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审思与价值意蕴研究*①

2019-02-19 06:37:42邬丹
实事求是 2019年2期
关键词:话语马克思主义时代

邬丹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3)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P41)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总目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起点、历史逻辑和发展取向,其深刻审思和独特理念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所展示的深厚的战略意蕴和长远的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审思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毋庸讳言,审慎研思其新思想的形成是正确把握其价值意蕴的破题之笔。

(一)现实起点:研判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P544)时代是生产理论的“孵化器”、考量理论的“坐标系”、创新理论的“指南针”,是把握理论最深刻的现实基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起点,既着眼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时代趋向,又着眼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阶段的时代特征,是对二者新机遇和新挑战的辩证把握。

互联网既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3](P335)一方面,互联网无疑为思想传播提供了极佳时机。其一,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广泛性扩大了思想影响力,破解了传统传播媒介和陈旧连线网络造成的传播壁垒、空间限制、资源浪费等困扰,使“地球村”的信息实现平面化播散;其二,互联网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增强了思想生命力,催生出无数个自带“超级大脑”的自媒体,扩充无数个思想发源点;其三,互联网传播载体的多样性提升了思想感染力,数字传播、微平台扩散、新媒体传输等方式使说教式的单向度灌输转为互动式的多向度沟通。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使思想的传播遭遇新挑战。其一,互联网传播主体的任意性对思想认同感提出挑战,不乏网络暴民、网络愚民、网络文盲在热点舆情中鼓噪波澜;其二,互联网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对思想整体性提出挑战,往往造成观点分散、内容零散、价值排异、道德悬空,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其三,互联网传播客体的隐匿性对思想主导地位提出挑战,使得非主流社会思潮潜藏于网络温室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构成威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新机遇也须应对新挑战。一方面,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以五年来根本性、深层次的成就为基础,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力显著提升、人民民主特色愈加鲜明、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更加普惠、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绿色颜值不断攀升、军事力量体系更加合理、党持续推进自我革命、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等,这些历史性成绩重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和主流引领的时代机遇。与此同时,国际上“陷阱论”“威胁论”“戏谑论”等都在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前不攻自破,加之世界的期待和关注,铺就了新时代重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体系的积极氛围。另一方面,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仍有诸多羁绊需要攻克。一是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消解阶段性矛盾引发的思想分化、价值漂移和道德凌虚,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面临的严重失语状态,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要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引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交锋,特别是面对社会分层变动,固化利益分解、思想价值分化、信仰追求多元等困顿,要突破西方意识形态围猎,化解国内外意识形态风险,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二)历史逻辑:省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不是空中楼阁,其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念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意识形态论断等丰富的理论资源,筑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理路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意识形式转换,分别以谋求民族独立、民族自决、民族复兴为主要导向,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诸多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的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4](P29)首先,明确中心任务,厘清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前后,党的中心任务经历了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再到实行改革开放的转变,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也应因时因事而异,坚持围绕发展中心、服务建设大局,坚持克服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辅相成。其次,勇于开展必要的意识形态斗争,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绝不旁落。面对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复杂性和辐射面的大大增加,既要敢于“亮剑”更要善于“掌舵”,其中一条就是要正确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对不同矛盾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最重要的是要在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和舆论攻势中教育引导人民、凝聚最大共识,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第三,注重建设与物质文明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最为有效的意识形态传播载体与运行机制之一,借助理想信念教育、价值理念教育、道德观念教育等多种方式,同时以配套的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推动意识形态兴文化、育新人等功能有效发挥,达到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目的。

(三)发展取向: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国际境遇和中国诉求

世界格局朝着创新驱动、互信合作、谋求共赢的方向演进,这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国际境遇。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3](P442)首先,创新是当今时代进步的重要动力,尤其是理论创新对实践发展有巨大推动力。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是顶层设计理念创新、底层治理创新和末端落实创新的融合,顶层设计理念创新以质的提升和量的丰盈为依托,底层治理创新以价值手段、文化手段、道德手段等为媒介,落实并贯彻于末端工作创新中。其次,互信合作在全球化继续深入的整体态势中愈加鲜明。特别是在国际环境越来越从单级政治角逐走向多极政治交流的形势下,中国发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旨在拓宽国际合作的平台,拓展国际发展的新空间,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球传播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第三,共赢发展是全人类的美好希冀。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面临着许多需要协力克服的难题,执拗于“单边至上”的交往理念是不可行的。在这样的全球境遇中,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应融通国际与国内,连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发生转化,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须回应的发展诉求。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城诸多矛盾的新变化,亦指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针对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来说,要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攻坚期,需要培育与小康社会相匹配的小康文化、小康价值、小康道德和小康精气神。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说,应重构在“景观社会”中被冲蚀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文化氛围和信仰追求等,特别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高需要,更要教育人民凝聚人心,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也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形成的题中之义。

