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人、境———音乐美育时代的三需之思

2019-02-16 14:44吴蔚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美育音乐

吴蔚

摘    要: 本文抓住音、人、境三个主要因素,剖析厦门六中合唱团取得成功背后的因素,探讨音乐美育时代需要的校园音乐、音乐教师和美育环境这三个要素。

关键词: 音乐    美育    三需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部署,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的春风开始吹遍中国大地。在这个美育得到空前重视的时代,学生需要怎样的校园音乐?这个时代召唤怎样的音乐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如何扶持美育,营造怎样的美育环境,是每个学校美育工作者都会思考的几个问题。创办仅仅几年时间的厦门六中合唱团,在其成长的短时期内迅速获得大众认可,前后八次荣登央视舞台,获得了音乐教育界的关注,这一现象可以给研究者一些思考的方向。

一、音——美育时代需要的校园音乐

任何时代都会产生能够表现自己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不同的群体会有适应自身群体的音乐表达样式。当前快节奏、高运转的时代,总体彰显出开放的,多元的文化特征。西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样式在当代社会都拥有成人受众群。但传统的民歌、小调、戏曲、曲艺因为时代更迭、形式老旧、内容久远,距离学生很遥远;在大众生活领域,占据市场和人们的听觉环境的流行音乐虽然形式时尚、表现元素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它是成人生活的产物,多唱爱情、失恋、迷茫、痛苦,内容基调并不适合学生。那么普通学校的学生在幼儿——儿童——青少年——青年这么长的时间段里,可以代表着他们的形象、引导着他们健康向上的音乐究竟在何处?繁重课业以外的音乐精神生活又该寄托在何处?当前,流传在学生当中最经典的校园歌曲仍旧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曲子,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跟不上需求。

美育时代呼唤更多适合学生的校园音乐滋养他们。厦门六中的校园合唱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如此高的关注度,是因为大众看到了理想的校园音乐的某种样式,看到了学生最美的样子,听到了学生最美的声音。他们的歌声真实、纯净、感人,充满了希望,这是一种中学生独有的校园气质美,也就是我们心底认同的学生的美。这种校园音乐美体现在几个方面:

1.内容格调:健康、纯净美

厦门六中合唱团主创人员选择改编或创编的作品有几类:一是经典流行音乐作品改编:比如《稻香》《青花瓷》;二是以古典诗词谱曲或民族音乐改编的作品,如《送别》《渔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山居秋暝》《彩云追月》等;三是原创作品,比如《简单的事》《因为你》等,以讲述合唱团师生真实的生活故事和情感为主。这些歌曲大多旋律优美、格调清新。经典流行音乐作品旋律朗朗上口,根据诗词或者民歌谱写改编的歌曲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原创作品歌词内容贴近中学生生活和情感。这三类演唱的作品分别来源于中学生的生活中接觸的流行音乐环境、生活环境及主流教育文化的导向环境,体现了一种现代优质校园音乐文化的交融。

2.表演形式:新颖、时尚美

厦门六中的合唱团表演形式采用阿卡贝拉无伴奏加上身体律动参与的形式。这种形式并非是厦门六中的首创,但他们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身体的律动与校园生活融为一体:敲击书籍、扇子、茶杯、椅子、身体乐器等,在图书馆、教室、食堂等校园环境里歌唱、表演。动作简单时尚自然,展现了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场景,体现了浓厚的中学生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一种音乐服务于生活的现代生活美学的倾向。这种表演既有借鉴又有创新,融现代流行时尚元素与校园合唱于一体,现代都市校园感浓厚,深受学生的喜爱。

3.精神气质:活泼、纯净美

厦门六中合唱团歌声清新、学生的表演动作活泼自然。中学生们身着校服,系着马尾,妆容干净,整体基调和气质纯净活泼、健康向上,没有不符合年龄与身份的打扮和夸张的表演,展现了中学生最美的青春气质,现代校园气息感扑面而来。

