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2.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5.1.4 设定目标
5.1.4.1 目标来源
通过设定目标,衡量课题解决的程度,作为效果检查对比的依据。目标来源分为:
a)自定目标。小组成员根据调查和分析,明确课题改进程度,制定的目标;
b)指令性目标。上级下达或小组直接选择上级考核指标作为目标,或顾客需求、标准规定作为目标。如果小组直接选定上级的考核指标作为目标值的,应与考核指标完全一致。
5.1.4.2 目标设定要求。
目标设定应与小组活动课题相对应,并满足以下要求:
a)目标数据不宜超过2个;
b)目标要量化或间接量化;
c)目标具有挑战性;
d)目标具有可实施性。
5.1.4.3 目标设定依据
自定目标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和要求,或内外部顾客需求、标准规定的;
b)水利行业的先进水平;
d)组织达到的最好水平;
e)针对问题症结,预计解决的程度,测算小组将达到的水平。
《导则》明确了设定目标的三个要求,即目标来源、目标设定要求和目标设定依据(不含指令性目标课题的目标可行性分析步骤)。设定目标的步骤是明确完成课题达到的程度,为QC小组活动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目标就是效果检查的对比依据,目标对比应以数据说话,可以采用数据、统计方法等方式表示。
目标分为自定目标和指令性目标两类。
a.自定目标是小组经过现状调查,分析了现状和水平,解决问题症结,测算达到的水平,设定改进、完善的目标,该目标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来制定。
b.指令性目标通常是指QC小组把自己不能改变的相关要求定为目标,一般分为:上级以指令形式下达给小组的课题目标,小组直接选定的上级考核指标,强制性标准,以与顾客签订合同的要求(含设计要求)作为目标。
小组如果直接选择上级的考核指标为目标值的,应该与考核指标完全一致。小组自定的目标值如果与上级考核指标一致的,也作为指令性目标。
注:指令性目标课题QC小组活动程序其步骤与自定目标课题QC小组活动程序有部分不同,将在下一个解读中分析。
设定目标必须与课题相对应,要针对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设定。与课题特性、目的无关的指标,不应该作为目标。
例1:QC小组对施工期间砂石加工系统生产白云岩人工砂的相关质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满足设计产能的前提下,成品砂的质量合格率仅为44.38%,无法达到工程建设需要,小组确定了以“提高人工砂成品合格率”为活动课题,确定将人工砂成品合格率从44.38%提高至90%作为本次QC活动的目标。设定的目标与课题相对应,符合要求。
目标一般以设定1个为宜,不超过2个。目标数定得过多,使活动要解决的问题过多,活动重点不能明确,难以通过一个活动课题来解决多个问题。如把与课题无关的特性值或指标也作为目标,显然不合理,应设立多个课题予以解决为好。
有的课题,设定了多个目标,其实是一个目标派生出来的一些小目标,感觉上认为目标多,其实,也可以看作一个目标。
例2:某QC小组制定的目标为:钢模板制作一次合格率92%,钢模板表面平整度控制在2mm,钢模板表面错台控制在2mm,连接孔眼位置控制在1mm。从这个案例分析看,设定的钢模板表面平整度、表面错台、连接孔眼位置控制目标均是钢模板制作一次合格率92%目标派生出来的具体目标,可以认为是一个目标。
QC小组设定的目标应具体明确,可测量。如果设定定性的目标,则该目标要转化为可测量的目标。
例3:某提高现场质量监管有效性的课题,QC小组设定的“增加质量检查人员”目标就是一个定性目标,太笼统,不可测量,检查阶段无法衡量目标是否实现。如果改为“质量检查人员由3人增加到5人”的目标,就符合可测量的目标要求。
例4:某QC小组设定了“锚喷护坡施工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由65%提高到82%”的目标,从例子可以看出,设定的目标量化、具体,且可以对比检查,值得提倡。
3.1.1 目标要有挑战性
设定的目标要具有挑战性,即高于正常水平,需要小组成员努力才能够达到,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小组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QC小组可以用水平对比法,把同行业、同专业、同工种所达到的先进水平作为小组设定目标的依据,也可以把本小组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最高水平作为衡量设定目标的依据,通过对比、测算等设定的目标,具有挑战性,也树立小组努力和追求实现目标的信心。
3.1.2 目标要有实施性
目标应是小组通过努力实施可以达到的。如果把目标定得很高,虽然很有挑战性,但小组千方百计努力攻关,仍达不到目标的要求,便会挫伤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为使设定的目标既有一定挑战性,又是经小组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应对问题解决程度预先进行测算、评估,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使设定的目标建立在客观分析依据的基础上。
设定目标应从实际出发,用事实和数据作为设定目标的依据。如分析国内(或省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达到什么程度,本组织过去曾经达到什么水平,差距是多少,解决现状调查找出的问题症结后,能提高多少,分析设定目标的依据,只有这样,设定的目标才更具有说服力。
目标设定,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考虑:
a.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或要求。
b.内外部顾客的需求。
c.行业的先进水平。
d.小组历史上曾经接近或达到过的水平。
e.针对问题症结,预计问题解决的程度,测算小组将达到的水平。
目标设定应该有依据,通过现状调查,进行测算分析。如果是小组自定目标,要能够从现状调查中清楚地看到目标设定的分析依据。
注意:自定目标的设定,如果是根据现状调查的测算考虑确定的,就不需要再进行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否则将与现状调查的内容重复。
例5:课题“提高锚喷护坡施工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率”,QC小组在目标设定依据分析中,锚喷护坡施工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率为65%,针对锚喷护坡施工质量一次性验收的问题,用排列图分析,确定影响锚喷护坡施工质量一次性验收的问题症结是“厚度不匀”和“夹层、包砂”;两项问题症结占总频率的80.0%。因此,本次QC活动以这两项问题症结作为重点攻关对象,目标依据分析:如果把问题症结解决70%,则施工质量检查、检测项合格率为65%+(100-65%)×80%×70%=84.6%,设定目标在80%~84%之间是合理的,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最后确定目标:锚喷护坡施工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率82%。
从例5分析看出,设定目标依据客观,用数据说话,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