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硕,张云辉,王永怡,李 军,赵雅琳,闫晶晶,孙志杰,揣征然,姬军生
WHO曾于2002年发布过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依次是:体质量过轻、不安全性行为、高血压、吸食烟草制品、酒精、不洁食水及恶劣卫生情况、胆固醇过高、室内烟雾、铁质不足、身体过重。17年后的今天,经过2003年遭受SARS惨痛教训之后,全球在传染病防控研究和资源投入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功控制了H1N1、 H5N1、H7N9禽流感、MERS、埃博拉病毒病等疫情,似乎给地球村人们带来安全感。然而,2019年初,WHO发布的2019年十大健康威胁依次是: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全球流感大流行、脆弱和易受损的生存环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埃博拉和其他高危病原体、落后的基础医疗条件、疫苗犹豫、登革热以及HIV,与传/感染密切相关的疾病和行为占6个,与十多年前相比,目前传染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了。传染病与地球村的每个生命息息相关,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们与另一个地方出现的新发传染病只有一个机舱门相隔的距离。2018年,埃博拉病毒病在非洲死灰复燃,全球多个地区暴发霍乱,登革热病例数居高不下,尼帕病毒病在印度闪现等无不牵动着每一个传染病工作者的心。8月,非洲猪瘟突然在中国多个地方出现,再次牵动全球特别是动物防疫部门的神经,传染病工作者永远在路上。回首2018年,传染病领域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针对埃博拉病毒病的rVSV-ZEBOV疫苗以及ZMapp、Remdesivir、mAb114等多种药物的临床使用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登革热疫苗Dengvaxia大范围应用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起悍然大波,但是技术如果用到了正确的领域,则会造福全球,如当前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抗H1N1禽流感鸡的问世。由于中国药物审批提速,2018年中国国内上市药物种类和质量都有所提升,尤其是涉及丙型肝炎(丙肝)、乙型肝炎(乙肝)以及艾滋病的药物,呈现了暴发式增长。我国实现了本土研发生产抗HCV药物零的突破,有些抗HCV药逐步进入医保,部分药物对于低收入患者甚至可以免费,并可使丙肝彻底治愈。2018年,传染病领域消息频传,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若干重点事件作回顾。
2018年,刚果(金)再次暴发埃博拉疫情。病例集中出现在5月,截至6月24日,该国累计报告55例埃博拉病例。由于国际社会迅速行动,协助该地区大规模使用了rVSV-ZEBOV疫苗(加拿大默克公司生产),进行包围接种,6月报告病例数大幅下降,疫情得到明显控制,WHO专家曾乐观表示,疫情有望结束,但是疫情在8月以更大的规模再次反复。统计数字显示,2018年8月1日 12月31日,刚果(金)累计报告608例埃博拉病例(560例确诊病例,48例临床诊断病例),其中368例死亡病例(320例确诊病例,48例临床诊断病例)。儿童患者占所有报告病例总数的30%[1-6]。
由于刚果(金)东部地区武装冲突不断,加之部分居民因为恐惧或听信谣言而抗拒疫苗接种和治疗,导致疫情不断蔓延,疫情防控面临很大挑战[3]。
到目前为止,约6万人接种了试验性疫苗rVSV-ZEBOV,该疫苗可能减缓了病毒的传播,具体的人群免疫效果有待评估。为应对埃博拉暴发的特殊情况,WHO在伦理框架下提出了一个研究方案 未经注册干预措施监测紧急使用协议。根据此方案,ZMapp、Remdesivir及mAb114等多种药物可应用于埃博拉病毒病的临床治疗研究。2018年底的资料显示,151例患者接受了4种试验性药物(mAb114,ZMapp,Remdesivir,REGNEB3)治疗中的一种,结果76例康复,44例死亡,31例仍在接受治疗。接受治疗患者的病死率为37%。相比之下,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死率约达80%[3-6]。
上次埃博拉暴发疫情于2014 2016年发生在西非地区,是埃博拉病毒病被发现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疫情,共出现2.85万例病例,死亡1.13万例[1]。
也门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霍乱疫情。也门的霍乱疫情于2016年年底暴发,随后得到短暂控制,但2017年4月底再度暴发。2018年1月1日 2018年12月30日,也门累计报告了369 133例霍乱疑似病例,其中504例死亡。2016年疫情暴发以来,截至2018年年底,也门共报告约130万例病例,其中约2500例死亡[3,7-11]。
2015年也门暴发内战,持续的武装冲突使该国供水与排污系统遭到破坏,致使数百万人无法获得洁净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疫情暴发伊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便与也门相关卫生组织展开应对行动,并向也门运送了大量医疗物资,派出工作人员帮助当地部门处理疫情,但是未能明显阻止疫情的扩大。也门目前是全球霍乱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3]。
