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雄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世情、国情和学情,为解决各自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与问题,从不同的侧重点和关注点出发,陆续颁发了200多个[1]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政策文件。剖析这些政策,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冲破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出台了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为代表性文件40余个[1],涉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学历学位构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领域步入了拨乱反正、恢复重建的新阶段。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统领下的“政治可以冲击一切、政治可以代替一切”的“凌驾型”教育价值取向转变为“服从和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下的“为‘四化’建设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服务型”教育价值取向[2],明确要求“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3]。
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等文件,构建了以“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文科) 四门课程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体系的“85”方案。
出台《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等文件,构建了“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正规化培养思政教育专业人才的学科体系。
目前,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双肩挑”“专兼结合”等工作机制、人员选配、培养培训、工资待遇、职务聘任等方面的要求,均在期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选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通知》《关于高校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兼职人员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文件中有明确规定。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反思国内“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4]、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教训的基础之上,开始纠偏、规范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先后颁发了以《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代表性文件50余个[1],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特征,具体表现为: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校学校德育大纲(试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明确提出了“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5]的政策取向,并强调 “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德育评估制度”[6]等政策要求。
出台《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为主干课程的高校“两课”教育的“98方案”。
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应开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开展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等。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出台了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代表性文件50余个[1]。研析这些文件,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只重人的智力发展,不重人的全面发展,只讲智育、不讲德育的‘智力至上’的错误偏向”[7],开始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育人目标。
中发〔2004〕16号文件提出了“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主体”,而广大教职员工也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等“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工作思路。
出台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为指导性文件及其配套文件10余个,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必修课,以“形势和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选修课的“05方案”。
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提出了“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环境育人”以及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咨询等政策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战略任务出发,出台了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7〕31号)为代表性文件60余个,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部署。这些政策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
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发〔2017〕31号文件从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课堂教学、阵地建设、改革创新、党的领导等7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战略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则一体化构建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则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
出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校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等文件,从课程建设、阵地建设、教学规范、辅导员队伍、党建工作等方面致力于标准化建设,提升高校思政育人质量。
出台《关于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开展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延伸;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推进高校党支部 “五化”建设;以《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发挥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
出台《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工作方案》《高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测评指标》等文件,突出顶层设计,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等方式,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等各环节[8]。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等文件,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格局,牢牢掌握了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