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研究

2019-02-16 14:44高章幸袁宁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高章幸 袁宁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成才之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领域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传播业的性质、地位、作用、意义、原则、方法、衡量标准、价值实现途径的总看法,是指导新闻传播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本文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阐述新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研究的科学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 中国特色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    新闻观

新世纪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社会变革中,我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历史进程中,长期指导新闻传媒特别是党的报刊工作的理论概括和经验结晶,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概念及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①(3-7)。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党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应和体现,主要包括喉舌观、党性观、真实观、效益观、自由观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喉舌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总要做某个阶级、阶层、党派、集团的喉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及人民大众的新闻媒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说话,不需要掩饰自己,而是明确指出不同阶级新闻媒体作为不同阶级喉舌的作用,公开承认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承认自己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并自觉按照党和人民喉舌的要求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1957年5月18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时,毛泽东说:“搞新闻工作的再忙也要每天浏览全国报纸。新闻本来就是有阶级性的。新闻的形式并没有阶级性。但是,问题在于内容,表现什么思想、什么主题、什么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就有阶级性了。报纸同政治关系密切,甚至有些形式、有些编排,就表现记者、编辑的倾向,就有阶级性、党派性了。”2002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强调:“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党性观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即新闻工作的党性是新闻事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坚持党性原则是要求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这不仅是对新闻媒体的要求,而且是对所有单位、组织和个人的基本要求。党领导的一切新闻机构应当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党性原则要求我国新闻舆论宣传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媒体的宣传应当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一定要无条件地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党性原则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观是新闻舆论宣传的基石,就是要在新闻舆论宣传工作中坚持贯彻落实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是有差异的,具体表现在:新闻舆论宣传的每件事情,每件事情的每个细节都必须真实;不仅要做到舆论宣传的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更要重视并善于从事物发展的总体上、本质上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坚持阶级立场,基于社会主义国家主流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有选择性、有重点地开展舆论宣传工作,而不是简单地“有闻必录”。刘少奇同志在谈到新闻的真实观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的新闻必須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

效益观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强调了思想、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对于这一效益观的表述,我国绝大多数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者都是绝对拥护,并且身体力行地执行的:坚决批判“新闻是商品”错误观点;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新闻舆论宣传导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宣传工作思路,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自由观是带有阶级性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西方学者的研究观点中,基本上是就现象谈现象,始终回避新闻自由的阶级性及其阶级本质,不能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进行全面、科学的认识与论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论是同自然界的关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自由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在阶级社会中,自由受到阶级性的约束,舆论宣传的新闻自由同样如此。不可能存在绝对的、超阶级的新闻自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宣传的实践用事实证明了,我国的新闻自律和他律、监管是完全必要的,既保障我国新闻自由,又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导向作用。

要而言之,科学认识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发展,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要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二、新世纪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研究的理论依据

2008年,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视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再次吹响了新世纪我国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研究的时代号角。——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命题,而且要求这么迫切?我们理解,这是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全新判断,即:一是中国的发展已经日益与世界密不可分;二是新媒体造成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三是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四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三、新世纪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研究的现实依据

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不断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纵观国际、国内大势,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经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发展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

(一)我国所处的新闻舆论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是中国已经逐渐纳入了世界交往的体系,中国的发展已经日益与世界密不可分。二是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已经迈进信息社会,以往封闭的环境不会再现。我们应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更加关注国际国内两个舆论场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并作相应的调整和应对,在纷纭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

(二)我国正处于重要历史发展机遇期、突发事件高发期和社会矛盾风险期。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信息化覆盖和影响社会舆论越来越突出。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一些社会矛盾有可能借助网络的功能凸显、放大。随机应变,应对得当,我们就能驾驭互联网技术的浪潮,更好地服务于执政党建设,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业。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主导地位的问题。

当前,我国传媒业空前繁荣,也存有一些负面效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媒体的导向作用、党性原则、社会责任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人的漠视。媒体引导舆论时存在导向异化问题;对市场经济理解错误造成的舆论引导问题;追求轰动效应造成的舆论引导问题;追求媒体私利造成的舆论引导问题;不良广告宣传造成的超前消费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舆论引导问题;追求收视率点击率所造成的舆论引导失误问题。这,均应予以关注。

(四)新时代媒体如何正确秉承、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新命题。

要对媒介融合、传统媒体利用网络、多种媒体联手互动的策略、对策和方法,进行研究。要对媒介引导舆论失误问题作对策性研究,使媒体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导向”“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说教。应遵循新闻规律,讲究宣传艺术,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传媒不仅是了解党中央精神的窗口,而且传媒必须更多地满足群众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和娱乐休闲的需要。

(五)党员干部正确学习领会、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媒介素养,还没有学会如何和媒体打交道,也难以管好媒体。在新兴媒体面前,应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积极主动,保持社会稳定,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新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參考文献:

[1]范敬宜,李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新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3-7.

[3]隋笑飞,廖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巡礼[J/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2-10/25/c_1319288 94.htm,2012.10.25.

[4]孙国林,王佳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J].党史纵览,2011(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 xinhuanet. com/tech/2013-01/15/c_124233840. htm,2013-01-15.

[6]丁柏铨,彭峥.60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评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112-116.

[7]Stefan Rahmstorf. Is Journalism Failing on Climate?[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12,7(4).

[8]Idris Iskandar. News and Views,March 2013[J]. Diabetes,Obesity & Metabolism,2013,15(3).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新闻界职务犯罪的成因、控制与预防研究”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三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网络时代舆论引导艺术研究”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