亚丁湾及非洲之角的其他国家也是近年受霍乱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疫情始于2017年4月,累及刚果(金)、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乍得、莫桑比克及索马里等国,2017年上述国家报告病例数共计约12万例。2018年疫情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国家于2018年下半年报告的病例数均有所增加,其中津巴布韦霍乱病例数上升较快。2018年9月6日 12月20日,津巴布韦共报告10 604例霍乱疑似病例,其中283例确诊,63例死亡。2018年截至12月16日,坦桑尼亚累计报告4669例霍乱病例,其中确诊50例,死亡84例。2018年截至12月23日,尼日利亚累计报告50 711例霍乱病例,其中956例确诊,1135例死亡。自2017年12月以来,截至2018年底,索马里共报告6761例霍乱病例,46例死亡。2018年5月18日 12月19日,喀麦隆共报告990例霍乱疑似病例,其中确诊77例,死亡58例[3,11-13]。
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有些地区的霍乱疫情得到很好地控制。2018年2月,南苏丹结束了持续时间最长的霍乱疫情。6月15日,赞比亚宣布国内霍乱疫情结束[3]。
为了控制霍乱疫情,疫区国家配合国际社会,在2018年开展了大规模口服霍乱疫苗行动,这项行动保护了200多万人免受霍乱的威胁。口服霍乱疫苗来自疫苗联盟Gavi资助的全球储备。到目前为止,除了2017年交付的近1000万剂口服霍乱疫苗之外,2018年在11个国家共交付了1200多万剂口服霍乱疫苗[11-12]。
2018年5月中旬 6月上旬,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和默勒布勒姆两县暴发了尼帕病毒病疫情。共出现19例尼帕病毒病病例,其中18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7例死亡(包括1名护理过患者的护士)。印度当局采取了紧急措施,疫情被成功遏制,未进一步扩散。此后印度其他地区未再出现该病病例[9]。
尼帕病毒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40%~75%,被称为下一个埃博拉病毒病。美国CDC将尼帕病毒列为生物安全四级病毒。尼帕病毒病于1998年9月在马来西亚猪和猪农暴发的疫情中首次被发现并得到确认。1998 1999年,该病在马来西亚猪群和人群中大规模暴发流行,导致265例养猪工人发病,105例死亡,116万头猪被捕杀。1999年3月,新加坡确诊11例,死亡1例。此后,印度在2001年、2007年和2018年均暴发尼帕病毒病疫情,孟加拉国从2001 2012年,几乎每年均发生尼帕病毒病疫情,两国2001 2012年疫情病例总数为280例,死亡 211例,病死率达75%[13-14]。
研究表明,猪和果蝠是尼帕病毒携带者。病毒在果蝠中循环并跨地区携带。通过对2018年印度暴发疫情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地的巨型果蝠中检测到了尼帕病毒,第二代病例(包括医务人员)主要是由于医院内的传播引起,飞沫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主要模式[13]。
尼帕病毒主要侵犯机体的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病变主要发生在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病毒可在被感染的猪体内大量复制,并通过唾液或其他体液传给猪群以及人类。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多器官血管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形成血栓,堵塞毛细血管,导致脏器缺血。受影响的器官由于被堵塞而出现点状皮下出血[9]。
人感染该病毒后经过6~21 d的潜伏期后表现出高热、头痛等脑炎症状,有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临床上,尼帕病毒病容易与流行性乙型脑炎混淆。患者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呼吸困难、嗜睡、意识混乱、痉挛、颤抖以及昏迷等。重症患者可在24~48 h内陷入昏迷,导致死亡或者永久性脑损伤[13-14]。
尼帕病毒病自1998年被发现以来,全球病例总数约为600例。该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疫苗研发进度也比较迟缓[9]。
尼日利亚2017年9月开始出现猴痘疫情,截至2018年底,共报告311例猴痘疑似病例,132例确诊,7 例死亡[2,15]。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罕见病毒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类发病症状与天花相似,但病情较天花轻。症状始于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背痛,随后皮肤出现疱疹。猴痘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偶可使人类受感染。1980年人类消灭天花以后,天花已不复存在,但猴痘仍在非洲部分地区散发[15]。
