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应
摘 要: 高校网络文学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应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建设中。本文以皖西学院为例,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学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文学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方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中国老百姓在思想方面的正确引导,也是我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韩振峰教授指出,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位于统治地位,具有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国家层面多次在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各级学校成为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学校工作中,教学是主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自然要承担培养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任务。
网络文学课程已经被国内很多高校列为课程。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从2014年开始,陆续在本学院开设了网络文学课程,笔者承担了网络文学课程教学工作。2017年,笔者又成功开设了面向全校的网络文学通识选修课程。经过多年教学工作实践总结,笔者认为网络文学课程此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中存在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学课程教学中,促进大学生群体树立积极、正确、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当前开设网络文学课程的高校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下我国高校网络文学课程教学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教学实践层面薄弱,师资力量不足。
网络文学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模块分为网络文学基础理论与网络文学实践两个密切联系的领域,网络文学理论部分侧重于解决学生对学科基础理论的认知问题,实践部分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重点分为文学批评实践和创作实践。由于网络文学课程是在二十一世纪互联网迅猛发展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很多高校师资比较缺乏,主讲教师大都是从学院原有专业的老师中遴选的,例如笔者所在的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当年就分别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挑选了两位授课教师,笔者就是其中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很多高校老师来说,网络文学的课程教学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学中避重就轻,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知識点与文学审美方面的讲解,忽视或回避网络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融入教学中,影响网络文学课程教学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教法比较单一,学生主体淡化。
国内部分高校开设了网络文学课,教师在网络文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网络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比如挑选一些网文精品,尤其是能够体现出核心价值观思想的作品,在课堂内外展开阅读与讨论,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动接受内容。这种授课方式,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取“满堂灌”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蜻蜓点水,零散地分布于教学当中,一笔带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难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三)网络监督、网络文学传播中的问题。
2011年2月11日,国家文化部发布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旨在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及净化网络文化的市场环境,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在网络文学的门槛监管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机制。国家网络监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针对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文学管理与监督,监管网络文学平台的商业行为。目前的网络文学主要分布在一些著名的中文网络文学网站,例如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等。文学网站要定期检查,把血腥、暴力及色情的内容挡在门外,禁止不健康的网络文学在平台上传播,做到有法可依、执法严格。
二、关于网络文学课程从具体的课程目标中融入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网络文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以下素质:一是了解网络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发展状况,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观;二是阅读相关的网络文学作品,独立分析、评述其思想与艺术特征,培养健康向上的文学审美观;三是培养网络文学的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这三个不同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网络文学发展历史、网络文学阅读与鉴赏、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由于在网络文学发展历史学习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不适合,因此,笔者从第二部分即网络文学的阅读与鉴赏阶段开始,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教学中适时全方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阅读鉴赏部分。
1.课前引导学生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选择性阅读,启发思考。
由于网络文学作品数量不计其数,个人很难读完目前所有的网络文学作品。那么,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选择网络文学作品展开阅读就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方针,围绕教学进度,穿插设置一些教学专题,课前为学生定期提供网络文学阅读书目。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的做法值得其他高校教师学习。她从2010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开设了“网络文学研究”课程,几年下来,课程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邵燕君总结多年的网络文学研究与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从浩瀚的网文中遴选一些三观皆正的网络小说作为学生的课下阅读篇目。
她的教学效果证明:只要教师努力把学生引导到具有健康价值观的阅读领域,那么一些三观皆正的网络文学作品同样可以得到大学生的青睐。
网络文学课程能否实现教学、育人的双目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阅读是重要基础与前提。网络文学教师预先为学生指定网络文学阅读书目,并且对学生阅读提出一定的学习要求与目标。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高校网络文学课程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课堂引导学生反思部分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冲突。
