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珍 罗道彰/襄阳市审计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有企业审计进行了新的部署国:2017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对国有企业审计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国务院报送国有资产经营情况的规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随着审计体制改革的深入,国资监管也将纳入审计监督体系。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审计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做出相应转变,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政策和监管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做好国有企业审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审计人员必须改变以往企业审计传统思维定式和方法,要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审计应有的作用。一是在审计理念上,审计人员应从过去的以“管企业”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由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转变,向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内生动能转变,由单纯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向效益性、效果性审计转变,应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且以服务为主,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在审计内容上,以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向资源资产资本管理情况和保值增值情况审计、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转变,向关注和防范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审计转变,向促进自然资源资产提质增效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审计转变。三是在审计力量配置上,应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鉴于政府审计力量有限,要充分利用社会审计机构力量,或聘请编外审计人员参与政府审计,随着企业治理结构的不断健立与完善,内部审计应在审计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应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首先,谋划好企业审计规划,不同年度间轮回审计,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推进企业审计全覆盖,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和重点内容。其次,不断深化审计内容,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资本资产审计转变,应着重围绕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与安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等开展。再次,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审计应围绕资本经营活动,重点关注投资决策程序是否规范、资本投向是否有利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以及风险管控体系是否健全,资本保值增值和所有者职责履行是否合格、到位等;对重点国有企业的审计则应参照国企分类标准,重点关注公司制改革、法人治理机制建设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对公益性国有企业应重点审计其服务民生及成本控制等社会效益情况;对主要领导人员的经责审计则应以监督和制约公权力行使为重点,结合不同领导岗位的权责清单进行审计,将常规审计与离任审计充分结合。最后,要以上述企业实体为切入点,结合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国家重大政策与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等审计。
审计质量和效果是审计项目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成果体现。一是审计质量在深度上做文章。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好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审前调查要有针对性,要关注潜在漏洞或风险点,确定审计方法;其次,在实施现场审计中,针对发现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由表及里、查深查实,查到问题的根源与实质;再次,在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审计尤其要关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股份确权、定价与交易等关键事项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防止暗箱操作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在审计效果上抓提升。要通过对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将审计问责和问题整改落到实处,必要时应公开审计结果与问题整改情况,方便社会公众行使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运行和经营状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应揭示、预警国有企业在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与风险,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国家治理作用,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促进国有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审计处理应坚持“三个区分”原则,以及省厅出台的相关问题审慎审计处理二十条意见,分析具体问题,保护和促进企业发展。
国有企业审计的特点就是对象多样化、内容复杂化,有的数据信息化运用程度相当高,因此应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一是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审计部门应根据审计项目情况,引进和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提高自有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数据信息化审计能力。二是打造好平台,探索与企业数据共联共享模式。本着“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的原则,审计部门实时采集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大数据审计先行,将审计时点关口前移,组成团队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处理,加强与财政、税务、国资监管等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注重与地税、财政等其他相关部门数据实行数据间比对分析,及时交换工作成果,通过数据集成获取宏观层面的信息,实现信息系统层面和财务报表层面的数字化分析模式。三是强化对数据核实审计工作。实施精准审计,加强对生成疑点数据现场核查工作,去伪存真,切实发挥数据化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