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意、英合拍的《末代皇帝》以华丽的视觉景观、精湛的场面调度展现了溥仪在历史洪流中的悲剧,该片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满堂彩,是唯一一部进入世界电影殿堂的中国题材史诗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末代皇帝》剧照。图为影片结局,溥仪(尊龙饰演)买票进入自己先前的宫殿,坐上龙椅,这一刻是笑着的
2018年11月26日,意大利知名导演伯纳多·贝托鲁奇去世,终年77岁。1987年,他来到北京的紫禁城拍摄了经典电影《末代皇帝》,该片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该片讲述了古老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王溥仪的爱情与政治生活的故事。今天,我们再回首这部电影,看看贝托鲁奇在片场的那些事——
清宫戏是中国影视的特色类型,其实早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有了表现紫禁城内宫廷生活的影片。1909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拍摄的短片《西太后》,大概是最早的表现清朝宫廷和皇族生活的影片。从上世纪20年代末起,中国第一代导演就把镜头对准了清代宫廷生活。1928年王元龙导演的《清宫秘史》和1929年至1931年由邵醉翁等导演的《乾隆游江南》系列,是中国早期比较典型的清宫戏。
1948年,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投拍了一部《清宫秘史》,由朱石麟执导,1950年3月该片在北京、上海上映。影片通过晚清宫闱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表达变法革新求国家富强的思想。但电影受到时任中宣部电影处副处长江青的指责。毛泽东也指出:“《清宫秘史》是一部卖国主义的影片,应该进行批判。”当年5月3日,《清宫秘史》在全国停止放映,成为新中国第一部遭禁演的影片。“文革”开始后,《清宫秘史》再被推上风口浪尖。此后清宫戏成为禁区,很长一段时间无人敢拍。
清宫戏的再次复兴,香港电影导演李翰祥功不可没,从1977年到1980年,他的“乾隆三部曲”屡屡在台湾金马奖上有所斩获。1983年,李翰祥在内地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合作,拍摄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特别奖。此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清宫戏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几乎占据中国影视的半壁江山。
然而,清宫戏的真正高峰是1986年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执导,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三家联合摄制的《末代皇帝》。
早在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就与意大利合作拍摄了一部电视电影《马可·波罗》,该片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这让意大利人对中国题材意犹未尽。当时,贝托鲁奇已经是国际一流大导,但觉得意大利已经不能再给自己灵感,想换个地方进行创作,于是中国进入了他的视线。他向中方提了两个拍摄计划,一个是安德烈·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讲述的是1927年上海工人大罢工的故事;另一个就是《末代皇帝》。中方温和地否定了第一个计划。
1985年,贝托鲁奇开始进行选角工作,对于溥仪的角色,他最先见到的是美籍华裔演员尊龙,贝托鲁奇对尊龙很满意,认为他具备扮演溥仪所要求的那种表现内在紧张情绪的奇特才能。那年夏天,贝托鲁奇在洛杉矶见到了放弃国内星途到美国学习的陈冲,找到了出演婉容最合适的演员。由于电影采用英语对白,除了扮演监狱长的英若诚,其他说话的演员几乎全部是美籍华人。至于次要的角色,贝托鲁奇为了增加现场的真实感,让助理满北京地寻找那种具有古老气质的演员。
1986年8月16日,贝托鲁奇带着他的“多国部队”在北京开始拍摄一部使他“最花功夫”的影片,剧组有150名中国人、100名意大利人和20名英国人,还有30名翻译。
此前,李翰祥的电影也进过故宫拍摄,而这次的《末代皇帝》则是外国故事片摄制组第一次进入故宫拍摄。更为重要的是,贝托鲁奇成为第一个进入太和殿拍故事片的人,截至目前,也是最后一个。
故宫当时对片场的管理非常严格,没有专门的出入证不让进,彼得·奥图有一次忘带出入证就被拦在外面。此外,一般的机动车也禁止入内,奥图这样的大腕也只好以自行车代步。
由于文物保护的原因,摄制组不能在太和殿的地上摆放设备,轨道、摇臂、灯架全部不能使用,因此,摄影指导斯托拉罗从殿外打光,并且用手提摄影机拍摄。拍登基大典那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她本想到故宫游览,但因为拍电影没能去成。为了登基那场戏,2000名充当群众演员的解放军剃了光头,制作他们的假发使用了2200磅头发,工作人员事先花了10天时间培训了50名中国员工,使他们能在两小时之内搞定这2000名临时演员的假发和辫子。这一天的拍摄费用非常昂贵,之前就准备了六个月,贝托鲁奇看到如此多的群众演员,自己都有些怯场,悄悄躲在房车里,喝威士忌壮胆。
1987年末,影片全球公映。在伦敦首映时,贝托鲁奇坐在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中间。王妃在看到溥仪割腕自杀、洗手池充满鲜血时,吓了一跳。因此,贝托鲁奇在下一个流血镜头出现的前一秒,用手挡住了戴安娜的视线,以免她再被吓到。
1988年第60届奥斯卡,《末代皇帝》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配乐9项大奖。
这是贝托鲁奇第一次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上台领奖时激动地说:“我要感谢中国人和中国,感谢中国政府允许我去拍摄这个‘美丽的国家’,还感谢尊龙、陈冲以及许多在摄影机前后无名的中国人。我应该向他们致以中国式的叩头。这是我生命中最激动的时刻,我不能将它隐藏起来。”
不过,《末代皇帝》在当时的国内评价并不太高。贝托鲁奇承认,在历史与故事之间,他选择了故事。对于中国从1908年溥仪登基到1967年溥仪去世的历史,《末代皇帝》追求一种宏观上的写意与神似,而不拘泥于历史事实的考证,这一点最被中国人诟病,影片的西方化视角也让中国人有诸多不习惯。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无疑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影片结局也显得十分意味深长——溥仪买了一张故宫门票,回到了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黄昏的余晖中,他偷偷溜到自己曾经的“龙椅”旁,拿出了登基那天藏的蝈蝈罐子。那只蝈蝈,慢慢爬了出去……
在西方视角的电影中,最后却是东方式留白的余韵悠长。贝托鲁奇,一个意大利导演,拍了一个很中国的故事,已是十分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