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韬
(河北坝上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河北 张家口 076550)
近年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抢险、航运发电、农业灌溉等领域发挥着有效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但是,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的方面较多,相关的控制因素较为复杂,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容易产生不利影响,限制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规划水利工程建设。
首先,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大多位于天然河道,工程建设完成后,会打破以往的生态平衡,促使河流局部区域出现环境恶化的问题,例如,在河流上游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会导致下游泥沙和水量的变化,河流会出现水文条件变差的情况。尤其是大型水库的建设,由于水库的蓄水量较大,且与河流比较,面积宽广,阳光辐射效应较强造成水温升高,对鱼类生物的排卵期构成影响。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导致区域内水流速度放缓,使得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影响河流生态环境[1]。
其次,陆地生态环境也会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工程项目建设中,有时会破坏林地、草丛和农田资源,进而造成陆地植被的破坏,影响陆生动物的繁衍与栖息。同时,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与污水,倘若对其的排放处理不当会引起陆地环境污染,挤占爬行动物的生存空间。由于陆地植被的破坏会影响周边环境,使得区域环境其他物种间的依赖关系发生改变,而栖息在此地的鸟类也会发生迁移。
最后,社会生态环境受水利工程建设影响也会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工程项目范围内,房屋耕地的占用和当地居民的被迫转移。实践施工环节,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改变区域内土地、工厂甚至是历史古迹等社会环境资源的分布,由此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而在具体的居民安置工作中,会兴建新的城区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倘若规划不当也会造成社会生态环境的污染。
为合理改进水利工程在建设中引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善的问题,工作人员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前期,应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充分利用生态环保的理念,选择施工地点、制定建设方案。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全过程,设计阶段的环保方案选择至关重要,对项目建设阶段践行绿色施工理念、竣工后的安全验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项目设计方案的选择上,相关人员应综合考察施工所在地的区域生态环境,并对其生态环保价值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估,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机结合[2]。
在项目的具体设计阶段,应坚持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与动物提供必要的栖息环境,避免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结构。同时注重水库储水量与水质温度的控制,为鱼类的繁衍生息提供条件基础,还应保护水禽鸟类的栖息地,构建水利工程项目与河流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发展机制、在水利项目的建设实践中,应坚持绿色施工理念,采取生态环保的作业技术与材料,避免对局部生态环境造成工业废料污染。为充分践行生态设计理念,应对相关的设计方案采取跟踪评价管理,对拟建工程的相关影响要素和生态环境保护要点进行有效分析,促进方案的具体落实,为提升设计工作的时效性,技术人员可利用BIM 技术进行工程项目的三维动态模拟,对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及时规避,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对水利工程项目的评价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建立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对项目所在地有关的地质结构特点、生态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并对周边的环境影响问题进行广泛调研与评价,以此保证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不仅具备经济效益,更具有社会效益,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工程项目建设中。构建基于水利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是保证项目方案有效落实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合理解决工程项目中环保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具体的建设环节,应注重补偿机制与相关制度体系的构建,有效弥补相关人员应工程水利建设发生的损失。
在评价体系中,应融入气候、水文、地质、土壤、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对相关要素的科学分析,选择最具环境保护要求的制度,促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完善有效的水利工程评价体系可全面反映人们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而促进人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水利工程项目相关人员应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考量各项因素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影响程度,进而方便相关人员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量化标准,以此促进评价体系构建的合理性。
基于工程水利项目的评价体系构建,应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合理研究水利项目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不利影响,并对相关的研究结果做出可行性的实施报告,保证相关环保理论的具体落实。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基于环保角度考虑,应在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形成完善的环保制度体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与工程实际施工过程相挂钩,加强环保建设措施的应用力度。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中,应综合利用地理学科和生物学科知识,注重分析河流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气候条件因素以及区域内动植物的繁衍与成长规律、生态环境结构等相关因素,进而为相关人员制定系统科学的水利工程开发方案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生态环保效益,充分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理念。基于学科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环保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也为被转移人员的安置地点选取提供理论依据,保证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有序开展[3]。
为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因此,技术人员应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注重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为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具体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例如,大数据技术,合理分析区域内水资源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水利工程的蓄水量和调水规模,通过对周边区域的技术分析,调节补水量,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值得注意的是,工程项目对水资源的利用应坚持适度原则,避免过渡开发导致区域内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对水资源的利用,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例如,云计算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合理分析周边的经济发展状况、工业和生活用水量以及相关的抗洪抢险蓄水要求,进行水资源的供给与储存,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实践中,相关人员应坚持生态设计理念、构建基于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采用学科与技术相结合的策略方法,有效改善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促使项目施工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由此,保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实现水利工程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