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东方
江南水乡宜兴有着“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竹的绿洲、陶的古都”之美称,尤其以陶瓷艺术中的紫砂壶而闻名于世,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紫砂爱好者,甚至海外著名的陶瓷艺术家也纷纷来宜兴取经,想窥探这一中国传统的技艺有什么秘密之所在。其实,紫砂艺术最为基础的条件,就是紫砂原矿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只有宜兴才有正宗的紫砂泥料,这是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壳运动所决定的,也是上天馈赠给宜兴人民的珍贵礼物。在千百年来紫砂艺术的漫长历史之中,世世代代的宜兴紫砂艺人充分的利用好手中的“五色土”,捏塑出一件件能展示宜兴自然特色和风土人情的紫砂作品,其中不仅仅凝结着聪明的才智和辛勤的汗水,也是他们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体现。
《斑竹》蒋东方
“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这是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徐渭在《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中所描写情景,充分的说明了在400多年前,紫砂已经在文人阶层广泛使用。正是由于文人的广泛关注和参与,紫砂茶具从发端于民间的普通实用陶器,逐步成为了融入诸多艺术表现手法的艺术品。尤其是明末清初紫砂巨匠陈鸣远创作了其代表作品“南瓜壶”,造型的设计颇具田园风格,惟妙惟肖地把南瓜逼真的形态捏塑出来,最重要的是其中寓含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那种归隐田园、守望安宁的文人隐士之质朴本真,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紫砂匠人,力求在自己的紫砂作品之中也能通过对于自然万物的塑造,把蕴含其中的文化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斑竹”,从造型上来说,属于花器类型,但是我在创作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运用繁复多样的装饰,而是采用了更为素雅的表达方式,让此壶在仿生的同时,又流露出隽永悠长的文化韵味,给人以清新脱俗、雅趣横生的艺术审美之感。此壶壶身为一圆竹段的设计造型,纯净的泥胎散发着静谧之气,竹节纹理在随意的弧度之间有一种“天然去雕饰,妙手偶得之”的举重若轻技法处理。圆盖以嵌盖的方式与壶身融为一体,严丝合缝,工艺精湛,盖钮也是以竹段的造型,扭曲自然,拿捏合适,竹段下伸展数片竹叶贴合于盖面之上,细节之处更显匠心独运。壶流也是竹段塑造而成,上面捏塑两圈竹节来装饰,使修长的壶嘴没有一丝的单调,反而是充满了蓬勃而出的活力之感。竹段弯曲成壶把,竹枝从段上胥出,几片竹叶伏于壶身,仿佛清风拂过,竹影婆娑。壶身以大小不等、色彩较深的圈纹斑点点缀其间,布局严谨、疏密精当,表现出此竹为斑竹之品类。通体此壶洋溢着竹的灵气,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挺拔雅致、静穆稳健。把我对于斑竹的思想和情感以个人独特的方式融入其中,在提高紫砂艺术的品位和格调同时,力求做到飘逸洒脱,高风亮节。
我从小在竹林间嬉戏长大,对于竹子又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在选择了紫砂艺术之路以后,也把以竹为题材的紫砂器型作为主要专研的方向和类型。竹子淡雅朴素,却大有用处,高耸入云,却低调内敛,纤细摇曳,却宁折不弯,这些竹子普通的生活习性中却蕴含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神和意境。斑竹,是这些竹子品类之中具有浪漫传奇和感人故事的一种,古书《博物志》中记载到:“舜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所以斑竹也叫做“湘妃竹”。毛泽东主席也曾经用这样的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来缅怀杨开慧烈士。我欣赏斑竹坚韧不拔、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也感慨于凄美动人的传奇故事,于是把心中的情感融入这把“斑竹壶”中,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其中娓娓道来的文化内涵和纯美意境。
结语:紫砂艺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造型各异、内涵丰富的经典器型,也成为我们后辈的宜兴紫砂艺人临摹学习的宝贵资源和灵感来源。这件“斑竹”紫砂壶就是在前辈们经典竹器的基础之上,师古而不泥古,把斑竹的高尚品格和自然韵味个性化的表达出来,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