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艳, 杜光玲, 张宏馨, 廉海晨, 白 洁, 韩艳梅
(1.河北大学 a.医学综合实验中心, b.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大学 综合实验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教学实力的主要基地。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高校实验室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承接的科研教学任务越来越多,实验室利用率逐年提高[1]。相对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快,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的变革速度相对滞后[2]。最近几年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校学科门类众多,研究领域涉及面广,实验室安全状况比较复杂:危化品种类和数量多,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复杂、集中、流动性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无小事,如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如何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如何建立实验室安全检查体系、如何更有力地提高师生安全意识,进而保证师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保障教学、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分析了高校实验室管理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一些经验,提出一些安全举措,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1) 组织机构不健全。组织机构是实验室安全管理有效开展的实施基础和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实验室安全无管理主体,实验室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
(2) 规章制度不完善。为了使安全工作都能“有理有据,有章可循”,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应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执行且具监管力度。经调查发现,有些高校尚未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已经建立规章制度的高校又存在制度不健全或长期未修订等诸多问题,使得实验室安全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3) 实验室安全检查不全面。安全检查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种主要执行方式,专家组对实验室安全状况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并指出安全管理的缺陷,进而促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3]。经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不全面。
(4) 实验室安全知识宣讲和普及教育不到位。为了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4],安全知识宣讲和普及教育与安全检查相互补充,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落实“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的具体体现。经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宣传工作缺乏力度。
(5) 实验室硬件方面安全管理不规范(缺乏整体规划)。① 实验场所。许多高校实验室存在年久失修、结构不合理、线路老化、房屋漏水等问题。② 基础安全弱。实验室安全信息牌内容不规范,没有安全风险点的警示标识,高校实验室消防通道不通畅,公共场所堆放待报废仪器家具等,不能保证消防通道通畅,没有配置急救药箱。③ 实验室安全设施和安全经费不足。④ 危化品管理不规范(化学安全)。高校实验室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储存分散,管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事故影响严重,历来是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⑤ 生物安全管理不成熟(不规范,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实验室管理重点之一,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是安全管理的核心[5]。
组织机构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必须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责明确、无缝链接的校、院、实验室3级安全管理主体[6]。① 学校成立校级实验室安全保障机构。② 学院设立专职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全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③ 各实验室配备安全管理员,把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个人。
在实验室里的不当操作不仅会危及高校师生人身安全,也会危及国家财产安全,为了保障在实验工作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制定一套科学严谨、完善规范、细化量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每个实验室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7]。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为:① 基本规章制度。安全考试准入制度、人员进出制度、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安全责任追究办法、安全用电制度、防火防爆制度等。② 试剂管理制度。包括药品购买制度、物品进出制度、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指南、试剂和耗材领用制度、化学危险品及易制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药品试剂管理档案与台账明细制度、化学试剂洒落或溢出处理制度、实验动物和组织的使用和管理办法。③ 仪器管理制度。包括精密仪器使用制度、仪器维修保养制度、压力气瓶使用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消毒灭菌制度。④ 废弃物管理制度。包括一般垃圾、有害垃圾、生物垃圾、尖锐实验物品、废液的处置制度。⑤ 应急管理制度。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信息反馈制度。⑥ 其他细节方面的制度。在试验过程中,不能用戴手套的手触碰门把手、电梯按钮、精密仪器等;绝对禁止在实验室吃食物、喝水。
