基本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此外,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强也制约着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实现。体现在审计人员中财会、审计专业偏多,工程、国土、环保类专业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少;人员结构不合理,审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新进人员经验不足,审计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工学矛盾突出,有些业务骨干常年在审计项目上,无暇参加进修培训,影响综合素质提高和知识更新。
(四)大数据审计开展不够理想。基层审计机关数据采集报送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存在审计时采集数据容易,不审计则采集困难,或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更换后采集容易遇到阻碍的现象,导致对部分业务和财务数据无法连续完整地采集。同时,受基层人员素质、数据环境等因素制约,有些基层审计机关虽然采集了部分数据,但是由于数据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突破数据关联匹配的难题,造成各类数据间的比对分析效果不够明显。
(五)审计项目计划不够科学。基层审计机关在年初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往往未能按照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做好审计项目计划的顶层设计,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未能实现动态管理,导致现阶段难以快速推进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此外,在审计组织方式上,未能做到预算执行审计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的“无缝对接”,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审计资源,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
(一)提高思想认识,为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提供思想保证。基层审计机关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全覆盖审计和大数据审计是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适应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改变传统审计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为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提供人才保障。面对新形势下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要求,要采取“外引内练”的方式,积极为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提供专业支撑。一方面,要通过组建专家智库、聘请社会人才、调用其他单位人员等形式“向外纳贤”,形成涵盖计算机、法律、金融、环保、税务、国土等多种行业的专家智库,在审计力量不足或遇到专业瓶颈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及时聘请、借调智库专家。另一方面,把学习作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学习培训、岗位练兵、交流共进等多种形式“内部造血”,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此外,还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通过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审计人员队伍,解决人员缺乏问题。
(三)夯实大数据审计基础,为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提供技术支撑。一是促进数据采集完整化。要建立大数据存储平台,加强数据存储、备份管理,采用联网采集、定期报送、现场采集等方式收集审计业务数据。每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进点前,要对财政、医疗、社保、扶贫、公积金等行业数据和各预算单位年度财务数据进行定期采集,审计组完成审计项目后也要及时对现场采集数据进行归集。二是审计分析前置化。在审计进点之前,由财政审计科牵头,抽调计算机中心、专家智库、业务科室的审计能手“集体会商”,对采集的财政系统数据与各部门财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审阅各类数据表、分析中间表、形成审计模型,分析审计方案上的重点,使每名审计人员在审计进点前都能明确审计思路和方向。三是审计方法科学化。在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后,要求所有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审计进点前对数据进行充分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去核实,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四)坚持统筹规划,为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提供组织保障。为更好地实现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要坚持“五个统一”工作模式,优化人员配置,整合审计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一是要统一制度规范。要出台制度对推进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措施、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方式以及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做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二是要统一审计方案。每年围绕全部财政性资金,统一制定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及审计工作表格,组织所有参审人员对工作方案及表格进行学习,使每名审计人员把握当年审计重点,严格按审计方案的内容实施,除发现重大案件线索外,原则上不得突破方案规定的内容和现场审计时间。三是要统一审计指挥。要成立预算执行审计指挥中心,统一调配审计力量,把控各预算执行审计小组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协调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四是要统一数据处理与分析。各审计组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资料及报告全部交预算执行审计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统一汇总处理并研究确定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五是要统一审计整改。要完善整改工作机制,细化问题清单,实行“销号制度”,确保逐项整改到位;强化整改工作督办,由审计、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地各部门审计查明问题的整改情况上门督导检查,确保整改工作效果,巩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