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战略意蕴

战略思维谋全局、观长远、立根本。运用战略思维对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中内涵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引领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潮交锋、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等内容进行考量,彰显出集战略方针、战略主导、战略战术、战略支撑、战略目的为一体的战略意蕴。

(一)战略方针: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战略方针是整体战略部署的价值呈现,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战略方针是壮大主导意识形态的主流实效,即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关于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念,立足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式创新的基本位相,诉诸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引领和实践指南、“新发展理念”的思想指引和路径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跃迁和落地生根、“中国梦”的话语叙事和内涵阐发等载体,以主流意识形式创新凝练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与此同时,还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两个方面进行布控。首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41)为此,他提出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导向、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重要理念,以文化助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其次,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3](P342)具体而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智库的领导、坚持从“四个伟大”的实践中推动创新、坚持不懈为哲学社会科学创造适宜的干事创业氛围,构建体现学科系统性与专业性、理论原创性与时代性、文化传承性与民族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注重价值培育、道德熏陶、产业繁荣等其他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略,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动实践。

(二)战略主导:占领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的舆论高地

战略主导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方向,借力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占领主流舆论高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识形态”具有天然的抽象性,其发展历程体现为意识形态具象化,弥合意识形态抽象本体与意识形态现实主体的“缝隙”。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种弥合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可以说,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性探索。首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导的基本原则、“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立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向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要求,这些原则性规定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遵循。其次,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中内蕴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一是树立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协同和全民参与的“大宣传”理念,协调统一战线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中的行动;二是捍卫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既要坚守传统舆论阵地也要在新兴传播阵地上“手把红旗”,面对威胁敢于善于斗争,做到“寸土不能让”“寸瓦不能丢”;三是做好网上的舆论工作,一方面在整个舆论生态中,要让主流意识形态发挥“排头兵”“生力军”作用,扩大认同基础,凝聚最大共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舆论治理,善用法治手段和工作艺术维护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理论和话语上的权威,打造健康有序繁荣的网络生态;四是要树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世界眼光,用细化优化大众化的理论话语体系将新时代主流价值向国际社会传播,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参与度和贡献率;五是要注重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宣传思想战线已跨入从正本清源到守正创新的任务转换阶段,要着眼于理念、手段、基层工作等的创新。这些既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方向,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之举。

(三)战略战术:引导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思潮交锋

战略战术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回应交锋之策。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P15)其中,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思潮交锋呈现出新特点:渗透的形式更加多样、攻击的内容更为复杂、侵蚀的影响更加严重,特别是网络空间逐步成为社会思潮交锋的主战场。具体而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大众性、主体性、虚假性加剧了社会思潮交锋的隐匿性、交互性、民粹性、攻击性、泛娱乐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4](P197)在现实与网络空间的社会思潮交锋中,必须占领技术、舆论、人才、法治、基础设施等高位,在交锋中澄清错误、辨明是非、引导人民、凝聚人心。总体看来,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论述是善于“掌舵”与敢于“亮剑”的有机统一,这是坚定“四个自信”相统一的集中展现,进而提升其在各种社会思潮交锋与论战中的整合力和引领力。

(四)战略支撑:构建融通中外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战略支撑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阐释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5](P213)这个战略支撑鲜明指向于构建融通中外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其中,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6](P86)具体而言,一是要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说服力,不仅要以弘扬正能量的方式凝聚民族精神,更要团结人民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办大事的优势,培育起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精神状态。二是要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三维统一,以领导权保障和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共识效能。三是要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提升顶层设计中的意识形态治理水平,管理好意识形态的工作导向、各级阵地、组织队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架构,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落到实处。面对人类共同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的提出,正是运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念的尝试,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体系的语素知识库。

