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圣 达
(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 郑州 450041)
高血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老年人为多发人群[1],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心律失常风险较高,会增加死亡率[2]。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老年高血压伴发心律失常中血压昼夜节律的作用,认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心律失常形成密切相关[3],而动态血压监测能对血压总高度、血压波动及昼夜变化进行准确显示,在高血压发生、发展预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经24h动态血压监测,深入分析老年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0例。按照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为A组(杓型血压)、B组(非杓型血压)、C组(反杓型血压),并在同期到本院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中随机抽取100名作为D组。A组130例,男104例,女26例,年龄61~81岁,平均(75.21±3.21)岁;B组164例,男132例,女3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6.06±3.27)岁;C组106例,男82例,女21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5.89±3.08)岁;D组100例,男80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5.36±2.98)岁。4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4h动态血压监测所用仪器为瑞士Meditech ABPM-04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白天与夜间每隔1h自动重启监测1次,持续24h。待获得次数超过90%,分析24h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昼夜节律按照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评估,计算公式=(白昼均值与夜间均值之差/白昼均值×100%)[4]。10%≤下降率≤20%为杓型(A组),0%≤下降率<10%为非杓型(B组),下降率<0%为反杓型(C组)。后两项为异常血压昼夜节律[5]。
(1)观察4组心律失常检出情况,包括房性早搏、短阵房速、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等;(2)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心律失常相关性。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 ,且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n>40 ,但1 A组、B组、C组心律失常检出率均高于D组(P<0.05);且B组、C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部分患者合并两种或以上心律失常类型,见表1。 表1 4组心律失常检出情况的对比(n) 组别房性早搏短阵房速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房性传导阻滞其他合计[n(%)]A组13022201090212066(50.77)#B组1643133292504136147(89.63)△C组106242921208142580(75.47)D组10021102128(8.00)∗ 注:*P<0.05,与A组、B组、C组相比(χ2=47.38、170.78、95.73,P=0.000、0.000、0.000);#P<0.05,与B组、C组相比(χ2=54.88、15.10,P=0.000、0.000);△P<0.05,与C组相比(χ2=9.64,P=0.002)。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r=0.498,P=0.001)。 正常人血压波动具有昼夜节律,表现为双峰-双谷的杓型曲线,夜间降低,日间提升,血压昼夜节律能保护心血管结构及功能,对适应机体活动有重要意义[6]。而一旦机体出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会影响夜间血流动力,导致夜间血压降低幅度缩小,血压水平提升,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血压高水平状态,极易引发左心室肥厚[7]。而肥厚的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出现异常,会增加心律失常发生风险。 本研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整体心律失常检出率为73.25%,与文献[8]结果相符。A组、B组、C组检出率较D组高,且A组、B组、C组呈递增趋势。经相关性分析发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由此可知,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会增加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符合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易发心律失常的特点。而且,该结论还证实了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会影响夜间血压调节机制,致使心脏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加快心脏硬化及重塑过程。 此外,反杓型血压患者整体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杓型血压高,且短阵房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非杓型。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反杓型夜间血压较白昼血压不降反而提升的特性有关,能表现出更明显心脏异常状态及心脏结构改变,而且反杓型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预后较差。此外,本研究4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入选前3个月内任意检测血压,均显示处于良好控制范围,但非杓型与反杓型所占比例仍较高,提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未得到有效纠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时,需要在观察血压控制情况的同时,加强血压昼夜节律监测,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参考依据,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会增加心律失常发生风险,且两者呈正相关,需引起高度关注。2 结果
2.1 4组心律失常检出情况对比
2.2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