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警务视角下智能安防社区的建设和应用
——以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街道智能安防社区建设为例

2019-02-19 07:40:39李富强史兆斌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警务民生群众

李富强,史兆斌

(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上海 200023)

民生警务是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警务模式。民生警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民本为核心,以民生幸福为目标,对提升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而社区管理作为公安与民众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工作之一,其所追求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目标,着力于塑造的和谐警民关系,在目标愿景、方法路径上与民生警务有着极大的统一性,同时也是打造民生警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在上海市公安局着力推进智慧公安建设战略部署的框架下,黄浦公安分局紧密结合辖区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需求,以实现城区“三最”(最有序、最安全、最干净)、提升群众“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着力加强以街面、社区、楼宇、安保等为主线的智能安防建设,特别是在半淞园街道的智能安防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黄浦区半淞园街道智能安防社区建设为样本,对探索民生警务视角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社区安防等级、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效能作一简要探讨。

一、民生警务视角下智能安防社区

建设的价值凝练

(一)民生和警务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是我国最早使用“民生”一词,记载于《左传》,此处的“民生”指的是老百姓的基本生计。“民生”,从现代人权的视角,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的视角,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从责任的视角,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警务”,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公安机关的执法办案和行政管理工作,其中包括执法依据、执法程序、警务工作纪律等。

(二)“民生警务”的概念形成

“民生警务”概念最早是在2009年河北省公安局长会议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以民生警务为主题的警务改革。与对警务活动的传统认识相比,“民生警务”是在新形势下关于警察职能的新探讨。公安机关在履行人民民主专政职能时,也在实践和认识上逐步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在日常工作中将服务民生作为自身职能的新内容。“民生警务”的提出,旨在从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期待新要求这一战略高度出发,构建以民生至上为核心理念、以和谐为标志的警民关系、以服务和保障民生为主要内容的警务工作机制。

综而言之,“民生警务”就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民本的思想、法治的精神以及和谐的理念,在全面把握公安工作的职能和定位、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履行打击、防控、管理、服务职能,将保障、服务和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贯穿到警务活动的各个环节,是与党和国家大局高度一致、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高度契合的警务工作新境界。

(三)民生警务视角下智能安防社区的价值定位

1. 智能安防社区的由来

2017年12月上海市公安局对社会面智能安防进行了系统阐述,即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的建设理念,以智能化安防体系和大数据汇集应用为支撑,以街道社区为单元,全面提升小区、街面、单位等社会要素的全域管理、分类管理、智能管理,助力社区治理创新和城市管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最有序、最安全、最干净国际化大都市的愿景,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面智能安防体系主要包括社区、街面、单位、重点要害部位等不同种类的智能安防系统。

其中,智能安防社区作为社会面智能安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工作重心放在社区,通过警务活动科技含量提升和警务管理手段升级为牵引,充分发现和利用社区本身的各种资源,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力量和社区群众紧密合作,来共同发现治安隐患、解决治安问题、优化服务管理,使警务工作与社区更加紧密联系起来。

2. 智能安防社区建设对抓好民生警务意义重大

对比我国警务发展历史和世界各国警务发展进程,从民生的角度来研究警务工作能够更深刻、更准确、更本质地认识和揭示公安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与前景。具体来说,“民生警务”概念的提出,给人类社会警务变革不断更替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四次警务革命”①一般认为,世界历史上经历了四次警务革命。第一次警务革命以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机构的建立为标志,职业制服警察诞生,是新旧警察的分水岭;第二次警务革命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警察专业化为标志,警察摆脱地方政治的控制,逐步独立与成熟;第三次警务革命以20世纪30至70年代欧美各国警察现代化为标志,立足于使警察成为“打击犯罪的战士”;第四次警务革命是现代化后欧美各国的“新警察模式革命”,主要内容是社区警务运动。各自形成警务工作发展的动力,相互更替的终极原因,或者说总体原因,就是民生。

社区警务作为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核心内容,与民生警务加强警民合作、营造和谐警民关系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特别是各类蕴含警务高科技的社区管理服务工具,各种管理手段的开发应用,通过公共管理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进行数据互通、分析与汇总,实现了数据“取之于民、惠之于民”,为民生警务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新工具、新手段。当前,为了回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高期待,适应当前公安工作与队伍建设的新形势,推进智能社区安防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黄浦区半淞园街道在智能安防社区建设上的探索实践

智能安防社区建设是做好民生警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的成果始终围绕惠及社区居民,让社区生活更有品质、城市更有温度。

黄浦区半淞园街道地处黄浦区东南端,辖区面积2.0平方公里,东至陆家浜路、中山南路,西至制造局路,北至陆家浜路,南至半淞园路、龙华东路。半淞园地区有22个居民区(居委会),居民住宅小区100余个,实有人口总数约9万多人,其中81%的居民居住在配套住房内,是典型的居民聚集区。2018年,黄浦区政府以建设黄浦智慧城区和实现城区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深入开展智慧公安建设为抓手,选取半淞园街道某小区作为全区智能安防社区建设的示范样板小区。至2019年,半淞园街道在示范样板小区建设成功的基础上,将智能安防社区建设推广至整个街道。截至目前,该辖区所有居民小区全部完成了建设任务,共安装各类前端感知设备17大类8000多件。