(五)战略目的: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战略目标是整体战略部署的价值归宿,根本在于维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P382)习近平关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着眼于分析研判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形势的新特点,要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维护意识形态领域以传统安全为核心的相对安全状态,也要关照以谋求发展为希冀的非传统安全“优态共存”;既要维护时间维度上从过去到未来的“永恒性”安全状态,也要维护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的多重空间安全;既要维护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部安全,也要维护能够影响意识形态生产的其他相关因素安全。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4](PP200~201)稳固意识形态安全大局。首先是以政治安全为根本,防止颠覆性失误,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权威;其次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凝聚民心民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巩固认同、不断激发广大群众团结统一的向心力;第三是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维护制度权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经济规约效能;第四是以国际安全为依托,参与全球治理,特别是在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日益复杂的世界格局中,扩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参与度、贡献率和塑造力。在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是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总体把握,是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创新部署。

三、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质,抽象的意识形态正是在指向实践、融入实践、指导实践中获得多样化的意识形式。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观、信仰观、责任观、文化观、网络观、安全观等为一体,是“行动着的马克思主义”,内蕴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承袭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思想谱系一脉,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就是沿着这条轴线不断实践与升华,是理论与思想在新的时空视域下的当代展现。从方略之维、语言之维和价值之维来审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可以发现其蕴含着鲜明的特色。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坚持从马克思主义这门“必修课”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7](P41)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论,坚持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具体实际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从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促进意识形式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意识形态工作贯入基层,秉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回应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交锋。二是坚持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内核,处理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挑战底线”和“不触碰红线”的关系,尤其在化解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风险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3](P206)三是坚持谋求利益最大公约数的认识论价值追求,特别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反对将意识形态差异视为阻碍合作共赢不可逾越的鸿沟,致力于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2.朴实鲜明的阐释风格和鞭辟入里的话语魅力。一方面体现为意识形态话语阐释洞察力,这是实现“思想掌握群众”的根本。着眼于互联网深入发展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阐释的主张,培育网络空间的主流文化氛围、主流价值导向、主流道德涵育和主流舆论引导能力,借此进一步提升网络治理的水平,化解网民“群体极化”带来的阶段性矛盾,充分调动和发挥好亿万网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体现为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感召力,既源自历史又融合当代。就源自历史而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应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和思想精髓,寻求其中丰富的哲学思想、民族精神、人文理念与道德规范等;就融合当代而言,要求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不应是恍若隔世的自说自话,而应辅之以“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载体,扩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影响力。

3.与时俱进和敢于担当的创新探索精神。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理应顺应时代大势与实践推进,时刻关注政党、国家、社会之间的深层脉动与有机联系,突破原来的意识形式桎梏而不断创新。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探索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功能创新。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将政治、经济、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传统功能扩展并融入到回应和引领社会思潮交锋、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使意识形态功能从单维向立体演进。二是具体意识形式创新,特别是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还曾要求“把中国梦的阐释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紧密联系起来,使中国梦成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生动载体。”[5](P201)这就将意识形态的政治理念向生活层面引申,使之更加感性、具体和生动,实现对国家、民族、个人利益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群体性共识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推动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齐头并进。

(二)全面把握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P19)而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成果进一步深化。自马克思主义传播至中国,在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意识形式主旨转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原则性经验得到不断优化与强化。例如,强调始终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坚持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坚持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等,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2.在“四个伟大”实践中凸显出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主义价值。意识形态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思潮交锋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两个巩固”的目标、坚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导向等原则,充实了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价值属性和政治诉求。

3.开辟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原则性指向,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基本定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揭露谎言、战胜谬误的必要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性,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战略意义等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进一步深化。

(三)贯彻体现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思想的发展依循着“实践具体—理论具体—实践抽象”的逻辑进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划出底线、提出要求,更加凸显出其实践逻辑。首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创新。应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主客体治理相统一,统筹治党、治国;坚持多载体治理相贯通,协调军队、社群、高校、网络空间、新闻媒体等;坚持宏观治理和微观治理相结合,既强调意识形态工作顶层设计又注重微观落实,整体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品质。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助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以国际传播为依托参与全球治理,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新一轮高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国际上持续扩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感召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5](P202)让国际共产主义的前景在全球鲜活起来。如此,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将赢得积极有利的舆论氛围和国际环境。第三,中国话语阐释的中国方案丰富了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图景的探寻。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创新,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而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中。面对风险增多、困难加剧的共同困扰,中国从人类携手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大国自信和历史担当,高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开拓向前,不断寻求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与国际合作的最佳契合点,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8]

猜你喜欢
话语马克思主义时代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