2018年8月3日,中国辽宁发生首起国内非洲猪瘟疫情,此后全国多地出现散发疫情,至2018年12月25日,全国已有23省(区、市)共发生98起非洲猪瘟疫情。这是非洲猪瘟首次传入中国。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传入中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基因Ⅱ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约为99.95%[3]。
该病于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被发现并命名为非洲猪瘟。此后,该疫情在非洲大部分国家陆续发生。1957年,非洲猪瘟首次从非洲传出,陆续传播至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1971年,疫情由西欧传至古巴。20世纪70年代末,传至巴西、多米尼加和海地。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高加索地区,在东欧多个国家暴发、扩散和流行。2018年以来,全球非洲猪瘟疫情复杂严峻,共有11个中、东欧国家发生约2700起疫情[16]。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猪烈性传染病,各个年龄段的猪均易感。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3~19 d,根据毒株毒力和感染途径不同,可表现为最急性型(强毒株)、急性型(中等毒力毒株)、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弱毒株)。我国此次暴发的非洲猪瘟属于急性型,生猪感染后的病死率可达90%~100%。目前尚无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和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及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来消灭和防控该病。目前该病已得到世界各国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尚未发现该病传染人类的情况[16-17]。
目前中国暴发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方式有3种:①人员与车辆携带病毒传播,这是当前疫情扩散的最主要方式,约占全部疫情的46%;②餐厨剩余物喂猪,约占34%;③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约占19%[17-18]。
本次疫情发生后,中国各个部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至2018年底,疫情发生势头开始出现下降态势。但是由于非洲猪瘟传入和传播渠道多且潜伏期长,病毒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定污染面,而传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难以短时间内根本改变,传播途径错综复杂,且全球范围内尚未研发出有效疫苗,这些因素相互交织,防控形势仍复杂严峻[16,18]。
2018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已在中国健康出生。该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受精卵阶段对这对双胞胎的CCR5基因进行了修改,使其出生后可以天然抵抗HIV感染。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这一消息发布后,立即在全球掀起巨大波澜。多数专家、学术团体、社会机构公开谴责了贺建奎的行为,认为无论是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来达到生殖目的还是增强人类性状和能力的做法,均得不到伦理上的辩护,这种尝试漠视了胎儿开放性未来的权利,甚至背离了人类尊严,还可能给人类带来一系列无法预料的后果[19]。国家明令禁止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
CCR5 是 CCR5 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定位于白细胞表面,作为趋化因子受体而与免疫系统相关。在 T 细胞与特定组织和靶器官结合过程中发挥作用,具有调控 T 细胞、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系的迁移、增殖与免疫的功能。CCR5受体是HIV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CCR5△32 缺失的个体拥有正常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能对多种病毒包括HIV感染表现出显著的抵抗力[20]。
