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剑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入推动我国“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工作作为全国人民共同致富、共同发展、共同小康的重要抓手,把脱贫攻坚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脱贫攻坚的道路中,要坚持党的领导是最好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努力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在实践中增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特定时期的政治任务,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凸显制度优越性的社会使命,在执行中必须有正确的深刻认知,善为善成,才能在预设时间内打赢脱贫攻坚战。
(1) 事关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然而,“本固”首先在于民众能脱贫致富、生活安稳,所以民众福祉是“邦宁”的最现实基础。毛泽东指出,“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①只有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了,过上好日子了,国家才能蓬勃发展,才能欣欣向荣,才能长治久安。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②然而,我国当前仍有部分深贫地区和特困群体需要进行脱贫攻坚。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采取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政策让我们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前,正是需要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共富的关键时期,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国家长治久安。
(2)事关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基础。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③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全部奋斗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美好生活,脱贫攻坚这一硬仗,正是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遵循。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④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是我们必须要打赢的硬仗,也必须只能是胜仗,人民群众才能衷心拥护党、跟党走,我们党才能成为人民的领导核心和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事关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大业。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在2018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⑤改革开放以来,实质意义上的脱贫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已有8亿多农民脱贫致富,在2006年,我国取消了持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收,当前全党全国上下又在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工作,必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铸就坚实基础。
(1)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的坚强政治保障。党的领导是确保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尤其在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头羊作用非常关键,“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支部看支书。”在脱贫攻坚中,村支部书记要能够带领群众,不断想办法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看得见的财富。毛泽东早在1942年12月就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⑥党在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奋斗中,必须真正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状况,必须给群众带来脱贫的物质基础和致富的社会机制。各级党组织在带领贫困群众致富过程中,既有领导责任,又有执行职责,坚持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的最可靠保障。
(2)积极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是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政策,具有鲜明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但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不止于物质利益扶贫,还在于就业扶贫、知识扶贫、发展扶贫和机制扶贫,以及思想扶贫、精神扶贫、认识扶贫、心理扶贫等,但也不能把扶贫和脱贫大包大揽。党和国家及乡镇基层政府不是贫困户脱贫的兜底,政府的帮、推、领,不是贫困户等、靠、要的借口,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不能成为畸形的“为我、给我、扶我、替我”结局。“一项好的扶贫政策执行到位,需要在‘最后一公里’处改革,需要在顶层设计中考虑减少基层落实的行政成本,让好政策实实在在落地。”⑦
(1)树立“政府+社会+三农”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思想。这三方面互为对象、互为依衬、互为平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扶贫目的,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也要“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⑧,才能有效治理贫困问题,更好地促进“三农”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大扶贫思想就是大协调发展,“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⑨要建构大扶贫格局,就要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各级部门大帮扶,要发挥主导作用和特定优势作用,在政策、资金、干部、基础设施等方面要精心组织与积极落实,形成专项扶贫的突出效应和长效机制。二是社会力量大参与,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搭建各类社会扶贫平台,完善社会扶贫激励体系,营造社会扶贫浓厚氛围,形成各行各业都参与的良好工作态势和长远扶贫格局。三是先进与后进大联动,鼓励先进富裕村社进行结对帮扶,让先进村社帮助落后村社、富裕村户帮助贫困村户,形成先进带后进的良好帮扶机制。四是各地区域大协作,加强宣传引导,在不同省市、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公益组织之间建立区域帮扶大协作,综合推动脱贫攻坚战。五是着眼未来大发展,把脱贫致富、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深挖市场作用,大力激发内在潜力与活力,让扶贫机制生根、让共同富裕发芽、让全面小康枝繁叶茂。
