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推进媒体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各城市党报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要论述和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坚持正确方向,牢记初心使命,巩固主流地位,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各城市党报作为各地各级党委机关报,更要旗帜鲜明地强化党媒属性,时时刻刻处处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8字要求”,始终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牢牢坚持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与时代使命同向同行,做好党委政府政策主张的传播者、社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优秀民俗文化的维护者、基层群众生活的服务者、城市公平正义的守望者、重大新闻舆论的引领者,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发挥党报“定海神针”的作用。这既可以提高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是传统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向新媒体拓展的重要支撑。
在传统观念中,党报的内容总是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缺乏新意,很多报道不对网民“胃口”。其实,在优质内容生产方面,传统媒体在采编队伍、信息渠道、采编流程等方面有着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把这些优势延展到新媒体上,个人认为也应该来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发力,多一些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意识,为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读者量身打造定制式服务,多提供一些读者想看、用户所需、市场认可的报道。
2018年10月19日,首届世界VR产业大会在南昌开幕。为宣传报道好这一世界级盛会,《南昌日报》充分整合报社全媒体资源,首次运用AR技术,创意推出了八连版的首届世界VR产业大会特刊,用户只要用手机扫描特刊内的图片即可观看相关新闻和视频。特刊赢得了省市各级领导和与会嘉宾的高度赞扬,众多嘉宾在上面题字、点赞,争相收藏。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将技术建设与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新技术驱动媒体融合发展、搭建新的传播平台势在必行。在这方面,不少媒体已先行一步。比如,由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倾力打造、被称为南京最权威的移动端主流媒体、南京第一新闻客户端——“紫金山”,是南京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精心布局的战略级移动新闻平台。其在江苏省率先推出“移动化的中央厨房”,所有内容的采集、编辑、审核、分发、互动、反馈全部在移动端完成,打造完整的融媒生态系统,进一步巩固了主流舆论阵地。南昌日报社也正在依托“全媒体大脑”,运用VR、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等新技术更新媒体传播手段,加速提升数字化视频直播产品及新闻短视频的比重,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面对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态势,各城市党报创新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不断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融合平台与产品,全方位、大规模、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已经蔚然成风。然而,城市党报要真正成为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还需在协同并进中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用户意识、精品意识。
城市党报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积淀。在与地方党委、政府、人民群众相伴相生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见证、参与了一个地方的建设发展,浓缩反映着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各个历史时期的形态,成为当地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和新闻舆论的风向标。
党报就是品牌,党报就是形象。无论媒体格局如何变化、传播方式如何革新,这一“金字招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持续唱响党报品牌、树立党报形象。要在新闻宣传上树品牌,以党报的公信力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要在队伍建设上树品牌,培养选树名记者、名编辑,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要在融合创新上树品牌,尽快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形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思想共识和运行机制。
城市党报树立用户意识,就是要根据各自的受众对象特点,将大客户精准定位为各级党委政府、党政机关干部、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以他们的需求为需求,以他们的导向为导向,以他们的满意为标准。这一点,《萧山日报》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提出“用户至上”的理念,将党委、政府当作最大的用户,把书记、市长视为最核心的VIP用户,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贴身服务。
具体到《南昌日报》来说,2017年底和2018年初,南昌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开展全市产业和城市建管“三看”,对各县区“强产兴城”一年来的工作进行集中检阅。南昌日报社抓住机遇、精心策划,整合所属报、网资源,集合传统、新型媒体矩阵,动用线上、线下力量,开展全媒体报道。其中,产业“三看”,我们以“‘趣’玩产业、点赞南昌”为主题,编制了一张“南昌产业导览图”、布置了一次“南昌产业网上博览会”,并组织线下体验活动;城市建管“三看”,我们以“谁不说咱南昌美、谁不说咱家乡美”为主题,编制了一张“南昌城建导览图”,并邀请各县区主官分别录制1分钟推介短视频。两次活动内容精、形式活、手段新,关键是抓住了用户的痛点,赢得各方赞誉。
媒体融合,最终要有好的产品呈现给用户。传统观念中,报纸的产品就是其所呈现给读者的版面和内容。就目前来说,城市党报的版面还较为传统,四平八稳、缺乏新意,内容中规中矩,规定动作多、自主选题少。为补齐这一短板,南昌日报社首先从视觉上发力,对报社摄影力量进行了融合,取消原来各媒体摄影部,组建新的影视部。影视部不断创新报道形式,通过VR和短视频的方式,让我们的作品不仅仅停留在一张报纸上。2017年6月30日,南昌市动用百余台挖掘机拆除龙王庙立交桥。南昌日报社摄影部派出融媒体报道团队,用延时摄影的方式将拆除全过程浓缩为几十秒钟的短视频,传播到海内外,并被英国每日邮报等国内外众多媒体转载,惊叹城市发展建设的“中国速度”。
新闻媒体既具有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属性,也具有市场主体的竞争性属性。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崛起、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都市类报纸为代表的报业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并逐渐波及到城市党报,这对大多处于“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城市党报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如何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同时,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城市党报推进融合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出路在于改革创新、跨界转新。
政务合作是城市党报的传统项目,也是经营创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昌日报》为例,近几年来政务类广告始终保持在广告创收的80%左右。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但同时也应该清醒看到“一家独大”后面隐藏的巨大隐患。一旦此类合作项目出现波动,势必影响整个报社的经营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客户需求的变化与报社所能提供服务的匹配度之间存在偏差,已经出现了波动的苗头,这就倒逼我们必须融合创新,以巩固提升这一巨大市场。
一要继续开展好战略合作,利用党报品牌影响力,全方位参与各合作单位宣传策划、会展会务、形象展示。
二要改进提升专版合作,根据客户需求,以合作办专版的形式,为各合作单位搭建信息发布、工作展示的平台。
三要抓住客户痛点,融合新理念、新内容、新体裁、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提供全媒体服务,让客户甘愿“埋单”。以南昌市两次“三看”全媒体报道为例,全新的报道形式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还实现创收超百万元,取得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多丰收。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党媒开展数据业务具有先天优势:一方面,其公信力和权威性对数据具有更强的聚合力;另一方面,在数据关联性分析方面具备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此外,媒体生产的新闻、信息等产品,其终极形态就是数据。当前,南昌日报社正探索由单一信息提供者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积极搭建“全媒体大脑”平台,布局大数据业务,既服务“党管数据”,又为今后发展预留空间。
推动跨界融合,是新时代主流媒体从转型迈向转新、从报业经济拓展到非报产业的重要路径。不少城市党报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转型升级,提出“融合&跨界”理念,喊出“不在广告一棵树上吊死”的口号,多元产业收入持续提升。南昌日报社在其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中,提出了实施“一业为主、多端发力”的发展战略,明确要求到2020年非报经济和新媒体收入占比力争要提升至60%,加快实现集团化管理、企业化运营、多元化发展的省内最具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区域)文化传媒集团的目标。个人认为,发展非报经济,关键要把握好三点:
一要找对项目。创业创新激流涌动,新技术新产业迭代频繁,但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具有市场价值、都适应当地的土壤、都适合媒体经营。应当积极寻找一批符合传媒业态、发展潜力大的政府、社会、商业项目,审慎甄别,做好风险防控,蹄疾步稳推进。
二要选准团队。项目建设,高层决策是核心,团队运作是关键。一方面,要在传统报业人才中培养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引进专业人才力度。
三要搞活机制,有合作办项目的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报社品牌优势吸引资本、吸引人才、引进项目、壮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