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风家训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依托。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应该更加注重传统家风家训的回归,传承与培育优良的家风家训,使其永放光芒。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了解家风家训的历史渊源与实质内涵,以弘扬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家风;家训;精神文明建设
传统家风家训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依然对我们现代社会价值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①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修好自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将传统家风家训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了良好家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出了殷切希望。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②“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③充分说明了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这个细胞的良性运作,家庭风气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社会风气的好坏。家风家训建设,事关社稷江山,事关国运民生。
1 家风家训的历史考察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更迭过程中,逐渐积淀演进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风貌等的总和,是一种维系家庭或家族发展的精神纽带。家风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它以家训、家规、家教等形式作为支撑,通过其成员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表现出来。
家训即家长对家庭或家族成员的教导、训诫等规范成员行为、处理相关事务的准则。包括家规、族训、家书、遗言等多种形式。家训集中反映了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氏族血缘为基础而建立的,重农抑末,以农为本,聚族而居。为了家族的壮大与延续,家长们便创造出了一套管理家族事务、调节成员关系、教育子孙后代的家规、族训。家训文化应运而生。
追本溯源,先秦时期的周王室开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先河,包括太任与武王妃的胎教。紧接着,诸子百家的家训思想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主要代表是孔子的训诫语句。此时期没有形成专门的文献著述,通过后人的追忆整理记载保存下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先秦家训的启示,将家训逐渐独立出来,家训文化方才定型,成为一项专门的学问,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唐宋时期是家训的繁荣阶段,上至帝王将相、名门望族、富商巨贾,下至市井乡里、普通百姓,都极其重视家庭教育,纷纷作训立规,家训理论也随之成熟。元明清时期是家训发展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家训呈现出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博等特点。当然,由于鸦片战争以来国运的衰弱和洋务派带来的西方教育制度新鲜血液的注入,清代后期呈现出整体衰落与局部开新的局面。
历朝历代,出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家训著作,例如《诫子书》《颜氏家训》《朱熹家训》《袁氏世范》《朱柏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这些作品堪称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2 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
传统家训历经千年,文献著述瀚若烟海内容广博,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的点点滴滴,讲述了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方方面面。这些家训内容相似、理念相通、一脉相承、逐步完善,大致可概括为教子立身、睦亲治家、为人处世④三个方面。
2.1 教子立身
一要重德修身,崇仁尚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素养;后又延伸出了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丰富了德育的内容。
二要立志高远,勉励致学。历来名人都注重诗书传家,孔子诫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陆游也教诫其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剑南诗稿·冬夜读书示子聿》)朱熹强调:“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朱熹家训》)
三要洁身自好,杜絕恶习。《蔡氏家训》教诫后人:“处世从善,安分守己。勿参赌博,坚定不移。勿贪财色,才免忧虑。”《王氏族训》亦言:“酗酒无度,伤其身心,聚众赌搏,财帛散尽。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
四要学以致用,经世应务。颜之推教育子孙:“学之兴废,随世轻重。”(《颜氏家训》)汪辉祖也指出:“所贵于读书者,期应世经务也。”(《双节堂庸训》)
五要奉公清廉,笃守名节。浦江郑氏家规有言:“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侈以干天刑。”(《郑氏规范》)
六要勤政爱民,精忠报国。《钱氏家训》要求后辈:“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2.2 睦亲治家
2.2.1 睦亲之道
家训家规主要是调节父子、兄弟、夫妇“六亲”之间的关系。《颜氏家训》认为:“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朱熹教育子女践行儒家道德规范,以贤人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兄之所贵者,爱也;弟之所贵者,敬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朱熹家训》)涵盖了睦亲的方方面面。
一是父义母慈、正身率下的父辈之道。教育子女,要将严管与宽爱相结合。《颜氏家训》言:“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教不接,抑则怠慢生骄。”只有严慈结合,才能在儿孙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父辈首先要严于律己,司马光《居家杂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赵鼎《家训笔录》说:“唯是主家者持心公平,无一毫欺瞒,乃可率下。不可以久远不慎,致坏家风。”其次,才可对晚辈严格。《韩非子·六反》言:“父簿爱教笞,子多善,闲严也。”民间也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谚语,道出了体罚的好处。当然,过度的体罚是绝对不可取的,适当地磨砺意志即可。
二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的为子之道。《礼记·曾子大孝》如是表述:“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论语·里仁》有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司马光《家范》要求:“君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三是择偶重德、夫义妇顺的夫妇之道。姚舜牧《药言》指出:“一夫一妻是正理”,强调婚姻的忠贞专一,告诫子弟“结发糟糠,万万不可乖弃”,“嫁女不论聘礼,娶妇不论奁赀”。蒋伊《蒋氏家训》主张“嫁娶不可慕眼前势利,择婿须观其品行”,告诉家人,“妇人三十岁以内,夫故者,令其母家择配改适,亲属不许阻挠”。《朱柏庐治家格言》也提出:“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四是兄友弟恭、互助互让的兄弟之道。孙奇逢《孝友堂家训》指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是“家道隆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方孝孺《逊志斋集》要求:“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颜之推认为,对父母要尽孝,对兄弟则要友爱:“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掣,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如若不然,则一家将分崩离析:“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憧仆为雌敌矣。”(《颜氏家训》)