(2)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远景规划。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提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战略之一,这是新时代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后,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规划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⑩这为我国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体的,两者同为目标和手段,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之中。因此,突出问题导向,找准脱贫方子,优化政策供给,强化外在帮扶力和激发内生脱贫动力,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的硬仗,才能真正逐步实现在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基础上的乡村振兴。
(3)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民命运共同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意味着消除贫困。”⑪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我们应当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根本价值含量在于不断改善民众生活状况,人民至上的政治思维要体现在发展思维上,最终落实到利益的实现上。”⑫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协同反贫困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⑬,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⑭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要求在脱贫攻坚中,要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拓展攻坚脱贫协同广度,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民命运共同体,确保按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再努力协同合作,“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⑮,这也是世界反贫困的光辉事业和伟大目标。
脱贫攻坚是当前扶贫工作的一项硬任务。要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输血变造血、先进带后进、万企帮万村、产业加特色、传承并创新各种科学帮扶方法,帮助深贫地区和特困群体进行“拔穷根—挪穷窝—洗穷心—换穷业”的艰苦奋斗,努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中,第一,要迅速进行“止血型”扶贫,要对深贫地区和特困群体逐一排查,建档立卡,建立台账,不漏一村一户,用精准扶贫办法,迅速执行相应扶贫措施,尤其是针对那些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伤残致贫、因孤老致贫等硬性致贫现象,要进行综合扶贫,使他们不至于滑向更贫困境地。第二,要稳步落实“输血型”扶贫,要落实给经费、给政策、给路子措施,增强特困群体就业的技术能力和创业的资金及技术实力,让他们有一定生活保障,也有基本能力去摆脱贫困,同时要着力提升特困群体脱贫致富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通过劳动与合法经营可以摆脱贫穷状态,认识到脱贫致富最终需要靠自己勤奋的双手。第三,要逐步形成“造血型”扶贫,要有因地制宜的有效攻坚脱贫方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建设施、上项目、创产业,也要从经费、人员、技术、信息等要素上有相应配备举措,形成良好的可以摆脱贫困的基础条件和基本环境,从而构建深贫地区人们脱贫致富的适当硬条件和软环境,让特困群体通过努力工作或合法经营能够搭上共同致富班车。
精准扶贫的根本实现途径是共融发展。在深贫地区和特困群体中,物质条件的匮乏和社会环境的落后,既会限制人们脱贫的努力,也会束缚人们致富的想象。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⑯攻坚脱贫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政府、企业、社会的外在共同扶贫,以发展带来利益作为脱贫杠杆,才能撬动深贫地区和特贫群体的内在发展动力和潜力。习近平指出,“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⑰由于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在脱贫攻坚中具有自主配置资源、开发产业、提供就业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如能落实“万企帮万村”大力促进村企共建,把市场因素适当融入扶贫工作中,以企业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脱贫。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⑱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当前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尤为有意义,在全国脱贫攻坚的最后关键时期,仍然要依据当地的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种植、特色旅游、特色文化、特色副业等,要依据当地人口结构、资源条件、现有基础等实际情况来进行产业开发。习近平指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⑲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决做好脱贫工作,确保深贫地区和特贫群体融入全国发展大格局,另一方面要推动特色型产业化发展,确保是“真发展”的同时也是可持续的“好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涌现出了无数基层先进党员干部、乡村致富能手和共富事迹,这些先进人物、先进示范、先进经验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存在,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榜样力量,实践证明先进带后进本身就是一条脱贫攻坚的良好路径。笔者在河南省新乡市扶贫和脱贫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新乡市深贫地区和特困群体的脱贫工作,主要得益于基层村委的党建工作做得好,形成了良好的先进带后进工作机制,党组织在每个先进村都无一例外培养了优秀能干的党支部书记,这些先进村的先进带头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都经历了“个体创业—群体创业—整体创业”的逐步发展历程,并都进行了“政治优势—经济优势—社会优势”的顺利转换,他们带领群众,不仅摆脱了贫穷落后面貌,原来的贫困村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进村、文明村。