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骏/宜昌市审计局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控制PPP项目发展节奏,促进PPP项目有序发展。国家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于促进PPP项目发展、规范PPP项目运作具有重要意义。识别阶段是PPP项目的起始阶段,是决定PPP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本文立足PPP项目识别阶段,总结审计中应关注的重点。
一是审查项目的入库条件。PPP项目一般具有建设投资规模大、市场需求长期稳定、价格调整机制灵活、市场化水平较高等特性,因此应重点审计项目是否满足PPP模式的适用条件、审查投资总和是否低于1.5亿元、合作期限是否低于10年、收费定价机制是否透明、现金流是否稳定。风险分配机制的设计是影响PPP项目运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应审查项目风险分担机制是否清晰、风险分担的责任主体是否明确、责任主体是否具有控制风险的能力。
二是审查项目初步实施方案。初步实施方案是对PPP项目运作的前瞻性统筹安排,是PPP项目实施的计划纲领性文件。审查项目初步实施方案对于项目类型、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政府现有支持安排等项目基本信息是否完整,描述是否清晰。重点审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关注项目风险分配原则、风险分配流程、风险识别、风险分配结果等基本框架。审查项目运作方式选择、项目公司组建、项目合作期、项目投资认定、操作流程等运作程序是否合法。审查项目融资结构、资产形成或移交、回报退出机制、有关配套安排等交易结构是否明确,项目合同体系是否清晰,授权关系、监管方式、绩效考核等监管架构是否合理。审查财务评价主体与范围、成本与效益识别、项目支出、收入确定、财务测算结果等财务测算是否准确。
三是审查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物有所值评价是确定项目采用PPP模式替代传统投资方式的重要评价工具。要审查物有所值评价是否遵循真实、客观、公开的原则,是否从定性和定量两方向展开,评价内容、测算指标和方法是否恰当。审查物有所值定性评价指标是否包含基本评价指标,各指标权重设置是否合理,定性评价的程序、评分细则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判断物有所值定性评价的可行性。审查物有所值定量评价PSC值是否包含政府传统投资参照项目全生命周期现值,PPP值计算依据、测算流程和计算结果等是否合理,实施PPP模式能否减少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
四是审查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报告。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是确保财政可持续性、保障政府履行合同义务、防范财政风险的必要流程。应审查是否按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中的方法和流程开展论证;是否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坚持公开透明、严格把关,统筹处理项目短期与长远关系,从严控制PPP项目财政支付范围。审计是否全面考虑各种财政支出责任、支付条件和发生概率等因素,全面识别PPP项目股权成本责任、运行补贴支出责任、风险承担责任、配套投入支出等财政支出责任。审查各级财政部门是否将项目财政支付责任在年度预算和中长期财政规划中统筹安排,全部PPP项目支出责任占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是否超过10%。
五是审计信息公开情况。信息公开是PPP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指导PPP项目精准谋划、科学论证、规范运作的有力抓手,应贯穿项目全过程。应重点审查PPP项目是否明确信息公布的责任主体,是否落实信息公开责任主体的具体责任。审查信息公开内容清单和标准,公开的程序是否依法依规,公开的方式是否易于知晓,公开的程度是否满足要求,公开的范围是否符合标准,公开的内容是否突出重点、体现PPP特色、满足项目不同阶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