智能安防社区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建设内容:

(一)建造广泛感知的前端“神经末梢”

在居民小区中,通过建设安装人像识别监控摄像头、微信门禁系统、独居老人烟感、门磁、温感、灭弧式电器火灾监控探测器、三相在线监测装置及紧急按钮等一批智能感知设备,不断丰富和完善社区前端感知的“神经末梢”,搭建起智能安防社区的“眼、耳、口、鼻”。在此基础上,整合汇聚小区微卡口、楼宇门禁、烟感、温感、光感、电感、窨井盖、消防水栓、智能化水表、电表、气表等各类物联感知设施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结构化、标签化。通过前端各类感知设备的建设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对社区动态的全天候、全时段“感知”覆盖。智能安防社区前端感知设备建成后,仅在进入小区这一日常行为上,就可以实现刷卡开门、“刷脸”开门、微信开门、扫码开门、感应开门等多种可供居民自主选择的安全开门方式,不但不会增加额外的麻烦,反而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增加了生活便利。

(二)智造功能齐全的后台“社区大脑”

在完成各类前端感知设备布点安装、实现社区数据全量、实时、多维汇聚的基础上,在半淞园街道网格中心智造“黄浦智能安防社区”数据平台这一“社区大脑”。“社区大脑”主要围绕“人、物、房、点、路、网”等六要素对采集的数据开展挖掘应用,具有实时展现、智能研判、自动推送、闭环处置和移动应用等五项功能。在实现各类社区治理要素数字化、全景式展现的基础上,公安机关开发了不同场景研判模型和应用系统,从而不断生产服务于社区公共安全和社区治理现实需要的“数据产品”。

(三)锻造便捷高效的扁平指挥体系

依托黄浦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一标六实”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机制共建、平台共享、视频共通、通讯共联的扁平化工作模式。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社区大脑”发布的所有任务、指令均通过网格中心派单化管理,有效打通街道层面综治、公安、城管、房管、绿化等各支社区治理力量在信息流、业务流、管理流上的壁垒,客观上实现了街道网格中心、综治中心、公安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的“三中心合一”,直接锻造了扁平化的指挥体系,有效减少了同一任务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流转造成的时间浪费和可能产生的“拷贝走样”,杜绝了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打造分类分级的社区治理流程

在社区智能安防系统建成后,由街道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按照分类分级分流的处置原则,将各类感知数据和研判信息以警情类、管理类、事务类和服务类等不同类别,通过平台端及手机端同步向预先设定的处置角色予以实时就近推送。警情类信息推送至公安派出所民警;管理类信息推送至城管、绿化等政府类处置力量;事务类信息推送至物业、保安等市场化力量和居委干部、楼组长、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服务类信息推送至业主及其亲属自身。同时,将微信作为社区治理活动的通道,建立社区微信公众号,将人与人、人与事有机关联,以精准分流、精细管理、精确处置和即时反馈形成处置管理闭环,有效动员组织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确保风险、隐患、警情等各类问题“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切实践行“自防自救、互帮互救、公助公救”梯次递进的全民安防模式,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工作格局。

三、智能安防社区的建设成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安全的产品和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智能安防社区建设,正是从人民群众最基础的日常生活着手,通过运用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科技手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1. 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高期待。推进智能安防社区建设,在社区中布设大量的前端感知设备,对违法犯罪人员能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同时,通过对前端感知设备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后台开发应用,公安机关围绕日常打击破案和安全防范的要求,研发了多种模型算法,能够做到全天候、全时空预察小区内各类风险隐患,对公安机关提升打防效率有明显的辅助支撑作用。2018年11月底至2019年5月1日间,在半淞园街道完成智能安防社区建设的5个月的时间内,半淞园派出所立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7.6%。其中,盗窃类案件立案同比下降43.4%,破案同比上升375%。特别是在2019年内发生的入民宅盗窃案全部实现破案。智能安防社区建设对社区平安的支撑作用十分显著。

2. 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高期待。推进智能安防社区建设,创新警务模式,用更加便捷的方式服务群众,半淞园派出所通过搭建虚拟办事大厅方便广大社区居民与民警在网上随时交流、办事,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咨询、办理业务。通过网络在线办事,消除了以往各种人为因素,群众不再需要面对“难进的门、难看的脸、难听的话、难办的事”,公安机关通过提供优质的网上服务,以诚恳的态度、便捷的方式来赢得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对公安机关、对人民警察的信任与支持,赢得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从而凝心聚力共建和谐社会、平安社区。