与此同时,通过先进党员干部的坚强领导、先进村的经验引领、先进村合并周围落后村、先进村远程支持后进村等举措,产生了良好的先进带后进的“蝴蝶效应”,谱写了新农村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灿烂诗篇。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⑳脱贫攻坚是一个持续过程,要在三个层面不断创新:一是机制创新。我国扶贫工作近40年来的经验显示,贫困问题有着本身固有的系统性根源,因此扶贫工作不仅在机制上要有新的“止血”举措和“输血”途径,还要着眼于从机制上追根溯源,深挖细刨,拔掉穷根,同时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建立新的“造血”致富机制,才能有效地彻底摆脱贫困。二是制度创新。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及贫困状态,既有严谨的认定制度,也要有强制退出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适时调整并创新扶贫制度,既促进共同脱贫,又防备个别二次返贫。三是模式创新。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权利的保护型模式,另一种是基于市场的发展型模式。在扶贫初级阶段,帮扶的模式通常是派驻干部、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创设低端产业等。在扶贫的中级阶段,随着逐步大面积摆脱贫困,需要进一步创新扶贫模式,比如特色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信息扶贫和技术扶贫等。在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针对同一地区既有深贫群体,又有富裕起来的脱贫群体,应当创新出一种基于“权利+市场+特色”的共富型模式,使脱贫攻坚战略进一步向乡村振兴战略转型。
通常来说,滴水穿石并非指一种方法,而是一种过程,或者是一种精神。由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有一个长期奋战的过程,也需要有坚守如一的精神。脱贫攻坚不可能一蹴而就,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各级部门、驻村干部和社会各界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造福一方的责任感,也要有长期驻守的坚韧精神,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绩效观,则终将能够在脱贫攻坚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习近平1988—1990年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在扶贫工作中,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行动至上”作风和“四下基层”制度。他在下党乡指导扶贫工作时首先就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修路,这是联通外面世界的纽带;第二件事是建电站,这是能下蛋的“老母鸡”。经过长达三十年持续脱贫致富,目前宁德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028%,深刻改写了闽东大地的发展面貌和精神特质。㉑这表明,扶贫工作既要因地制宜有思路,也要长期坚持下功夫,才能久久为功,功到自然成。
习近平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㉒要在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显然,脱贫攻坚不仅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要确保2020年之后不至于继续维持现有兜底扶贫模式的“路径依赖”,就需要提前谋划做好2020年之后的扶贫工作。
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重要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应当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才能更好地谋划未来的扶贫工作。早在2015年11月,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㉓他强调,“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㉔为此,不管在脱贫攻坚中遇到多大困难,要满怀热情、毫不松懈,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在个别地方确实存在“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状况,也发现有干部认为,脱贫攻坚工作“太难了”,或者认为“反正就那样了”,或者抱着“剩下的兜底算了”的畏难思想。习近平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㉕越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候,越是要克服畏难情绪、克服形式主义、克服怠惰思想,越是要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谋划2020年以后的扶贫工作,必须从现在的攻坚扶贫着手,逐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的增收途径和经济结构。从小的方面来说,要依据地方特色发展产业经济;从大的方面来说,要融入国家战略决策。就近而言,要坚决通过各种办法脱贫致富;就远而言,要建设富裕、美丽、文明的新乡村。也就是说,“贫困问题不是孤立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反贫困的实践也不能脱离时代的物质基础与价值诉求。”㉖换言之,在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围绕扶贫,而不局限扶贫;立足扶贫,但要放眼全局。”㉗当前,既要打好当前的脱贫攻坚战,又要筑牢“贫困治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根基,在形成长远有效反贫机制的同时,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把中国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2020年以后,尽管脱贫攻坚工作完成,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有贫困现象了,贫困发生率仍将不同程度存在。纵观发达国家的反贫困实践,都有一个长期过程,并且都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我国在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益经验与方法,比如被广泛推行的“五个坚持”和“五个一批”以及“六个精准”。概括起来,这些扶贫措施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党建帮扶、政策帮扶、社会帮扶;二是修桥修路、通水通电、建厂建棚;三是经费下乡、农机下乡、家电下乡;四是企业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五是特色种植、特色旅游、特色副业;六是搬迁脱贫、生态脱贫、技能脱贫。这些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继续重视并切实落实,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返贫现象的再次发生。习近平指出,“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保持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同时,要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谋求实现减贫治理体系现代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精准扶贫道路和长效反贫困机制。
