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洪 黄平
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资源禀赋分布不均衡,自然条件和基础也存在差异。改革开放后,东部率先发展,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也逐步扩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地区差异,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等区域政策相继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差距。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区域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广泛而密集地在中国使用。一系列区域政策如城市群、新区、自贸区等组合出拳培育增长极,呈现出区域政策单元更加细化、政策工具多样化等特征。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定调,使2018年区域经济各项研究在该背景下推进,在回应“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命题上,学者应用多学科融合、多种实证方法,经由各个研究机构探讨与交流,达成学术研究上的共识并形成研究成果,为下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拟从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几个方面简要梳理与分析,挂一漏万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一、国家战略与政策趋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集中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关键理论与实践探索问题,指出中国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1],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而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的迫切需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即以质量效益第一为标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深化,国外贸易摩擦不断。以美国为首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特别是2018年越演越烈的“中美贸易摩擦”正挑战多边贸易格局。原有的中美贸易事实不断被挤出,国际产能合作亟须进一步推进。这些重点需要在区域经济得以落实,从区域经济研究来讲,就是寻找区域实现形式。
在区域经济视域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合理化解贸易摩擦出路在哪里?首先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核心困扰:(1)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如何消除城乡发展差距;(3)环境污染;(4)贫困地区发展。在回答以上几个区域发展重大问题方面,十九大报告奠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总基调,并提出向深度贫困地区发力、区域绿色发展指导方针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解决与引导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解决以上区域性问题的实践上,近些年一系列区域政策多头并进是区域发展的一大转变。区域政策叠加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差距、城乡差距,促进了一批新兴增长极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区域经济发展继承与延续近些年热点,也为下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调。
二、学术研讨与热点议题
在2018年区域协调发展总基调下,国内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更加明确在区域协调发展内涵、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城市发展,“老边贫”地区以及建设中的城市群、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高铁经济等领域。以下择要选取几次学术研讨会进行分析。
2018年4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了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2018年年会,其主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本次年会的议题集中在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产业园区建设、乡村振兴与城乡协调发展、高速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自贸区建设等。在本次大会上,与会专家重点对中原城市群建设中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8年5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了中国区域经济学会2018年年会,其主题是区域发展质量与协调发展。相比于2017年年会的议题集中在区域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驱动,议题多为中微观视角,旨在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区域发展新动能的理论与实践创新,2018年年会则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探讨中内陆省份区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等重大议题,议题集中在宏观层面。与会专家重点关注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寄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来缓解区域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
2018年10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承办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2018年年会,其主题是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相比于2017年年会关注新地缘格局下经济地理重塑理论与实踐并重点关注推动东北振兴等问题,2018年年会的议题集中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问题,议题也集中在宏观层面。
2018年10月,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承办中国空间经济学2018年年会,其主题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本次会议围绕区域高质量发展模式、新时代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与全面开放新格局、新时代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动力、空间结构与区域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
值得重视的是,2018年区域经济研究出现了两个新的趋势。第一,针对区域发展的政策研究得到重视。2017年2月,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共同发起举办“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并召开第一次年会;2018年4月召开了第二次年会,本次年会的议题为“中美贸易战和区域经济发展”,围绕中美贸易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探讨贸易战背景下区域经济政策的走向。与其他会议相比,决策咨询的色彩更加浓厚。第二,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2018年10月,兰州大学承办中国区域经济学科建设会议,该会议的主题是区域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学科建设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次会议聚焦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意义更加重大。
三、学术成果
2018年区域经济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在研究内容上以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两大主题为主,高质量发展、区域绿色发展、贫困地区发展也与区域经济研究紧密结合。在研究视角上,融合了地理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以更具建设性的视域剖析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成因、机理等;研究方法上,充分考虑空间计量技术,衡量空间下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值得关注的是,在知网关键词搜索中,以“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为主题的文章刊发量自2013年以后极速攀升。2014年发文量仅为60篇,2015年、2016年、2017年发文量分别为462篇、553篇、686篇,2018年发文量飙升至900篇以上。有关专家认为,有关“一带一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在不断深入,目前还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文章总体质量不高。
