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志刚/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 刘 露/广发银行江苏省分行
大数据审计是大数据时代地方审计机关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大数据是眼下各行各业中出现的高频“热”词,但地方审计机关需“冷静”思考,探寻大数据审计切实可行的路径,将传统审计和大数据审计有机融合,而不能一味追求时尚,避免流于形式。
审计全覆盖是指审计对象涵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四个方面。审计全覆盖并不是无限制地扩大审计范围,而是在审计机关法定职责和审计范围框架下,有条件和有步骤地推行。当前,地方审计机关应该立足于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界定地方审计机关的职责边界,而不能越俎代庖,盲目地追求或人为扩大审计范围。这就是要解决地方审计机关要审什么。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还属于怎么审的范畴。审什么决定了怎么审。科学合理界定地方审计机关的职责边界是大数据审计的逻辑起点,同时决定了大数据审计的范围。这也是地方审计机关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电子数据的依据。因此,合理界定地方审计机关的职责边界是开展大数据审计的前提,边界不清或模糊必然导致大数据审计范围的不确定性。
数据是描述事物特征的信息。审计数据也就是描述审计对象特征的信息,审计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数据,还包括业务数据、中间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外部数据等多种不同类型。每一类数据都从不同维度反映了审计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大数据审计不是一场纯粹的数字游戏,其实质是对审计客体深刻分析和描述的量化手段。通过对审计客体的量化分析,大数据审计目标主要反映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农业、土地、医疗等政策及政府预算、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廉政建设等制度的执行效果,以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和制度。数据是表现形式,审计重点关注的是数字外衣下反映政策和制度信息的各类审计元素。脱离了以政策和制度为分析目标的大数据审计,无异于盲人摸象。
流程从本质上是一种实现和控制目标的手段。传统的审计较侧重财务数据,而大数据审计涵盖了业务流程的中间业务数据。传统审计较大数据审计而言,缺陷在于不能深刻分析结果数据形成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面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海量电子数据,审计人员只有以业务流程为切入点,才能将电子数据从“无序”到“有序”,从“繁”到“简”,从“抽象”到“可读”,从“杂乱无章”到“有章可循”。特别是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大型数据库,如果没有对其业务的深刻了解,审计人员在数据面前也只能是形同陌路。因此,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是将电子数据翻译成可读性业务数据的前提,也是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的基础。否则,会身陷数字海洋之中,不能自拔,无所适从。
数据采集、转化、翻译、归类和整理是大数据审计的前期准备工作,而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是大数据审计的核心和关键。大数据审计的核心就是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运用关联、比对、统计、分析和计算等方法,让数据说话,反映事物的现象、特征和规律。如果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在大数据面前,只能是无“计”可施,望洋兴叹。
大数据审计的深度和学科跨界的广度成正比。学科跨界越大,大数据审计的领域越广,审计内容也就越丰富。大数据审计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会计和业务流程分析,更是经济学、统计学、行为学、心理学、工程学、控制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优化和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大数据审计中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是提升大数据审计维度和深度的必由之路。
大数据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但它并不是独立和万能的。大数据审计分析的结果也并非是智能化的,它往往需要审计人员通过翻阅凭证、财务报表、账本等财务和业务资料,并通过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一步核实和验证。就数据论数据,脱离或摒弃传统的审计,有可能会陷入“数据孤岛”,审计结论也就是数据的堆砌而已,华而不实。地方审计机关只有将大数据审计有效嫁接传统审计,才会行之更远。同时,地方审计机关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有步骤地开展大数据审计,循序渐进,而不能一味求全、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