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采用新兴的结构疫苗学方法,研制出只需要7种类病毒颗粒就能覆盖20种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型别的第三代宫颈癌疫苗,为研制覆盖所有高危型别HPV的第三代宫颈癌疫苗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敲开了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18年10月在《自然·通讯》上发表[21-22]。
第一代和第二代宫颈癌疫苗,均使用类似于HPV天然病毒颗粒的 类病毒颗粒 作为疫苗抗原,其中九价疫苗可预防约90%的宫颈癌,但仍有与另外近10%宫颈癌相关的HPV型别没有得到覆盖。同时,如果按传统方式研制第三代宫颈癌疫苗,会面临疫苗接种剂量大、潜在不良反应大、生产工艺难度大等问题[21]。
夏宁邵团队通过结构设计使一种HPV类病毒颗粒同时具备了3种HPV病毒颗粒的外在抗原特征,获得了只需要7种类病毒颗粒就能覆盖20种HPV型别的第三代宫颈癌疫苗,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一种HPV类病毒颗粒具有同时保护3种型别HPV的功能,在增加疫苗可预防病毒型别的同时,减少了疫苗抗原所需的类病毒颗粒的种类[21]。
HPV疫苗是全球第一个用于预防肿瘤的疫苗,人类首次尝试通过疫苗消灭一种恶性肿瘤。2018年4月,默沙东公司的九价HPV疫苗在我国批准上市。2017年7月,中国内地首个获批的宫颈癌疫苗 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的二价HPV疫苗(商品名希瑞适)正式上市投放中国内地,2018年11月默沙东四价HPV疫苗正式投放中国市场,但是二价覆盖HPV型别为HPV16型、18型,四价覆盖HPV型别为HPV6型、11型、16型、18型。2018年我国加快了疫苗的审批速度,从默沙东提出申请到批准,我国对九价HPV疫苗的审批过程仅用时8 d[23]。
九价HPV疫苗由6型、11型、16型、18型、31型、33型、45型、52型、58型HPV的主要衣壳蛋白组成的病毒样颗粒经高度纯化、混合制成,用于预防HPV引起的宫颈癌、外阴癌、阴道癌、肛门癌、生殖器疣、持续HPV感染、癌前病变或不典型病变。
继2017年多款治疗丙肝直接抗病毒药(direct acting anti-viral agent,DAA)通过我国快速审批的绿色通道并陆续上市后,2018年又有4款药物在中国上市,这些DAA在我国密集上市,开创了中国丙肝患者治愈的全新方式,中国丙肝治疗进入新的时代。
2018年5月,吉利德公司的新药Epclusa(丙通沙,通用名: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osbuvir/velpatasvir,400 mg/100 mg,片剂)在我国获批上市,这距其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不到2年,也是我国首个通过审批的泛基因型HCV单一复方片剂。在很难治愈的患者群体(包括经治患者,以及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该药SVR12 达到92%~100%。2018年12月我国批准吉利德另一款抗HCV新品复方药Harvoni(夏帆宁,通用名:来迪派韦/索磷布韦,ledipasvir/sofosbuvir,90 mg / 400 mg,片剂)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1~6型慢性HCV感染的成人及12~18岁青少年患者。Harvoni的SVR12达到了100%,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吉利德3种抗HCV药物中,Sovaldi[泛基因型抗HCV药Sovaldi(索华迪,通用名:索磷布韦,sofosbuvir,400 mg,片剂) 2017年11月上市中国]在国际上俗称吉一代,Harvoni俗称吉二代,Epclusa俗称吉三代。至此,抗HCV药物制造商巨头吉利得公司的三代产品全部上市中国。
此外,2018年5月,我国批准了默沙东的抗HCV新药Zepatier(择必达,艾尔巴韦/格拉瑞韦片)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基因1、4型慢性丙肝成年患者。Zepatier是继吉利德Harvoni和艾伯维Viekira之后获批上市的全球第三款突破性抗HCV鸡尾酒疗法。它是一种每日口服一次的固定剂量组合片剂,由一种HCV NS5A抑制剂elbasvir(50 mg)和一种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grazoprevir(100 mg)组成,于2016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Zepatier在基因1型丙肝患者中的SVR12高达94%~97%,在基因4型丙肝患者中SVR12高达97%~100%。
值得一提的是,由歌礼生物科技(杭州)公司开发的戈诺卫(达诺瑞韦,danopreivr)在我国获批上市。这是首个国产原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NS3/4A蛋白酶抑制剂,中国在抗HCV药物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戈诺卫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经过12周治疗,在基因1型非肝硬化患者中治愈率(SVR12)达97%;多个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戈诺卫在基因1型肝硬化患者中的治愈率达91%;在基因4型非肝硬化患者中的治愈率达100%。