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探索永无止境,实践亦无尽头。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仍然面临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脱贫攻坚本身认识还有偏差,这主要体现在基层扶贫干部、社会公益组织和贫困户自身的主观片面认识与消极应对态度上,还存在政策的选择式执行与观望式接受现象;二是脱贫攻坚仍然任务艰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和特别贫困群体的脱贫,主要还得靠政府的救济式扶贫且一时难以改观,社会公益组织扶贫尚停留在粗放式阶段,整体效果并不突出;三是大扶贫格局的相关机制尚需健全,也面临城乡二元结构及巨大现实差距的问题,还面临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失的空心化引发的系列后遗症问题;四是脱贫攻坚不协调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社会上大多把脱贫攻坚工作看成是政府的事情,关注度和支持度都不高,扶贫资源有限却存在重复性投入,扶贫效率低下;五是有些扶贫对象的脱贫主观能动性不高,主客观条件欠缺,兜来转去仍然墨守成规,倾向于安贫乐道,寄望于跻身政府兜底保障,即使有脱贫愿望却畏惧创业行动,使得脱贫不易,致富更难,整体发展潜力有限,后劲不足。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在脱贫攻坚中正确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把握好脱贫攻坚中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不能“一刀切”扶贫,也不能“天女散花”扶贫,既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扶贫格局,又要有精准扶贫的实招与精准脱贫的实效,防止“贫困年年有,政府年年扶”的不良局面;二是要正确把握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关系,生态是红利也是机遇,也是底色和底线,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扶贫开发与致富理念,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进行破坏性发展,要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并行共进;三是要正确把握总体推进与滴水穿石的关系,脱贫攻坚是个系统,要坚持一档蓝图干到底,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与境界,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与担当,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积局部胜为全局胜;四是要正确把握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的关系,在脱贫攻坚中,不能只为了单纯完成脱贫任务而进行救济式扶贫,而是要以开发式扶贫实现贫困地区的自主发展与自主致富,努力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五是要正确把握功能性扶贫与协同性扶贫的关系,利用不同扶贫主体的特征与优势,走“政府+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先进村社+贫困户”的“N+1”合作型扶贫道路,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整体效率。
总之,脱贫攻坚是系统工程,也是政治任务和经济工作,更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事业。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根本遵循与指引下,坚持脱贫攻坚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认真做好贯通“最后一公里”工作,同时激发强大内生动力、活力和潜力,谋划做好2020年以后的反贫困工作,共同合力做好乡村振兴与全面小康工作。毋庸讳言,中国的反贫困事业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为全球贫困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诚如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㉘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5页。
②⑭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21页。
③《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1877页。
④㉓ 《习近平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
⑤⑧《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8年3月9日。
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⑦ 中央党校中青二班三支部山西调研组:《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可持续绿色脱贫路径——山西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山区攻坚深度贫困调研》,《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第1期。
⑨ 吴传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阐释》,《湖湘论坛》2018年第2期。
⑩《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6月1日。
⑪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5页。
⑫ 谢剑南:《“一带一路”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⑬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⑮ 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人民日报》2015年9月27日。
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⑰㉒ 《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万众一心 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人民日报》2018年6月12日。
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85页。
⑲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⑳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
㉑ 张政、刘文嘉、高建进:《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人民日报》2018年5月31日。
㉔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25页。
㉕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人民日报》2017年2月23日。
㉖ 黄承伟、袁泉,《论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㉗ 苗国厚:《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破解三个关键问题》,《人民论坛》2018年4月(中)。
㉘ 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