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实验室安全检查体系,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才是最终目的[6]。实验室安全检查体系为:① 实验室安全文件的检查。包括文件是否更新、是否生效、是否抄送到位。② 实验室安全委员会职责的检查。包括成员结构、会议开展情况等方面。③ 意外事故防范检查。包括防范措施、安保细则、急救员、急救用品等方面。④ 安全整改的检查。重点针对已发现问题是否整改完成。⑤ 仪器设备安全的检查。包括操作规程、使用记录、定期维护等内容。⑥ 工作环境安全的检查。包括潜在危险、卫生标准、废弃物清理等方面。⑦ 防火安全的检查。主要包括防火设施和防火演练。⑧ 有害物质控制检查。包括评估、标识、控制、处理等方面。⑨ 安全防护设施及物品检查以及安全培训检查等[8]。
安全知识宣讲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源头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的根本方法[9],是落实“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的具体体现。
开展知识宣讲和普及教育的形式多样,具体包括:① 编写实验室安全手册,详细介绍与实验安全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② 开设必修的安全教育课程。③ 举办安全教育讲座,比如综合安全知识讲座,气瓶的安全使用讲座等。④ 组织新生和新的教职工进行入校安全培训。⑤ 消防演习。请专业人员讲解消防知识,如何预防火灾、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如何选择逃生路线和逃生的注意事项等。⑥ 进入实验室前必须通过安全知识考核。⑦ 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征文、辩论赛。⑧ 安全事故案例等素材编辑成录像、纪录片。
安全培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是安全知识宣讲的技术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0]。安全培训应有针对性,不同需求的科研人员,安全培训的教育课程和安全考试的科目各不相同[11-12],并将通过安全考核做为进入实验室的首要条件[13]。
安全培训分为理论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两种。主要包括:① 综合安全培训。学习实验室安全指南,并明确告知师生灭火装置、紧急淋浴装置、洗眼台、逃跑路线、紧急电话、化学品泼洒处理箱、急救箱等重要安全设施放置具体地点和使用方法。② 岗前培训。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实验室系统运行操作、大型设备操作安全、实验动物使用安全、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生物安全、辐射性安全、镭射安全等[14]。③ 安全操作培训。实验动物技术操作规程(如麻醉、采血、解剖、处死等)、常规微生物技术操作规程(如微生物的培养、检测、消毒等)、特种设备操作安全、液氮的使用安全、气瓶的使用安全、X-射线的使用安全、高压灭菌锅使用安全等。④ 安全维护培训。大型仪器设备的检查与维护保养培训。⑤ 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及处置程序培训。⑥ 废弃物处置方法培训。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最大特点是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高校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应急机制,加强应急演练的组织工作,防患于未然。针对实验室的特点,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①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② 爆炸事故应急预案。③ 实验人员受伤应急预案。动物咬伤、利器刺伤、机械伤害等。④ 微生物泄漏应急预案。⑤ 化学试剂洒落或溢出应急预案。⑥ 实验人员健康出现异常状况应急预案。⑦ 动物逃逸应急预案。⑧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安全保障设施主要包括:① 实验室配备个人防护装置:防护服、橡胶手套、护目镜、一次性口罩、鞋套、帽子等。② 液氮罐配备防护面罩和厚手套。③ 配备完善的紧急呼叫设备、防盗设备、消防设备,自动报警设备、消防报警系统与消防局实时联网,实验楼有安全逃生通道。④ 实验室的醒目位置张贴安全须知、逃生指南。⑤ 实验大楼设置通风系统、喷淋系统、洗眼器和救急包等。⑥ 高清视频监控校园内外及实验室全覆盖,全面推广人员出入门禁系统,有效消除管理盲区和死角[15]。⑦ 实验室项目位置张贴废弃物的分类说明,并配备黑色垃圾袋、黄色垃圾袋、灭菌垃圾袋、利器盒、碎玻璃专用垃圾桶,分别处理一般垃圾、有害垃圾、生物垃圾、尖锐实验物品和破碎玻璃器皿。⑧ 有毒或易制毒药品实际配备带锁的安全试剂柜、防爆冰箱。⑨ 实验室配备废液暂存桶[16]。⑩ 客梯旁张贴安全标识:禁止使用客梯运送危险易爆药品、禁止与压缩气体同在电梯里。实验用品和张贴标签:标注样品名称、使用人、制备日期、开封日期。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必须实验室入口处清晰标出[17]。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与国内兄弟院校间的调研交流,在了解目前高校实验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总结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多数高校深刻认识到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大部分高校设置了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多数高校实行实验室自查、学院复查、学校督查的闭环式管理;通过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宣传、培训及应急演练,激发了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普及了师生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提高了师生的紧急应变和自救能力。多数高校落实安全设施、消防设施、防护措施,切实做到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实验室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对危险化学品、特种气体、废弃物等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规范化管理,营造健康有序的实验室环境,保障广大师生人身安全,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