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置

2019-02-16 01:37曾逸群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舆情阶段校园

曾逸群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 362000)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介加工、传播、发酵,可能引起师生广泛关注亟需加以引导和处置的新闻信息。在全程性、全息性、全员性、全效性的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诞生与走向相较之前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认清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把握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引导和处置高校网络舆情。

1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由于全媒体的非线性传播和碎片化表达,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已呈现裂变传播、多元交互、即时扩散的传播方式,全媒体已经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博弈的主战场和最前线。

1.1 裂变传播 网络舆情的裂变传播主要指单一信息通过话题延伸成其它信息片段。当前,不少校园新闻通过网络媒介切割与扩散,使单一新闻变成呈现出几何式增长的子新闻。譬如,有媒介爆出某高校军训时校领导乘坐敞篷车“阅兵”的新闻,引发了网民对军训内容安排、校领导“官瘾”、学校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的探讨。大学生处在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关心关注社会新闻尤其是校园新闻,一旦有校园突发事件,便很快结成内群体关系,在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分享校园新闻。不仅如此,当前个别媒体为了获取一手信息,悄然“入驻”高校,培育在校大学生作为“新闻眼”,加速了校内新闻在校外的流传,这也为信息的裂变传播创造了条件。

1.2 多元交互 在人人皆媒体、人人皆新闻的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了舆情主体的多元性和舆情话题的多元性。之于舆情主体,我国有超过8亿网民,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行业。其中,大学生作为信息网络技术最广泛的接触者和使用者,自然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发布主体。之于舆情话题,大学生可能关注的是一位老师的言行,可能关注的是校外一起公共卫生事件,也可能关注的是中美贸易摩擦,只要是能构成新闻要件的都可能成为舆情话题。不仅如此,在多元舆情主体和多元舆情话题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当前,不少校园网络舆情事件已经成为部分社会公众的即时需要,通过空间置换,以校园网络舆情作为一个触发点,将个人或集体情绪推至网络这个第二公共空间,进而形成倒逼机制,吸引社会关注。

1.3 即时扩散 综观近年来发生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基本都属于师生或其他公众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加之全媒体信息技术的即时扩散优势,极易成为影响力、渗透力甚至破坏力极大的舆情事件。譬如,某明星因不知“知网”为何物,被爆出其博士学位造假就是鲜活一例。由于事件的即时性和扩散性,在事件引起轩然大波之余,也引发了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假”读书和读“假”书的争论。可见,在全媒体时代,任何一个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都可能成为社会的集体关注,其中,受大学生自身身份、经历及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校园类话题最易成为大学生谈论和扩散的焦点,而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尤其是负面新闻最易成为舆情扩散的动力,包括高校在内的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领域都无法不闻网事、独善其身。

2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关键阶段

近年来,舆情传播管理在国内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体制中均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舆情发展进程,可将全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发展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2.1 高校舆情发展的前期阶段 高校舆情发展的前期阶段又被视为是舆情发展的孕育阶段,这一阶段的舆情主体主要包括当事人、大学生群体、专业记者、“公民记者”等,其传播方式主要是舆情主体通过网络报道、网民跟帖讨论、意见反馈,最终向带有诉求或价值观念等目的性的网络舆情发展。尤其注意的是,随着专业记者、“公民记者”的不断介入,高校网络舆情孕育的方式也呈现诸多不同形态。譬如,一些记者对校园新闻情有独钟,通过密集搜集校园新闻并加以剪裁或做出倾向性判断,进而引起网民关注。而随着公民参与意识的不断觉醒,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记者”不断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新闻发布者”。可以说,在全媒体时代,舆情进程每前进一步,信息传播覆盖面就会呈几何级数扩大。