2018年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机理、路径得到各方解读与探索。在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方面,孙久文在其文《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发展与创新》中提到检验区域協调发展的标准是缩小地区间差异、地区间公共服务及发展机会均衡化、自然环境可持续,且区域协调发展具备空间性、功能性、动态性等特征[2]。魏后凯认为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均衡是中国基本国情,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应该从区域发展道路顶层设计、多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差异化的区域政策三个方面理解[3]。杜传忠认为协调发展的要义是补齐短板、消除扭曲及缩小差距,在提到区域协调发展路径时提出要着重处理东部和西部差异,沿海和内地的差异[4]。有关区域协调发展路径方面,范杰等分析得出目前中国国土空间格局为菱形的结论,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走节点城市向都市圈,再向城市群发展的过程。范恒山提出在新时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分类原则,细化空间板块,缩小政策单元[5]。与区域协调发展紧密相关的是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孙久文提出区域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重要途径。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6]。程必定认为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重视城乡经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7],可见协调发展是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高质量是区域协调的内涵,而区域协调发展又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及区域经济实现形式。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指宏观视角下国家区域板块的均衡发展,也是指导多层次区域政策规划的原则。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层次下具体性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收获颇丰。在分析国家级新区功能时,郝寿义认为国家级新区通过要素重组实现发展模式优化,提升区域间竞合关系,并强化培育新动能,有助于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8]。城市群发展也备受关注,崔学刚等关注城市群发展中经济与自然生态协调度问题,对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环境规制协调性进行评价,发现两者处于初级协调且协调性依中心向外围依次递减[9]。赵瞡研究如何通过区域政策组合实现城市群平衡增长[10]。在涉及民族地区发展时,郑长德认为民族地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既处于“一带一路”沿线、西部地区板块,又多数属于边疆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多重政策叠加加剧民族地区的战略地位,补齐这一短板要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次区域经济合作[11]。
2018年高铁经济研究热度不减。安虎森运用空间分析软件研究铁路规划,研究结果表明:加快铁路规划能有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高铁增加东部、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规模,新规划开通的西部地区高铁对城市群规模增长率有显著提升[12]。鲁万波、石林等均研究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效应,得出相反的结果:前者认为高铁加剧样本区区域发展不均衡,扩大区域间差异[13];后者则认为高铁的开通对区域一体化效果作用明显[14]。卞元超等与鲁万波的结论基本一致,但认为高铁开通发生极化效应一般发生在省会城市,对非省会城市经济差距影响较小[15]。
城乡关系一直是微观视野下的区域经济研究热点。在乡村振兴战略公布后,2018年又形成一批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在研究城乡差距与城乡关系问题上,魏后凯提到城市与乡村是互相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中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依据当前国情和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决策[16]。宋建等发现人口迁徙、户籍城市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大城市人口迁入门槛较高,因此小城市相比大城市能更快缩小城乡差距[17]。王颖等测度2003—2015年东北地区城乡协调演化的时空特征,从时间纵向角度看,呈现低水平波动、阶段性稳定,再到内部差距拉大等特征;从横向看,中心极化、区域差异、城市群集聚特征明显[18]。许多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在解决城乡关系中的地位给予肯定。魏后凯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的基本手段[19]。姜长云认为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也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推动力[20],并在其著作中详细介绍了乡村振兴实施的重点难点[21]。刘祖云等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给予乡村振兴理论研究新视角,勾勒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由生产向非生产性功能转化的事实,并从生活、生态、生产三个尺度挖掘乡村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22]。
除两个重大命题外,绿色发展、贫困地区发展问题也饱受关注。钟茂初将绿色理念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3],汪三贵研究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区域扶贫开发向精准扶贫演进历程,并提出短期长期结合的对策开展扶贫工作[24]。
四、未来研究展望:政策组合、次区域合作发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城乡差距大、东西发展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特征明显。区域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广泛而密集地在中国使用,而与此相应,一系列区域政策的组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为缩小地区差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对境外贸易保护主义势力,要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政策开放。
区域协调发展为下一阶段的区域政策制定定下了主基调,进一步开放空间格局为区域政策提供新思路。未来区域经济研究内容将延续对各类热点区域政策理论与实践探究、政策实施效果评价。随着区域政策工具的不断丰富,不同地区开始重新组合区域政策工具,这种工具的多样性会受到学术界关注。有关区域政策组合逻辑、区域政策组合效应以及组合后的效率等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为地区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寻求更多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研究对象上,将跳出国内区域系统的束缚,有关边疆地区与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文为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区域合作理论创新高地项目”(编号:C176240103)阶段性成果。]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001).
[2]孙久文.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发展与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4):109—111.
[3]魏后凯.走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道路[N].经济日报,2018-10-11(014).4+151.
[4]杜传忠.新时代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N].滨海时报,2018-02-06(008).
[5]范恒山.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J].紫光阁,2018(1):19—21.
[6]孙久文.从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到高质量、平衡的区域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8(1):1—4.
[7]程必定.从五大层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J].区域经济评论,2018(04):15—19.
[8]郝寿义,曹清峰.国家级新区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再论国家级新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7.
[9]崔学刚,方创琳,张蔷.京津冀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性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4):563—575.
[10]赵瞡.看不见的推手:城市群平衡增长促进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11]郑长德.新时代民族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4):92—100.
[12]安虎森,陈晓佳,徐玮.铁路网络规划对中国空间格局影响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9):112—117.
[13]鲁万波,贾婧.高速铁路、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等———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2):5—14+2.
[14]石林,傅鹏,李柳勇.高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1):53—62+83.
[15]卞元超,吴利华,白俊红.高铁开通、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J].财贸经济,2018,39(6):147—161.
[16]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14—18.
[17]宋建,王静.人口迁移、户籍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收敛性分析———来自262个地级市的证据[J].人口学刊,2018,40(5):86—99.
[18]王颖,孙平军,李诚固等. 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J].经济地理,2018,38(7):59—66.
[19]中国社科院中国农村发展报告课题组,魏后凯.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N].经济日报,2018-08-02(016).
[20]姜长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于总抓手和中国特色道路的讨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1—7+156.
[21]姜长云.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政策和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
[22]刘祖云,刘传俊.后生产主义乡村:乡村振兴的一个理论视角[J/OL].中国农村观察,2018(5):2—13[2018-09-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86.F.2018092.
[23]鐘茂初.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对策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8(5):1—5.
[24]汪三贵,曾小溪.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政策的演进及脱贫攻坚的难点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8(8):40—50.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责任编辑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