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
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均患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或者心绞痛、早搏以及猝死等病症,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影响因素诸多。故临床上心血管内科医师给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时,均注重予以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以确保患者病情得到全方位护理,改善其病情预后效果。但临床护理中多种护理不良事件已是屡见不鲜,故本次研究旨在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效果作探讨。
研究中纳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100例为对象,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组为: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为48-73岁、均值为(54.82±5.11)岁;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45-76岁、均值为(56.04±5.06)岁。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数据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纳入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常规护理,以临床规定展开各项基础护理工作。
观察组:常规护理与对照组一致;护理风险管理:(1)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建。管理小组中应包括高级责任护士及护士长,全面分析总结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并依据所获结果制定最佳风险预案,以避免多种不良事件的出现,如果发生了相关风险事件,则即刻启动紧急预案,以保证患者第一时间得到针对性处理。(2)护理干预。1.强化基础护理:通常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发生跌倒及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几率大,故需加强患者入厕及起床等护理工作,告知患者卧床较长时间后不可猛然起身,避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并防止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或者心脏骤停等问题;2.强化用药指导:需对患者的用药情况严格核查,用药时先询问患者对相关药品知识的认知度,并依据其实际情况讲解药物治疗机理及其可能会出现的不良情况,告知患者临床采用的药物对其病情的有效性及必要性,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各种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法;3.强化仪器维护:院方应依据实际情况派专人保养及维护各种医疗设备,并依据院中所用仪器对其展开全面培训,使其更娴熟、全面的掌握多种设备操作及其维修、维护等,防止仪器误操作而导致患者出现护理风险;4.强化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科室需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相关主题培训,加强其对科室患者疾病护理风险知识的知晓度,并使其学会更多的风险预案。并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制定考核制度,通常每月底组织其参加1次技能考核,确保其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护理质量以本院自拟患者对各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评价:量表中共包括四项内容,各项目分值均为25分、综合服务总分值为100分,得分值高与护理质量佳呈正相关。
本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就医环境约21分、基础护理约23分、服务态度约24分、综合服务约96分,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见表1
表1 护理质量(x±s,分)
临床上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均复杂多变、病势重、进展快,通常患者发病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关键,故该科室病房中均配备多种先进、高精医疗设备,以确保患者病情得到第一时间对症处理,同时该科室中患者年龄平均水平高,身体素质差、免疫力低,发生护理风险的几率很大。
既往临床上均选择予以患者常规护理,但此项护理模式仅是对患者病情进行护理,各项护理工作的展开并无预警性,将其用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时,通常收效甚微[1]。护理风险管理则极具主动性及预见性,各项护理工作的展开均基于与患者充分交流,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身心愉悦,以高度积极性配合各项临床工作,使得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有效降低,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治疗[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联合风险管理,结果显示该项护理工作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需加强风险管理,以保证患者得到科学、全面的预见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