2.2 高校舆情发展的中期阶段 高校舆情发展的中期阶段又被视为是舆情发展的扩散阶段。一是舆情数量增长:最突出表现的是点击率和阅读量激增,评论数和转载数也不断呈上升趋势,且不仅限于个别载体或平台。二是舆情议题增加:随着舆情的不断扩散,网民议论的舆情议题已由单个校园议题逐渐向多个议题延伸,其中诸多议题为非直接关联性议题,即议题内容与舆情议题本身无关或关联不大,更多的是夹杂着社会共性元素或其它个人情绪等。三是舆情主体增多:与高校舆情发展前期阶段不同,这一阶段的舆情主体除了当事人、大学生群体、专业记者、“公民记者”之外,还包括了不少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四是舆情风险增大:全媒体的物理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信息交流传接的诸多藩篱,高校网络舆情如果引导和处置不当,便极易成为各大网络媒介平台争相播报的对象,并可能迅速成为舆情风暴。

2.3 高校舆情发展的后期阶段 高校舆情发展的后期阶段又被视为是舆情发展的消减阶段,这一阶段,高校舆情基本已被披露和证实,难有新的爆点或热点,舆情的生产主体开始转移目标,舆情的参与主体逐渐减少。从舆情孕育到舆情扩散再到舆情消减,虽然是一个舆情的发展规律,倘若没有正确及时的引导和处置,则有可能导致同一舆情的长时间存在或由一舆情引致另一舆情的“连环效应”。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乐于追求真相,发现新事物、发掘新动向、发表新观点,他们极易在一个共同话题中结成内群体关系,进而可能采取集体行动,推动舆情的迅猛发展,左右决策的最终走向。因此,深入研究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处置、全面的总结和反思,是今后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必要手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3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置

在全媒体时代,加快夯实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本依托,探索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干预机制,不断丰富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方法手段,已成为新时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内容。

3.1 夯实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本依托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物质支持、技术支撑和相关组织保证。高校应建立校党委领导下的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配备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办事人员,负责日常的网络舆情工作。要加快培育一支政治强、纪律严、作风正、业务精的网络评论员队伍,通过全媒体工作培训和资格认证,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做网络舆情工作的能力。要强化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加快收集和编辑相关工作案例,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研讨和交流。要精心策划和安排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做好相关素材和引导文章的准备,提高高校相关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实战水平和应急能力。要加快制定高校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加大监看力度,重点观测媒体影响力、传播方式和舆情扩散度等舆情传播指标,对涉及高校的网络舆情特别是敏感信息及时形成专报,及时会商对策。

3.2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干预机制 实践证明,要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首先要做好全方位、立体化、可操作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做到有章可循、有处可查。要会同有关专家、学者、网络宣传一线工作者深入探讨,制定详细周密的高校网络舆情阶梯预案,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形,科学形成应对策略,有序调动资源力量。高校要形成网络舆情工作的常态化、长效性机制,尽快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符合师生利益的网络舆情工作管理办法,建立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校方新闻发言制度,避免网络舆情引发的“次生灾害”。高校要与媒体,尤其是权威媒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强化网络“把关人”角色,对于正确的正面舆情,要加强宣传、积极推介,对于消极的负面舆情,要积极澄清、重塑形象,发挥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要重视全媒体技术在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中的运用,全媒体不是不可管的、也不是不可控的,只要用的好,就能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乃至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丰富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手段 高校网络舆情并不全是消极的、负面的,即便是消极负面的,也应把握方法、积极面对。要先声夺人,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压缩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滋生与传播空间,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要坚持原则、有的放矢,把握好舆论引导和处置的时、度、效,极力消除师生疑惑,着力提升高校公信力。要学会讲真话、会讲话,少讲或不讲官话套话,灵活使用网络语言回应舆情。面对专业记者或“公民记者”要明晰思路、组织语言,避免口无遮拦、授人以柄。面对高校突发事件等舆情,要找准舆情引导时机,持续通报事态发展,主动牵引舆情走向。面对谣言要提高警惕、当机立断,该删除的删除、该澄清的澄清、该反击的反击,及时切断群体盲信和“破窗效应”形成。要敢用、巧用议题设置,注重参与、引导协商、达成共识,把师生乃至社会公众关注或焦虑的问题想在前头,平衡好个人诉求与公共理性、少数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未来发声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全媒体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只有正确认识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才能找到引导和处置高校网络舆情的可行之策,使全媒体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舆情阶段校园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