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浩
最近,在西部文化界流传着一位古稀老人参与“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连续3年坐汽车重走万里丝路的故事。第一次是从西安经中亚、高加索、土耳其、希腊、意大利8国到达罗马,号称“追寻张骞之旅”;第二次是从西安经中亚、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8国到达加尔各答西北的那烂陀寺,号称“追寻玄奘之旅”;第三次是从西安经中亚到俄罗斯和中东欧16等国,最后由巴尔干各国北达布达佩斯。三次行程下来,他总共跑了32个国家、80多座城市、8万多华里,从74岁到77岁,每次都在车上泡两个多月,担当文化使者,传播丝路文化,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足迹。
这位老人就是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4年,一个由丝路卫视联盟和陕西卫视联合策划的“丝路万里行”活动,作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的一部分,拉开了帷幕。传播中华文化,重走丝绸之路,肖云儒成为西行中的“最老选手”。这一跑,他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许多人听说了这事儿,不免瞪大了眼睛。2014年,肖云儒第一次出发前,家人和好友纷纷劝阻。年过七旬的老人,此去几万里,能坚持下来吗?文学评论家雷达专门来电话,叮咛又叮咛:“老兄精神固可嘉,安全千万放第一啊!”最终,他没能抵挡住丝路的召唤:“出发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一下子燃烧起来了。”
一路上,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险情,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2014年夏天,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克孜勒库姆沙漠,整个车队加不上油,在50摄氏度高温下瘫痪了20多个小时,发出SOS信号后,受到了几乎半个亚洲的关注。2016年夏天,车队经过帕米尔高原吉尔吉斯斯坦口岸时,需要人车分离接受检查,他们穿着夏天的单衣,从中午12点一直待到晚上10点,强忍着太阳落山后零下三四摄氏度的低温和海拔3600米的高原反应。是一道道山弯上几百辆等着过境的中国重卡,极大地提振了他们的精神:嘿,“丝绸之路经济带”竟然如此繁忙,如此壮观!也是这一年,他们驶向伊朗、巴基斯坦边境时,听到了枪声。
这种杰克·伦敦作品里描绘过的奇险经历,磨砺了肖云儒的意志,也给来自南方的他补了“强力钙”、输了“狼血”。肖云儒觉得自己完全变了,变的不只是饮食起居习惯,还有大视野、大格局的思维和境界。丝路之行带给他巨大的精神财富。
近5年来,每跑一次丝路,肖云儒都有作品奉献于社会。先后出版了文化散文集《西部向西》《丝路云履》《丝路云谭》《丝路云笺》,主编了《一带一路读本》(三卷)、《一带一路之丝路故事》(三卷)和《西迁故事》,其中《丝路云谭》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位居榜首,《丝路云履》出了英译本。还有多达几百次的关于丝路的讲座、采访和专题节目。很难相信这是一位老人在古稀之后完成的。有朋友劝他不要在普及性读物和大众传媒上消耗太多精力,要保重身体,但他表示,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普及丝路文化,怎能吝惜生命?
【素材解读】
重走丝路,弘扬中华文化和丝路精神,架设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是肖云儒行走丝路的使命。每次絲路之行,他总是深情地将友谊的种子播撒在沿途各国,用生花妙笔将丝路上的见闻思考展现给世人。重走丝路、传播中华文明和丝路精神,同时反映沿途各国各族的风情和文化。肖云儒用自己的力量弘扬着丝路的友谊和中华文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适用话题
责任;文化传承;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