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景
201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李克强指出,要积极释放内需潜力,瞄准发展急需、升级急缺、民生急盼,抓住时机合理增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有效投资,鼓励扩大国内消费,更好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
基础设施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效益,还能有效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促使区域经济长久良性的发展。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40年来,包括修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中国的高速公路和高铁已经领跑世界;城镇街道以及连通村庄的乡村公路也将广大农村地区与外面的世界相联相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让无数曾经偏居一隅的人们走出闭塞,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
经过多年来的超常规发展,中国的基础设施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全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增长。然而,由于过去基础薄弱和历史欠账多,中国基础设施的某些瓶颈制约因素仍未消除。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新跨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更加紧迫。
2018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会议指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对于强化城市功能、扩大有效投资、优化调整产业和人口结构、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实际上是社会现阶段的必然需求。城市基础设施是新型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和城市安全运转的基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城市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水平偏低、发展不均衡、“城市病”普遍存在等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期公布的铁路、公路、民航建设目标看,2019年各个基建投资仍会平稳。公路方面,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1.8万亿元左右;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新增内河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400公里。铁路方面,2019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度规模,确保投产新线6800公里,其中高铁3200公里。相比去年预计4000公里,实际完成4683公里的情况,2019年投产新线目标增长了七成,并创2016年以来新高。民航方面,2019年将增强基础设施供给,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850亿元,并全力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及运营筹备,构建“四型机场”标杆体系,进一步放宽民航建设市场准入等。
2018年四季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陆续批复一系列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涉及城市轨道、铁路、机场工程等领域。2019年,各地也纷纷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安徽省在2019年将进一步发挥好投资对优化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努力扩大有效投资,计划全年新开工重点项目1600个以上,竣工600个以上。聚焦 “铁公机”“电气水”、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及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谋划储备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江苏省将根据《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年)》,形成区域城际铁路主骨架,以及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城际铁路网,构建南京至江苏省内设区市1.5小时、江苏省沿江地区内1小时、沿江地区中心城市与毗邻城市0.5-1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覆盖。按照网络布局,将有序建设一批城际铁路项目。近期规划建设南京至淮安、南京至宣城、盐城-泰州-无锡-常州-宜兴、南京-滁州-蚌埠-亳州线江苏段等城际铁路项目,其中江苏省内总里程约980公里。
河南省2019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66亿元。全面实施高速公路“双千工程”,计划投资1144亿元、新开工建设1059公里高速公路。“双千工程”项目按照功能分为服务郑州大都市区、京港澳高速分流通道、高速公路网内联外通和城市环线四大类。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以投资促消费,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带动就业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浪潮的到来,建筑业将成为一大受益者。建筑行业想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后续的增长点需要聚焦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目前,全国已经有多个省份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建筑企业向公路、水利、市政、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拓展。
江苏省推动建筑企业向基础设施领域转型,改变以房屋建筑为主的市场结构;湖北省引导骨干建筑业企业向公路、水利、市政、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拓展;安徽鼓励建筑业企业向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电力、通信、轨道交通、环保等专业领域拓展,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对地方就业和经济发展贡献大、具有良好信用的民营企业参与相应项目建设。
新常态下,建筑业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将注意力转向自主创新,寻求建筑服务新的增长点,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采取PPP的模式,提高资源汲取与分配的效率;在管廊建设、乡村振兴上提供便捷的维修改造、功能提升等新的服务功能等。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企业沉淀积累多年的房建、市政等领域的工程业绩、建筑材料和设备等优质的供货渠道以及施工队伍等多方面的合作资源,决定了建筑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先天优势。同时,当建筑企业以投资者身份参与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不仅纵向延伸了传统业务也横向拓宽了新的业务范围,既能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又能收获实际效益。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筑企业的战略转型方向,是企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事业,在资源投入上要优先用于带动基础设施业务快速发展。合理设计不同业务板块,针对不同业务板块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优化梳理管理架构,充分考虑企业定位、管控模式、当前业务规模、未来战略方向、人才队伍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情况。通过新的战略合作或资本合作等形式,不断拓宽基础设施经营范围,在市政交通、水务、环保、水利等多个领域,通过与企业内外横向合作的方式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