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重庆市混凝土协会召开会议,庆祝协会成立三十周年,本刊专访了协会会长张兴礼。据他介绍,重庆市混凝土协会的会史,往前可以追溯到80年代的重庆市构件协会,那是建设刚刚起步的时候,搅拌站都是现场搅拌,把沙、石、水泥等进行人工拌制,后来才逐步过渡到机器等现代化设备制造。
三十年来,重庆市混凝土协会较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偶有报道,也是涉及到行业会议或反应行业诉求的时候,比如2018年6月,协会曾代表会员单位向重庆市住建委报告,企业因水泥等原材料涨价陷入困境,以及协会于2017年协办的成都商砼零排放设备观摩会等。
根据张兴礼会长的估算,混凝土产品在建筑规模中总成本占比约7%;相对而言,人工费一般占了建筑规模总成本的12%,这似乎也意味着混凝土行业的话语权受到限制。实际情况是,在行业科技期刊里,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类的论文发表量往往占比很高,以《重庆建筑》为例,自2002年公开发行以来,数据库收录文献里仅标题或关键词含“混凝土”字样的文章就占所发论文的近20%,这充分说明混凝土行业的科研话语权并不小,以及建筑材料科研在建设科技中的重要性。
据重庆市混凝土协会官方网站,历年来,协会主持制定了11个重庆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或技术规程。“毕竟会员单位大部分是生产混凝土产品的,来自于生产一线,通过很多情况的掌握,比如环保、精准制造、智能制造、信息化,等等,再通过协会传导给行业主管部门,传递行业呼声。”
张兴礼认为,得益于重庆市几所著名高校与行业的紧密联系,重庆市混凝土行业本身的创新在全国范围都有一定影响力,比如装配式构件,以及高性能混凝土等等,通过研发特殊技术,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几年来,重庆成为了其他兄弟省市行业协会重点考察的对象。
三十年庆典的与会专家里有重庆大学杨长辉、钱觉时,重庆交通大学刘大超,以及市重庆市建科院张京街、王自强等专家,这些都是在行业里有重要建树的学者。“协会有一个专家团队,在新技术的推进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张兴礼认为,协会之所以能推动行业科研进步,就在于协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高校负责高精尖技术攻关,企业主要负责技术落地和产品推广,这样密切配合,依靠协会的整合实现各自最大价值。据公开资料,重庆市混凝土协会曾获得重庆市建委(现住建委)授予的“会员之家”称号。
装配式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智能化也是绕不开的热点话题。张兴礼认为,行业内不少企业在重庆綦江等产业基地做了大量研发投入,但推广速度和效果还有待提高和加强,这也给了后进企业一定的喘息之机,转型到更环保、更富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混凝土企业,是大势所趋,大家对此都有深刻认识,并且为之而努力。据他介绍,他所在的重庆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以及重庆富皇建材等,在装配式与智能化方面,做了大力推进。他认为,目前,在大数据、智能制造、智慧管理等方面,重庆在全国并不落后,只是对所做出的成绩还缺少宣传。但同时,由于投入大,不少规模小的企业还存在一个转型的过程。但是,“大家都在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导向,努力走在技术的前列。”
就规模而言,张兴礼会长比较了重庆与上海、北京等地大型企业的产量,重庆大者不过500万方,而发达地区龙头混凝土企业的产量可以达到一两千万方。相对而言,重庆的行业集中度还较小,但是他认为,行业的进一步集中是趋势,这也将给规模较小、科研和产品跟不上的企业带来生存压力。
作为中国建筑业协会认可的“先进协会”,重庆市混凝土协会在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方面,通过人才的吸附和整合,制定标准、推广前沿技术,有力促进了产学研的融合发展;在服务会员方面,通过加强行业自律,为会员单位争取应有的利益,赢得了行业和社会的理解与尊重,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员之家",对此,张兴礼会长表现了高度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