六中合唱团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的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校园音乐艺术的可能性:融高雅与流行、时尚与传统、艺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同时,借助现代传播技术,通过短视频的拍摄,对声音和画面进行美化设计,通过微信、网络等平台多方位快速传播,适应当下自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便捷、快速的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创新无疑是使它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创新,合唱团可以扬长避短,根据少年的喜好和嗓音、气质特点选择各种类型的音乐进行编创,表现出属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独有气质美。因为创新,它不单纯通过追求高、精、尖、深的演唱技术获取成功,更让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美。美育时代,呼唤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有属于自己年龄段独有的精神气质的表演方式,有适合他们的歌曲可以传唱,呼唤创作能够跟上这个时代的需要。六中的合唱团无疑走出了一条路子。

二、人——美育时代需要的音乐教师

王国维曾在《霍恩氏之美育说》一文中说道:“教师为儿童之表率,故欲举美育之功,则教者自身不可不先为审美的。”[1](21)这点出了美育教师的素质对于美育成效的重要性。厦门六中合唱团的成功,就让人们关注到合唱团背后的主创人员和教师,其中一位就是六中的高志凡老师。高老师逝世后,引起了包括央视新闻媒体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及报刊的报道,表达了对这位年轻有为的教师的英年早逝的惋惜。其中,2019年7月24日,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在日报中评论这一事件时谈到,社会似乎对一个普通的中学音乐教师的期待是不高的,因为这是一个很平凡的工作岗位,也是一个容易走向平庸的工作岗位[2]。但是在美育得到空前重视的时代,音乐教师却是实施音乐美育最庞大的一个群体,也是实施音乐美育重要的中坚力量,是美育实现教育效能的最重要因素。现今,有许多像高志凡老师一样工作在一线的优秀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从高老师的身上可以折射出这类优秀的音乐教师具有的共同品质——爱心。这颗爱心包含对音乐爱的赤子之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初心,以及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敬业、精业和纯粹的奉献之心。这正是在这个时代能够承担美育的历史任务的优秀音乐教师的内在品质。

从周围的同事、领导、学生、好友对他的回忆叙述中,可以看到高志凡身上一种音乐人的纯粹气质:他纯粹地爱着音乐,享受着音乐给他带来的心灵上的满足,继而希望把这样的快乐和满足带给学生。他有一句口头禅:“学生真正享受音乐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他曾说:“我们不是娱乐明星,不是歌手,不搞商业运作,我们做的是教育。”因为这种纯粹的爱乐之心、从教之心,他能将所有的精神、快乐、关注都投注在音乐教学之上,在原来的学生合唱团已经无法维持下去的状态中,通过创新,改编合唱作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为学生开辟一片真善美的新天地;正是这种纯粹之初心,他能够始终坚持,不断尝试改编不同的音乐作品,让这群中学生能够享受、演绎各类作品,展现出他們这个年龄段最美的歌声;因为这种纯粹的爱,他跨越了同行竞争,邀请厦门其他几个志同道合的音乐老师一起,争取厦门教育局的支持,打造了厦门校园合唱团的专业平台——鹭岛少年,改变了厦门校园合唱原有的各自为政的合唱教育生态。尽管音乐教师这一职业很平凡,但高老师却用自己的方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为所有工作在平凡一线的音乐老师们点燃了信心,照亮了前行的路。

多年以前,我们曾经被奥地利《音乐之声》影片中的家庭教师玛丽亚、法国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音乐老师马修所折服,艳羡能够得到这些老师教导的孩子们。他们在老师的教导下从顽劣不堪的熊孩子变成了快乐的天使,他们享受着音乐、热爱着歌唱的样子是那么美。今日,我们从高老师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到,这样的音乐老师就在我们的身边。在今日的中国,这样的老师绝不只有高老师一位。我们呼唤的同时相信随着美育事业的发展,会有更多这样类型的音乐老师出现,他们用音乐的力量,用美的力量春风化雨、点石成金,让学生破茧成蝶。