3. 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社区管理的高期待。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转承期,利益格局出现了重大调整,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巨变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和各种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定团结,也很大程度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政府行政机关的信任感、满意度。智能安防社区建设中的微信开门、独居老人烟感报警、高空抛物识别、窨井盖丢失报警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模块应用,从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层面向公众释放善意、提供帮助,并创建微信警务室供社区干部、居民交流举报,畅通和规范了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协调利益、保障权益、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有利于将社会负能量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4. 能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对公安工作的高要求。当前公安机关普遍面临工作任务繁重、警力却严重短缺的窘境。推进智能安防社区建设,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科技兴警”这一要求的深入和有效实践。小区前端感知设备采集的数据涵盖公安管理信息、消防安全信息,还包括街道市场监督部门的无证无照单位信息、城管中队监管跨门营业信息、市容绿化智能垃圾分类信息,房地保安、保绿、保洁信息,街道网格中心街面监控等。数据层面做到各方融入,为整合公安、城管、市场监督、市容绿化及房办等5支力量,确保职能部门各取所需、各行其是提供了坚实基础。对于非警情类的信息由街道网格中心通过任务派单的模式发送至各相关单位。例如通过“城管通”推送至一线城管队员;关于治理服务类的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至居委干部、物业保安、楼宇组长等可依靠力量,甚至是居民自身。而属于警情类的信息则由公安系统通过电台呼叫或警务微信推送到就近警力,由民警完成相应的处置并予以反馈。这样,有利于将有限的警力更精准地投入到“急难险重”等警情的处理中去,能够有效缓解当前警力不足以及对于非警务类活动应接不暇的窘境。

四、推进智能安防社区建设深化民生警务的路径

黄浦区半淞园街道智能安防社区建设,从提升社区安全防范等级、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增强社区服务效能等角度出发,为进一步深化民生警务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半淞园街道为示范引领,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加强数据模型开发应用,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并逐步强化对便民服务的深入探索。

(一)切实加大智能安防社区建设力度

在智能安防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善用“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即将政府投资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从半淞园街道试点情况看,智能安防社区建设前期投入成本大,数字经济的产出效应尚不明朗。因此,在建设中要找准撬点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群众三大主体的积极性,多管齐下众筹经费,为深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借力各类政府建设项目,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公共场所的智能安防设施建设,资金充足的可以自建,资金不足的可以采取租赁形式筹建。二是引导企业投资。对新建的居民小区探索将智能安防建设纳入商品房取得预售许可的条件,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建设。已建成的居民小区可以探索市场化运作,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垫资建设,后续分期支付返还。三是鼓励群众筹建。遵循“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通过居村委、业委会等组织,发动业主众筹经费。要打响智能安防社区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进而提升各方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二)切实加大实战模型应用研发建设力度

在前端感知泛在基础上采集的“大数据”,要切实加强开发和应用,重点是要坚持应用导向、实战引领,推动智能安防社区建设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战斗力。一是加强模型研发。加强与相关研发企业的深度合作,全力融合技术流与业务流,不断丰富应用模型建设,尽快实现涉及公安所有业务领域全覆盖。二是倡导基层首创。鼓励基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发挥民警聪明才智,从最基层的实战需求入手,努力把好的技战法转化为应用模型,解决实战问题。三是推进全警应用。对基本成熟的系统、模型、应用,要将其中成效显著的尽快拷贝、复制到其他基层单位,提升警务效能,增强广大基层民警的获得感。坚持用户导向,及时回应基层在应用中的意见建议,推动形成研发、应用、反馈、完善的闭环。

(三)切实打造全民安防、协同治理的模式

在创新工作流程中,要搭建平台、打通渠道、落实力量、建立机制、强化考核,推动警务信息和非警务信息有效分流处置。一是建好联接平台。建好社会化服务、政府部门联勤联动、智慧公安三个平台,由社会化服务平台承接楼门未关、水箱漏水、小区挪车、开锁等涉及居民自治领域的求助事项;由政府部门联勤联动平台承接涉及相应政府部门管理的群众诉求和智能感知的风险隐患;由公安机关承接属于公安职责范围内的“急难险重”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智能感知风险隐患。二是明确处置队伍。要联接居村委、业委会、楼组长、志愿者等社会自治力量,物业、保安、保洁、保绿等社会力量,形成处置网络,提升群众自防自救、互帮互救水平;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充实和整合基层执法力量,依照法定职责承接社情,做到“谁家的孩子谁家抱”,避免公安机关一家托底的情况。三是做好风险隐患分流。认真研究制定警情分流方案机制,实现各类警务警情和非警务类警情分类推动、及时消化。

(四)大力开展便民服务探索实践

在深化民生警务的实践中,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全力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以及获得感。一是通过精简办事流程材料、推进数据互认共享和加强派出所综合窗口建设,努力实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二要努力探索各类社区便民利民举措。通过拓展近在身边的便民利民举措,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办事的便利,从社区管理角度为探索创建服务型民生警务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警务民生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