网络文学是迅猛发展的科技对文学的影响与结果,是电脑的普及应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产物。和传统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不同,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的出现是一次重大的文学变革。其在创作手法上推陈出新,语言风格更符合互联网新新人类的口味。但是,在海量的网络文学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价值观方面有问题的作品。如深受女生欢迎的网络小说《小时代》,紧密地把青春爱情和财富、物欲捆绑在一起,这和人在文明进化后升华的理想与情操完全不搭界。我们要特别警惕这一类作品,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的爱情观念与金钱观念产生偏移,最终可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背道而驰;再如,男生中盛行的网络玄幻小说,如起点中文网点击量极高的玄幻小说《朱雀记》,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如何逆袭,最终大放异彩的故事。这部作品把个人英雄主义、个人崇拜表现得一览无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的爱国精神、集体观念相违背。
当然,网络文学的创作有网络的自由,它的创作也是自由的。许多网络写手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反映了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但是,只求兴之所至,表现自我,很容易脱离历史与现实。然而,虚幻的故事经不起推敲,就像夜空中的烟花一样绚烂而短暂。这样的思想情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相违背的。
通过网络文学课堂内外教学,逐渐培养大学生的鉴赏与批判能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既能发现网络文学作品中可以汲取的优秀思想与独特风格,又避免受到不良网络作品思想的消极影响。
(二)写作实践部分。
网络文学的实践部分也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实践部分分为文学批评实践与创作实践。其中,文学批评实践在前面关于阅读鉴赏目标中已经涉及,这里重点谈谈写作实践。首先,网络文学的创作门槛很低,在一些大、中学校里,有些学生已经具有在网上写作的创作经历,还有些学生逐渐有了创作网络文学的想法;其次,引导学生涉足网络空间进行创作,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学生既了解网络文学的创作规范,又深切把握网络文学的产业化模式;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创作实践是触及心灵世界、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最终的目标。
1.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创作。
写作实践可以结合地方高校所在地的社会历史与现实,鼓励学生创作。皖西学院是位于大别山区的一所院校,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皖西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校史校训进行网络文学创作。
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以皖西革命战争年代遗留的纪念地、纪念物、纪念馆,还有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人物和革命故事为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皖西的革命斗争历史体现出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集中表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中国的很多地方每年举办红色文化纪念活动时,很多人都喜欢写纪念文章、心得与感想等,但是这些创作一般都是用传统的写作方式与途经传播,影响力很有限,群众热情尤其是青年人的热情是不容易持久的。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编写手机短信、QQ、微信、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纪念红色节日,例如清明节在网上写文章祭拜皖西革命先烈,国庆节在网上缅怀皖西革命前輩,国家公祭日期间,在互联网上写文章哀悼烈士,八一建军节缅怀人民军队建造者……通过多种新颖的形式,鼓励学生抒写积极向上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拓展皖西网络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渠道。
2.利用高校的校史与校训,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创作。
皖西学院前身是“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是由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朱蕴山先生在1918年创办的。百载披荆斩棘,薪火相传;百载弦歌不辍,硕果芳华。作为皖西学院的年轻学子,有义务和责任在网上进行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教师指导创作,在皖西学院论坛或皖西学院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发布。这个创作过程能够逐渐对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教育,很容易激发他们爱校、爱国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
网络文学是“自由”与“平等”的产物。传统的单向教育灌输显然与互联网时代的即时性、互动性及青年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产生一些对抗。
首先,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在教学中应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策略,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今很多“00后”大学生习惯在网络空间阅读与创作,有着新新人类独特的审美口味,自我意识很强。因此,高校教师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加强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适应大学生教育模式的新趋势,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其次,为了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兴趣与心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阅读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努力扩大阅读面,并从中遴选一些好的作品与学生分享和探讨。具体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共享性与即时性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例如,在校园网上开设网络文学论坛空间,或者开设微信公众号推送网络文学,把一些健康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定期发布在网上,方便同学们随时随地阅读、思考和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在部分班级里建立网络文学鉴赏QQ群、微信群,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阅读现状,另一方面师生、学生间相互交流逐渐提高学生的网络文学鉴赏能力和判断力。
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价值观占据重要的位置。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核心价值观对人们在生活底线上的设定会引导人们向善,人的生活才富有意义,整个社会才会充满温暖与希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公民为人的重要原则,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精英阶层的新生力量,引导和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更迫切。教育途经有很多,高校学生学习思政课程是一方面,但是如今很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这种方式的单一。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学课程可以发挥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文学独特的育人优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网络文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1).
[2]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一回事吗[N].光明日报,2011-1-11.
[3]马汇.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6(8):76-78.
[4]王昱娟.雷鸣.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调查报告[R].中国图书评论,2017(9):78-84.
[5]王春华.高校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13-114.
[6]黄祖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133-135.
[7]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基金项目:2018年皖西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皖西学院为例(项目编号:wxxy2018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