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见证纸糊的清军

2019-02-16 02:01刘三解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火枪刺刀冲锋

刘三解

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清朝和英法联军都“正视”了对手,拿出了看家的本领和军队,在中国的京畿重地,测验了各自的成色。

1.悲劇预演

双方陆军在1860年的第一次碰撞,发生在英法联军从北塘进攻大沽口路上,即新河之战。根据英法联军参战者的记录,蒙古骑兵头戴两条动物尾巴装饰的帽子,排出了2000米长的人墙。

无法忍受炮火伤亡,开始骑兵冲锋的清军,先是攻向英军第3团,被排枪击退,又转向第4旅,还是被挡在阵地前无法寸进,只能撤退。

当8月12日的战斗结束后,方圆几公里的战场上,到处都是清军骑兵的尸体,军官们指着地上强壮的尸体说,他们只是缺乏正当的操练。此战,英军死1人,伤19人。

清军的统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面对这样的战绩,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就是,8月12日的新河之战,清军只以2000人迎敌,兵力远逊于多达8000人的洋兵,而且,在大沽口防区1万兵马中,真正的蒙古骑兵只有2000—3000人,其余多是缺少训练的绿营新兵和早就废了的京营兵。

所以,僧格林沁还是憋着劲要给曾经的“世界最强骑兵”找回面子,认为在陆战中,自己完全没有必要畏惧远道而来的英法蛮夷。

在战争号令发出之后,整个蒙古草原到处是调动军队的传令兵,哲里木盟马队1000,卓索图盟马队2000,昭乌达盟马队1000,察哈尔骑兵5000,陆续赶到北京。

9月18日中午,4000名法军和4000名英军行进到通州张家湾,在行军中遭到隐蔽在树林中的清军炮火伏击,随后,3000名正牌蒙古骑兵对行进中的联军发动了冲锋。

从草原上匆匆调来的蒙古马没有听过如此巨大的声响和爆炸的火光,在英军反应迅速的几百支格里芬火箭轰击下,互相冲撞,乱作一团,根本就没摸到敌人的边。

此战,英军死1人,伤17人,法军只有17人受伤,而清军伤亡1000余人。张家湾之战,就这样凄惨地落幕了,也为之后八里桥的悲剧做了预演。

2.彻底崩溃

1860年9月21日,3万名大清朝所能搜罗到的,最后的满洲、蒙古的精锐步骑兵,在八里桥桥头,排出长达5公里的弧形阵线。清军骑兵排成密集队形,放开马力奔驰而来,除了震耳的马蹄声,阵中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包括指挥的声音,全部服从于军旗无声的指挥。

八里桥战场正面宽度不够,清军骑兵都是200—500骑一队,发动冲锋,而且他们的主要装备是火枪和马刀,而非有可能对付刺刀方阵的长矛。

在连续的“自杀式”冲击之下,尽管清军往往采取冲进射程内以火枪对射的打法,过于凸前的法军步兵仍几乎支持不住,几个阵地竟然让部分勇敢的清军官兵冲入,但是肉搏能力渣到极致的清军骑兵,竟然在近身肉搏中不敌法国人的刺刀,根本没有形成突破。

英国人的大炮迅速转向支援,锡克骑兵发动了标准的欧洲式枪骑兵冲锋,如墙而来的长矛轻而易举地刺穿了蒙古骑兵的阵列,装备着左轮手枪和马刀的英国胸甲骑兵也加入了战场。

在大炮轰击下,联军步兵排成刺刀阵开始向前推进,战斗进入最后的阶段。在河边英军第15旁遮普步兵团在2门榴弹炮配合下,粉碎了300—500名身穿黄色马褂、打着黄色军旗的清朝皇家禁卫军反击。

身穿黄马褂的清廷皇家禁卫军排着10几列纵深的笨拙方阵,扛着火绳枪,顶着英军的炮火齐步前进,甚至试图以白刃战阻挡联军,直到法军全部上刺刀,向八里桥做最后的冲锋,如英国人所赞,“好一场白刃战”。

曾经被炮火打散又多次重整的八旗禁卫军在刺刀面前迅速崩溃了,丢失了10门火炮,帝国的首都向侵略者敞开了大门。

3.技不如人

战后,法国人巴赞库尔称赞说,中国士兵,特别是蒙古士兵,表现勇猛,无可非议。然而,近代战争中只有勇猛是不够的。

在成吉思汗的时代,蒙古骑兵使用的是150斤拉力的强弓,到了皇太极时代,满蒙骑兵可以使用120斤强弓,就是到了康熙乾隆时代也可以使用90斤拉力硬弓。而到了咸丰年间,很多接近内地的盟旗已经以耕地为主,而这次征调的蒙古骑兵实际上都是各个王公手下的农牧民,根本不是脱产的正规军,这些蒙古人和马都没有受过训练,乘马上了战场甚至会因为巨大的爆炸声而受惊。

同样,由于蒙古草原长期的和平和喇嘛教的传播,普通蒙古人的骑射本领已经下降到了惊人的程度,多数牧民只能使用拉力为20—30斤的弱弓,既没有射程,也没有穿透力,更加没有射速。

另一部分“精锐”则因为距离文明更近而改用火枪,但欠缺训练的现实,使得他们马上肉搏的能力也退化到惊人的程度,因此,当他们面对印度锡克骑兵时,除了凭借优异的马术逃跑之外,完全没有可称道之处。

战斗结束后,联军共缴获27门铜炮,大量火枪、大刀、长矛以及其他武器。另外还有数千个装得满满的箭袋,这些箭此后一连好几天,都被充作联军营地篝火的燃料。

其中,那27门铜炮在战斗中一直持续开火,可他们的炮弹没有一发落在联军头上,都打在了树梢上。

这部分“精锐炮兵”的表现,其实在之前的俄国驻华使节的眼中已经看到了预兆。

这位使节受邀参加观摩北京禁旅八旗的大会操,他看到八旗的“精锐炮兵”点放大炮后,炮弹落在了不远处,作为仲裁的清朝大臣只是看了看,就宣布射击合格……

另一个笑话来自武器,在战争临近时,咸丰皇帝下令清点八旗的武备,发现武库中存放着康熙年间制造的鸟枪,经过演放之后,得出结论,这支100多岁的“老爷爷”质量要比咸丰年间新造的火器质量更好……

哪怕是这样的“精选”火器,联军的军医也非常喜欢,因为他们发现清军的鸟枪子弹在打中身穿呢子军装的联军士兵时,往往只有白光一闪,擦破一点油皮,而不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此战,英法联军伤亡极其轻微,却打光了几乎全部的弹药,只能停下来等待天津运来的补给。

轻微到什么程度呢?英军死2人,伤29人,法军死3人,伤18人。

选自《周末》2018.8.16

猜你喜欢
火枪刺刀冲锋
冲锋在第一线 战斗在最前沿
千万别当火枪兵
脱贫攻坚,国企如何“冲锋”——基于陕西地电的实践与思考
冲锋,冲锋
向强军冲锋(队列歌曲)
带刺刀的兵
长距离爆震式点火枪设计
原始部落火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①——岜沙苗族人类学田野调查
地精商店的火枪
刺刀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