2.2.2 治家之道
一是勤俭持家。《朱柏庐治家格言》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倪思《经锄堂杂志》亦言:“俭而能施,仁也。俭而寡求,义也。俭以为家法,礼也。俭以训子孙,智也。”曾国藩更是指出“勤俭”二字的重要性:“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早、扫、考、宝,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曾国藩家训》)曾国藩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子孙后代作出了好榜样。
二是严谨治家。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家规类编序》提出:“夫家之有规,犹国之有经典;治国不可无经,刑家不可无规。”《朱熹家训》亦言:“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强调了治家要有法,治家应依法。
三是忠厚傳家。《钱氏家训》认为:“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是民间许多家庭首选的春联,说明了人们对忠厚传家的认同。
四是友邻保家。《袁氏世范》告诫后人:“和睦邻居以防不虞。”《义门陈氏家范》也说:“古者八家,同井相助。由近而远,情谊攸著。为邻为里,居游与聚。”
五是善待奴仆。司马光《家范》提出:“凡女仆年满不愿留者,纵之;勤旧少过者,资而嫁之。”《袁氏世范》要求家人:“婢仆宿卧去处,皆为检点。令冬时无风寒之患”。《朱熹家训》有言:“子孙不可不教,奴仆不可不恤。”
2.3 处世之道
一是审择交游,近善远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朱熹家训》:“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二是救难怜贫,讲究人道。《袁氏世范》指出:“飞禽走兽之于人,形性虽殊,而喜聚恶散,贪生畏死,其情则与人同。”“物之有望于人,犹人之有望于天也。”“此皆仁人之用心,见物我为一理也。”《朱熹家训》要求:“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朱柏庐治家格言》也称:“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三是和待乡曲,宽厚忍让。杨继盛《杨忠愍集·与子应尾、应箕书》警示后人:“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之亏,勿使人吃我之亏;宁受人之气,勿使人受我之气。”《钱氏家训》告诫子孙:“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高攀龙《高子遗书·家训》中说:“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四是明哲保身,谨言慎行。《朱柏庐治家格言》提出:“守分安命,顺时听天。”《朱熹家训》认为:“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任氏家训》亦称:“忠厚诚信,乐观豁达;淡泊宁静,宠辱不惊。小事糊涂,大事清醒;明哲保身,知足常乐。”《太公家教》也说:“他篱莫越,他事莫知;心能造恶,必须净之;口能招祸,必须慎之;非是时流,即须避之。”《曾国藩家书》中说,为人应“不说大话,不求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苦干实干,切莫投机取巧,更莫夸夸其谈,应诚实待人、苦干实干。
3 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实践方式探索
“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⑤良好的家风是润物细无声的,它潜移默化地教化着家庭成员,每个小家庭是社会大家庭的组成细胞,故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⑥“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⑦由此可见,家风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和谐、一个民族的兴衰,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践行优良家风,有以下实现路径:
3.1 政府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积极倡导。坚持以上率下,将政策落到实处。第一,鼓励研究者着力挖掘传统家风家训文化,探索、总结出全面系统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出有地方特色的家风家训文化,打造地方家风家训文化陈列馆、主题公园、主题文化广场等,打造有温度的文化旅游。第二,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举办系列活动。比方开展“读红色书信·传优良家风”活动、“家风家训”现场书画大赛、以“传承家风家训·弘扬地域文化”为主题的诗会茶会酒会,征集励志家书、劝廉家书等家书家信,举办“好家庭好家风”巡讲活动,线上开辟“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我最喜欢的家训句子”等投票评选活动,真正让老百姓参与其中,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氛围。第三,在公共场所,比如商场、餐馆、公交地铁火车等处都可以张贴家风家训的标语,播放家风家训的歌曲、影片,放置家风家训的书籍和报刊杂志等,一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宣传,使群众耳濡目染,让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普罗大众的视野。第四,加强网络监管,使用好门户网站对家风家训进行宣传,将其开辟为加强家风家训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严格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做到奖励与惩罚并行。
3.2 社会公众层面,积极支持配合,自觉遵循践行
第一,村镇、社区要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新时代大讲堂等家风家训文化宣传阵地,定期开展交流、文明家庭评比活动,促进村民、居民吸纳文化精髓。第二,各级学校要设家风家训立相关课程,引导学生阅读、抄写、背诵经典篇目,并将其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做亲子活动,共同学习并交流心得体会。第三,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同时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孩子性格的养成与素质的全面发展。第四,公众个人,应深入贯彻执行政府出台的传承优良家风家训的方针政策,积极汲取优秀家风家训的营养,真正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将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政府的正确主张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以家風促民风,以民风带社风。
注释
①孟子 著;东篱子 译.孟子[M].背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15.
②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2
③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④内容体系主要借鉴陈延斌在铜仁市2018年“树家庭美德 扬文明新风”家庭教育讲座中对于家风家训内容的归纳。
⑤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2
⑥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⑦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2
参考文献
[1]魏舒婷 编.传统家训[M].合肥:黄山书社,2012.1
[2]陈延斌,杨威 编.家国情怀:中华民族优秀家风[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7
[3]孟子 著;东篱子 译.孟子[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1
[4]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2
[5]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作者简介
黎洁(1993-),女,重庆市、汉族,硕士研究生,文艺学,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