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造合同、虚增工程量、虚假验收——日前某市纪委对十堰市审计局移送的某村套取民生资金“微腐败”问题进行追责问责,13名责任人被给予党政纪处分。此套资行为的查出,缘于2018年4月十堰市审计局开展的全市扶贫资金专项审计调查。
进点后,审计组先后从该市扶贫办、财政局、发改局等多家单位收集资料,整体掌握该市扶贫资金的规模和拨付使用情况,采集电子数据,查看扶贫专账,但仅发现了一些扶贫资金管理问题。审计组及时转换思路,从项目入手,利用采集的项目库、电子台账、村干部及家属信息,筛选出一批实施地点明确、工程量易于测算、村干部家属承包的项目,选择项目安排较为集中的村组重点核实。首先进入审计人员视线的是一个新建的蔬菜基地项目。该项目合同内容为新建蔬菜基地300亩,新建钢结构大棚100个。审计人员不禁产生疑惑:蔬菜基地一般要求地型较为平坦且种植面积较大、布局较为集中,而该村位于山区,较为集中的耕地并不多。
审计组提出要实地查看。扶贫办和财政所的工作人员表示,该村路途遥远、地处偏僻、农户分布稀疏,蔬菜基地分布在好几处,建议审计组换一个临近的项目查看。审计组认为蔬菜大棚数量易于清点、蔬菜基地面积易于确定,决定先去这里一探究竟。为保证实地查看效果,审计人员仔细研究项目资料,一一核对数量、金额、时间、签字等细节。时值盛夏,审计人员顶着烈日翻山越岭、走村串巷,一边入户调查农户土地流转情况,一边电话抽查,最终查出该村虚报蔬菜基地面积200亩,虚报大棚数量60多个。
在事实面前,村干部向审计组说了实话。原来,该村为了偿还之前欠下的工程款,以新建蔬菜基地的名义申报项目资金,编造了虚假的会议纪要、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项目合同及验收资料。那么,这份虚假的项目资料又是如何通过层层验收把关的呢?
原来,验收人员在乡镇及财政所验收时,觉得交通不便,压根儿没到现场进行核实就加盖了镇政府、镇财政所的公章。验收单需要三个人签字,村干部便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代签了他人的名字。在扶贫办验收时,验收人员采取一边听取汇报,一边目测查看的方式进行验收,验收过程中未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未准确核实工程量就签字盖章,才使得这份虚假项目资料一路“畅通无阻”,最终导致该村虚报20万元扶贫资金。
随着审计核查进一步深入,审计组觉察到这些基层的“蛀虫”已经把虚报扶贫资金当成了一门生意。这个村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惯犯”?扶贫办有没有参与?乡镇干部是不知情还是有意放纵?
带着这一连串疑问,审计组扩大核查面,抽查了该村近三年的所有扶贫项目,其他虚报黑幕也渐渐浮出水面。审计组还核实了该村虚报河堤修复工程量、虚报公路硬化工程量套取扶贫资金等基本事实,进一步挖掘了村组干部虚造资料,主管部门履职不到位、把关不严、虚假竣工验收等形成的基层“微腐败”违规违纪链条。
造福群众的民生钱被少数乡镇、村干部当成了“肥肉”。这类基层套取民生资金案,直接影响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落实的效果。扶贫领域的“微腐败”,“微”在基层,“危”在民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重而道远,但是无论前路有多少困难,都有审计一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