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由于高龄及危重症股骨骨折患者的机体情况普遍较差,全身麻醉好椎管内麻醉均不能实施,因此在需要实施骨科手术治疗时临床对于麻醉的要求相对较高[1]。只有麻醉效果高,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小,以及安全性高才能被应用于高龄和危重症手术患者中[2]。根据相关文献指出,采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可以实现完全性麻醉,且该麻醉方式对机体影响较小,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3]。本次研究,通过将该麻醉方式应用于高龄和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手术麻醉中,旨在进一步探讨该麻醉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体报告如下。
选择我院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高龄和危重症股骨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20例患者采取腰硬联合麻醉纳入对照组,余下20例患者采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9~85岁,平均(69.82±9.55)岁;骨折部位包括:股骨上端10例,股骨中段4例,股骨下段6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7~82岁,平均(70.47±10.04)岁;骨折部位包括:股骨上端11例,股骨中段3例,股骨下段6例。纳入标准:ASA分级Ⅱ~Ⅲ级者,伴有部分脏器功能衰竭或不全者,无麻醉手术禁忌证者。本次研究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伦理委员批准。经核实,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手术前,对两组患者均不使用药物,进入手术室后立即监测其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心电,予以吸氧支持,同时建立静脉通路,以静脉滴注方式应用乳酸钠林格氏液。对对照组患者,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具体为:穿刺患者L3~4椎间,成功后将浓度为0.5%,剂量为1.0~1.5 mL布比卡因从蛛网膜下腔注入,将硬膜外导管置入其头端,在将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从硬膜外导管注入,控制麻醉平面在T10以下。
观察组患者则采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具体为从患者髂前上棘内侧1.5 cm位置进针,直至穿刺感觉到异物感后推注浓度为0.5%,剂量为5 mL的盐酸罗派卡因,以阻滞其股骨外侧皮神经。股神经穿刺点选腹股沟韧带下方股骨外侧1 cm处,坐骨神经穿刺点选髂后上嵴和股骨大转子连线中心垂直线和股骨大转子和骶裂孔连线交点。神经刺激仪参数为:脉冲频率1 Hz,起始电流1.0 mA,引导穿刺点给药,触碰患者肌肉收缩后,将电流降低在0.5 mA以下,从股神经穿刺点注入浓度为0.3%,剂量为15~20 mL的盐酸罗哌卡因,从坐骨神经穿刺点注入浓度为0.3%,剂量为20~25 mL的盐酸罗哌卡因。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30 min的SBP、DBP及心率的变化。同时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评估,1级:针刺患者手术区域的皮肤,完全无痛,能耐受止血带直至手术结束;2级:针刺患者手术区域的皮肤,完全无痛,能够耐受止血带直至手术开始30 min能感觉疼痛,应用少量瑞芬太尼或丙泊酚后将手术完成。或是针刺患者手术区域的皮肤,其有明显痛感,且未能够耐受止血带改用了其他麻醉方式[4]。对两组术后不良反应进行统计。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于两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前后各时间点SBP,DBP水平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SBP水平,与麻醉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SBP水平,与对照组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SBP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DBP水平,与麻醉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DBP水平,与对照组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DBP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经统计,观察组麻醉效果1级为19例(95.00%),2级为1例(5.00%);对照组麻醉效果1级为17例(85.00%),2级为3例(15.0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1,P>0.05)。
观察组术后仅发呕吐1例,综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术后共发生2例恶心,2例呕吐,2例尿潴留,综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经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P<0.05)。
表1 两组心率及血压比较(±s,n=20)
表1 两组心率及血压比较(±s,n=20)
心率(次/min) 对照组 74.68±14.20 75.11±13.15 75.55±12.37 74.88±12.34观察组 75.17±11.75 77.24±12.58 76.63±11.52 75.49±10.28 t值 - 0.119 0.523 0.286 0.170 P值 - >0.05 >0.05 >0.05 >0.05SBP(mmHg) 对照组 141.56±10.32 115.32±15.43 111.23±13.24 115.25±13.07观察组 141.73±16.44 143.46±10.27 137.84±10.33 141.32±14.35 t值 0.039 6.066 7.086 6.018 P值 >0.05 <0.05 <0.05 <0.05DBP(mmHg) 对照组 80.45±11.49 65.27±8.57 62.15±8.26 65.40±6.28观察组 81.20±12.23 78.44±9.14 77.98±9.88 79.25±9.30 t值 - 0.199 4.701 5.497 5.520 P值 - >0.05 <0.05 <0.05 <0.05
股骨骨折手术患者在临床比较多见,但针对于癌症术后全身骨转移、血流动力学絮乱以及器官转移伴肺功能不全等危重症患者却不常见。由于危重症患者存在贫血和血容量不足会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或快速性心律失常,致使其发生电解质絮乱、血流动力学不稳等情况发生,若是采取全麻则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引起严重并发症与恶化病情。而全身性的骨转移会限制椎管内麻醉,增加患者截瘫的风险。因此,对于此类患者不能实施全麻和椎管内麻醉,使得患者失去手术机会或是承担极大风险行全麻或是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大部分股骨骨折患者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5-6],而老年患者大多数又存在有基础疾病[7],机体营养与肺功能均较差,对手术及麻醉药物的耐受能力与普通患者相比,前者要明显弱于后者,故在选择麻醉方式时要尽量维持其血流动力血的稳定。
人体下肢被三大神经所支配(腰神经丛股神经、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对上述三大神经采取阻滞能够取得较好的镇痛及肌松效果,也是选择下肢手术的最佳麻醉方式[8-9]。三大神经联合阻滞,因为是局部麻药所以并不会对交感神经产生影响,且阻滞仅实施手术的另一侧,也不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10]。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麻醉前后各时间点SBP,DBP水平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SBP水平,与麻醉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SBP水平,与对照组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SBP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DBP水平,与麻醉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DBP水平,与对照组麻醉后5 min、10 min及30 min DBP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充分表明了采用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并不明显[11]。而采取腰硬联合的麻醉方式则较大,究其原因,是由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局麻药物会对患者椎管内脊神经根产生影响[12]。另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于对照组,也说明了该麻醉方式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高龄和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手术麻醉中应用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