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艳丽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云南省致力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以绿色品牌和工业化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由“绿色食品”规划、重点产业布局、龙头企业培育以及贸易平台建设全要素组成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绿色食品”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构建“绿色食品”产业体系须遵循客观规律。一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目前云南传统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部分“绿色食品”在市场上出现产能过剩,而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却凸显产能不足。这就需要在提升“绿色食品”质量的基础上,遵循市场规律,依托多样化和特色化产品来细分市场,瞄准市场潜在需求,实现“绿色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绿色食品”新技术、新业态持续发酵。二是坚持以创新为导向。目前云南农产品生产以简单机械加工为主,技术含量、附加值低,在国内面临淘汰落后产能的严峻挑战。面对国际市场,在一些领域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的“绿色食品”经济难以抵挡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所以,云南省要抓住市场倒逼机遇,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绿色食品”产品结构和质量,全力推进“绿色食品”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坚持以品牌公信力为基点。维护“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必须具备三大要素:第一,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基本前提;第二,规范的认证体系是基本核心;第三,严格的监管体系是关键所在。维护“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有助于“绿色食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坚持与农户有机衔接。“绿色食品”经济隶属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加工业范畴,其前进方向必然是发展形式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产生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但农户家庭分散生产经营是云南省目前的基本面,在“绿色食品”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处理好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关系。通过提升农户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发展能力和组织化水平,同时统筹兼顾扶持农户参与多种合作,拓展增收空间。
多路径保障“绿色食品”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一是规划先行,突出重点优势产业布局。以云南省优势农业产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为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顶层设计,运用大数据合理规划和调整云南省各州(市)、县(市、区)“绿色食品”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绿色食品”产地区域布局,尤其是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重点产业培育布局。不断推进产业经济专业化、产业化和区域化,避免“绿色食品”产业结构趋同性导致生产过剩而损害经营者和农户的积极性。二是绿色生产,完善标准、加快认证,构建全程可追溯体系。云南省农业标准制定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原特色“绿色食品”没有制定能够反映自身特色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监管标准,不利于产品销售和品牌形成。要加快标准研究力度,实现“绿色食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均有标可依,鼓励规模化生产主体构建科学适用的地方性“绿色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同时,加快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的认证,构建绿色有机产品全过程追溯体系。三是品牌引领,打造区域性品牌集群。“绿色食品”已经从最初的质量证明商标演变为公共品牌。云南省虽然拥有丰富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物种多样性特征,农业相关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云南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具有完全的比较优势,但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品牌数量和影响力都较国内大多数省份落后。因此,云南要加强宣传推广,推动“小而美”的云南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和企业推介进入常态,整合统筹资源,打造区域性品牌和国际性品牌,实现“绿色食品”品牌集群发展。四是培育龙头经营主体,与农户有机衔接共享发展成果。“绿色食品”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企业+基地+农户”为主,龙头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具备突出带动作用,但目前云南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规模和数量普遍偏小,带动作用不强。要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有力措施,扶持本土优质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双向聚合示范带动。同时,建立健全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体制机制,解决农户家庭经营与“绿色食品”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整体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实现共同富裕,让农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