三、境——美育时代需要的美育环境

任何事物的诞生和发展都需要有孕育的条件和合适的成长环境,美育作为四育中的一育,它的繁荣需要更多的支持与条件。它就像一朵名贵的牡丹花,必须具备充分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才能长出美丽的花蕾,绽放出夺目的光芒。厦门六中的合唱团之所以能够诞生及发展,有其所独有的地域人文大环境、教育生态外环境和校园美育的内环境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1.独有的地域人文大环境

厦门是一个音乐传统深厚的城市,鼓浪屿上诞生过众多的音乐家、钢琴家、声乐家。这个城市如今成为国内外举办重大音乐赛事、交流活动青睐选择的花园城市。众多音乐人才汇聚在厦门开疆拓土,为厦门这个城市的美育环境的建设创造了许多先天的地域人文大环境,这是厦六合唱团成长的大环境。

2.良性的合唱教育生态外环境

厦门市在音乐教育上所做的努力走在了全国前列。近年,厦门的基础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连续几届斩获的成果都很丰硕。在校园合唱艺术领域,厦门的校园合唱教育早已构成一派繁荣的现象,为厦门六中合唱团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外环境。厦门优秀的学生合唱团并非只有厦门六中一所,在厦门六中合唱团成名之前,厦门一中、厦门二中、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实验小学、厦门松柏小学等中小学的合唱团都在全国甚至世界级的合唱交流赛事中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为了更好地提高校园合唱的水平,展现厦门艺术教育的成果,厦门教育局还专门打造了“鹭岛少年”这一合唱演出的品牌。此外,厦门教育局还长期扶持建设厦门的教师合唱团,通过培训、演出和交流,提高音乐教师的合唱水平。师资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合唱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校园合唱团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圈。当下,厦门的校园合唱发展已经跨越了比拼的时代,进入互相促进、共荣发展、百花齐放的生态阶段。

3.良好的校园美育内环境

促使厦六合唱团诞生及发展最直接的环境因素是厦门六中内部的美育生态环境。这所学校长期重视美育工作,学校在普及性的课堂音乐教育及特长生的社团艺术教育上都有独特的做法。学校从初一年级就开始开设音乐选修课程,开设诸如尤克里里、合唱等惠及所有学生的艺术选修课,这在厦门本市乃至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在学校校园环境创设中,就有个以高音谱号为背景的音乐广场,每周让学生在此展示艺术特长。初中学生合唱团没有复办之前,校园的舞蹈团、朗诵团更是长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省市艺术比赛拿奖的优势社团,学校艺术氛围十分浓厚。此外,学校长期注重艺术的创新教育,每年开展创新大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社团创新活动中。因此,当高志凡来到这所学校,对学校提出了要复办合唱团,要做阿卡贝拉,要一间合唱专属排练厅,等等提议都得到了领导的支持。高老师的创新种子也在这个学校宽松的环境当中生根发芽。此外,厦门六中的艺术教研组是一个注重合作、团结温情的团队,他们共同为厦门六中的合唱团奉献精力,为一次次的演出、排练贡献团队成员的支持和力量。正是这所学校宽松的、良好的艺术教育内环境,成就了高志凡带领的这支合唱队。如果说是高老师将六中合唱团带向了全国,让全国的观众认识了厦门六中的话,那么,厦门六中的整个教育内环境则是催生六中合唱团诞生及发展最直接的环境因素。

“人、音、境”这三个因素是厦门六中合唱团取得成功的背后重要的因素。正是这三个因素的协同作用,使六中的合唱团脱颖而出。这三个因素正对应着中国古人所说的成事需要的“天时、地利、人和”元素。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意识到美的育人作用,曾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力量。”当今美育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期。美育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富有创新、爱心、敬业心的老师,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符合他们年龄的音乐,也呼吁有更多的学校、地域创造符合成长的社会、人文环境。唯此,美育工作方能生根发芽,最后孕育出绝美的美育之花。

参考文献:

[1]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杨于泽.一位中学老师,为什么赢得举国怀念[N].长江日报,2019-7-24.

猜你喜欢
美育音乐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音乐从哪里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