在 重大新药创制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下,中国新药已经实现从仿制到创制,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10.1 强效抗HBV新药获批,为中国乙肝患者带来新的希望[30-31]美国制药巨头吉利德生产的治疗乙肝药物Viread的(韦瑞得,通用名:富马酸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第二代产品Vemlidy(韦立得,通用名: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TAF)于2016年获得美国FDA批准,此后在日本、欧盟和老挝、印度等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代偿性慢性乙肝的抗HBV治疗。2018年11月,TAF在我国获批并上市,用于慢性乙肝成人及青少年(12岁及以上,体质量≥35 kg)患者的治疗。这是过去10年中惟一经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治疗乙肝的新药,也是5年以来,我国获批的惟一一个乙肝新药。
在TAF获批之前,我国已经有5个慢性乙肝抗病毒核苷类药物获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和TDF。其中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耐药情况,目前在国内外临床上更广泛使用恩替卡韦和TDF。虽然TDF是国外乙肝初始治疗首推药物,但是长期服用会对患者的肾脏和骨骼造成损伤。
TAF是一种新型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是Viread的升级产品,克服了TDF的部分缺点。TAF III期临床试验的96周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TAF在保持较高病毒抑制率的情况下,未发现耐药。TAF对乙肝患者具有更好的骨骼安全性,降低了骨质疏松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为剂量只有TDF的1/10,所以TAF具有更好的肾脏安全性。
10.2 二合一Descovy(达可挥)上市中国,大幅改善艾滋病患者肾脏/骨骼安全[31-32]作为NRTIs,TAF也具有高效的抗HIV作用,其与恩曲他滨组成的复方新药Descovy(达可挥,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200 mg/10 mg和200 mg/25 mg)复方片剂也于12月在中国上市,作为6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的首选NRTIs骨干组合。该药于2016年获得美国和欧盟批准上市。研究表明,相比TDF,TAF更易浓集于淋巴组织,且在CD4+T细胞中更能有效转化为替诺福韦双磷酸盐。传统的NRTIs不良反应多,对于不能耐受的患者,可替换为同类中毒性较小的药物如TAF或其他种类药物。临床实践中,TDF和TAF常可互换,TAF的肾毒性和促骨质疏松作用较轻,但TDF具有价格优势,对血脂的影响较小。
10.3 服用更加便捷的抗艾滋病明星Genvoya(捷扶康)登陆中国[32-33]吉利德四合一复方抗HIV新药Genvoya(捷扶康,通用名:艾考恩丙替片)于2018年8月份在我国获批。Genvoya由HIV整合酶抑制剂elvitegravir(埃替拉韦)、反转录酶抑制剂emtricitabine(恩曲他滨)、HIV整合酶增强药cobicistat(可比司特)及TAF组成, 作为一种完整治疗方案,适用于成人及青少年(年龄≥12岁,体质量≥35 kg)的HIV-1感染者。临床试验显示,在144周的治疗中,Genvoya表现出持续长久的病毒抑制作用,其表现出的安全性有望广泛适用于HIV感染人群。Genvoya于2015年在美国和欧盟上市。此次在我国获批,使Genvoya成为中国批准的基于TAF/恩曲他滨用于治疗HIV的首个单一片剂方案。
2003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的 四免一关怀政策 为所有HIV感染者提供免费的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此后不断引进新的抗HIV新药,特别是近几年,新药进入我国的审批速度明显加快,这将惠及我国HIV感染者,有利于我国尽早实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 十三五 行动计划》的3个90%的工作目标(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和患者比例达90%以上,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和患者治疗成功率达90%以上)。
2018年7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艾滋病新药 艾博韦泰长效注射剂在我国批准上市。该药是全球首个抗艾滋病长效融合抑制剂,也是中国抗艾滋病领域的首个自主创新药物,拥有全球原创知识产权。
长期以来,我国沿用国产仿制药为主的抗艾滋病治疗方案,无自主研发的抗艾滋病新药。临床对抗艾滋病新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让中国患者用上自主研发的抗艾滋病药也一直是医药界努力实现的梦想。艾博韦泰长效注射剂,由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股份有限公司历经12年自主研发而成,这标志着我国国产抗艾滋病药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
