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效果
产妇分娩后,胎儿脱离母体进入外界环境中是新生儿度过的—个重要阶段和时期,对新生儿的激素等方面都会形成一定的刺激,从而影响新生儿的情绪,并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一般表现为间断性啼哭或者长期保持觉醒的状态,对新生儿的发育和生长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对新生儿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现整理报道如下。
1.1基本资料筛选2016年我科室顺利分娩的单胎妊娠的新生儿6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1)所有产妇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新生儿均为足月出生;(3)新生儿均无其他先天性疾病;(3)产妇无精神、意识障碍,可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4)排除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产妇;(5)排除配合性差的产妇。新生儿65例,胎龄38周到42周,平均胎龄(39.23±0.52)周;男性33例,女性32例。
1.2方法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针对产妇的情况予以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为产妇讲解新生儿的喂养情况,并告知其相应的注意事项,指导产妇如何正确护理新生儿,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2)加大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定时的记录新生儿的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措施,保障新生儿的健康。进行母婴皮肤的接触,婴儿穿好尿布,戴好婴儿帽,将其俯卧在母亲的胸前,脸偏向一侧,防止影响呼吸,然后使用柔软的毛毯或者被褥将其盖好,做好保暖工作。(3)加强细节管理,护理人员应注重细节方面,如交接班、产妇指导工作等。(4)新生儿安全管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新生儿的家属,杜绝任何不相关人士接触孩子,防止新生儿出现安全事故,同时对探望的人群进行登记。加强科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及考核,提升护理技术与个人素质。(5)保障室内的环境,一定要保持病房内的温度适宜,注意空气流通,做好防寒处理,应保障新生儿的体温在36℃左右。
1.3观察指标比较护理前后产妇护理能力评分、护理知识掌握评分以及新生儿护理前后不良情况发生率。
1.4判定标准产妇护理能力评分由陪同护士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能力越强。护理知识掌握评分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一共包括20项,评分为0分到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知识掌握越好。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π±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产妇护理护理前后护理能力评分比较护理前,产妇护理能力操作评分(80.16±4.28)分,较比护理后产妇护理能力操作评分(91.12±3.51)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产妇护理前后护理知识掌握评分比较护理前,产妇护理知识掌握评分(81.11±2.08)分,较比护理后护理知识掌握评分(95.27±2.19)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護理前后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护理前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为13.85%,经护理后降至3.08%,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产妇护理能力操作评分(80.16±4.28)分,较比护理后产妇护理能力操作评分(91.12±3.51)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产妇护理知识掌握评分(81.11±2.08)分,较比护理后护理知识掌握评分(95.27±2.19)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为13.85%,经护理后降至3.08%,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提高,利于出院后新生儿的自我护理;同时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也显著降低,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