艾博韦泰长效注射剂对流行的HIV-1以及耐药病毒均有效,并具有用药频率低(一周一次)、耐药屏障高、安全性高等独特优势,可显著改善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该药为耐药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 可喜的福音 ,也为其他不良反应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艾博韦泰与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联合,用于治疗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仍有病毒复制的HIV-1感染患者。第1、2、3、8天每天1次,此后每周1次。III期临床试验中期数据分析显示,每周注射1次艾博韦泰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 一线配方经治失败的HIV感染者 ,疗效与WHO推荐的二线配方相当或更优,比含有替诺福韦的对照组配方具有更优肾脏安全性。
由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牵头完成的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发现,与欧美相比,中国艾滋病患者服用每日600 mg剂量依非韦伦时血药浓度偏高。在体质量>60 kg的患者中,血药浓度高于治疗窗浓度(理想治疗浓度)上限的占40%,而体质量<60 kg患者血药浓度高于治疗窗浓度上限者占50%。血药浓度超过治疗窗浓度高限,增加了神经毒性、血脂升高等不良反应风险。该成果证实,中国患者尤其是体质量<60 kg的患者,依非韦伦服用剂量应从600 mg/d减量至400 mg/d。进一步优化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中国方案 ,被写入《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并指导了200 mg规格依非韦伦中国仿制药的生产,成为 十三五 传染病专项阶段性成果之一。该优化方案不仅能帮助我国患者减少肝功能异常、头晕、失眠及血脂升高等不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而且能节约大量治疗费用。截至目前,已有5万余名中国患者开始按照依非韦伦优化方案服药[36-37]。
2018年10月,中华医学会发布了《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38],这是我国修订的第四个艾滋病诊疗指南,是在2015年第三版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内临床实践修订而成,加入了国内临床实践和大量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是现今最适合中国患者的诊疗指南。
2018版指南强化了艾滋病预防的理念,突出了核酸检测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大幅度更新了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和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方案,优化了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更新了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定义及其处理规范,首次规范了HIV单阳家庭的生育问题,还提出了HIV感染的全程管理理念。此版指南是一部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指南,很多理念均是首次提出或首次写入中国指南,体现了中国学者对此领域研究的贡献[39]。
2018年10月,全球首个登革热疫苗Dengvaxia获得美国FDA优先审查并进入审批阶段,Dengvaxia将成为美国市场首个也是惟一一个登革热疫苗。2018年12月,该疫苗获欧盟批准上市。至此,Dengvaxia获得大范围推广。
Dengvaxia是目前首个上市的登革热疫苗,由赛诺菲公司耗时长达20年研发而成,首先于2015年12月在墨西哥获批上市,之后,陆续在拉丁美洲、亚洲多个登革热流行国家获批上市。
Dengvaxia疫苗用于9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和45岁以下的成人,预防由4种血清型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的登革热。Dengvaxia已在一项广泛的临床开发项目中进行了评估,试验人群(志愿者)约4万名,这些人群具有不同年龄、地理区域、流行病学、种族及社会经济背景,分布在15个国家,试验随访时间长达6年。前期试验中虽然有少量可疑不良事件发生,但是不影响该疫苗作为目前较为安全且有效的登革热疫苗的推广进程。
登革热是蚊媒传播疾病,主要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流行,全球每年有约1亿人感染登革热病毒。亚洲每年约有6700万人感染登革热病毒,约占全球登革热负担的70%。WHO计划到2020年将登革热死亡率降低50%,发病率降低25%。目前该病尚未有任何针对性治疗药物,因此疫苗的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