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伟 杨坤 李玲玲 聂有亮 罗永 祁玉蓉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具有先发优势,但在思想认识、产业业态、空间形态、要素保障等方面仍面临系列问题。结合成都实际,本文从培育新业态、重塑新场景、厚植新优势、激活新方式等方面,为成都市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关键词]成都,农商文旅体融合,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对实施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成都把乡村振兴这件事做好,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都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积极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课题组以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视角,分析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厘清成都市发展现状,剖析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调研和对标分析等方式,提出推进成都市农商文旅发展的合理建议,有效助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 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1 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内涵分析
农商文旅体融合如一个系统构造,其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其中:“农”不仅包括农业也包括农村,泛指乡村的农业农村资源,如产业及产业园区,以及相关联的生态,是农商文旅体融合的基础所在。“商”是包括对有形产品及无形服务的市场交换活动,围绕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运用商业思维、商业方式、商业手段、商业品牌等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是农商文旅体融合的动力所在。“文”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代文创,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非物质文化,是绵长的“软实力”和独特的“标识码”,是农商文旅体融合的灵魂所在。“旅”强调通过发展休闲、观光、体验等方式,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身心需求,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呈现形式,是农商文旅体融合的表达所在。“体”强调参与性,通过体育活动、康养活动等方式滿足更深层次的参与需求,是农商文旅体融合的延伸所在。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集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
1.2 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农业被喻为“母亲产业”,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不断滋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纵观国际国内农业产业融合演进历程,总体上经历了以工促农、“一三互动”、“接二连三”、多元融合四个阶段。以工促农阶段,加速了工业装备农业尤其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加工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一三互动”阶段,带来了农业生态价值的再认识,促进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发展。“接二连三”阶段,催生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思维。而今,多数发达国家已进入多元融合阶段,用更加开放的思维,不断促进“农业+”多元业态发展。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农业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细分要素不断叠加,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产业体系,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发挥,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对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提供重大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
1.3 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突出以产业兴旺为引领,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乡村振兴承载的业态广泛,包括农商文旅体多个产业部门,通过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的多维度重估,有助于乡村振兴建设有效展开。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势必打破人与人的距离,打破城市与乡村的物理距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的要求。农商文旅体融合通过众多业态的连接、感知和科技赋能,实现破界融合和跨界合作,产生更多的新业态和新场景,有利于乡村振兴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营造。通过农商文旅体的融合发展,实现多种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之间的优劣势互补,形成功能更加全面的产业生态圈,实现业态的创新与差异化发展,促使生态价值转变为真正意义的优质资产,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2 成都发展实际
成都市坚持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完善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努力实现形态、业态、生态“三态”融合和农商文旅体“五维”联动,发挥成都主干作用,着力科技平台、双创平台、农村金融平台、产权交易平台、乡村振兴学院、电商服务平台、援藏援彝七大平台,服务四川省乡村振兴,打造成都都市现代农业新名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541.7亿元、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35元、增长9.0%。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成都实践”得到了全省全国充分肯定。
2.1 以功能区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夯实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本底
成都市围绕“十字策略”和城市空间布局,启动编制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分区域农业产业专项规划,将以“西控”区域为重点,划定33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9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聚焦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特色水果等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中国天府农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和重点园区,全面启动功能区(园区)“管委会+投资公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垂直整合,构建形成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农商文旅体全面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以景观化景区化建设为重点,打造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新载体
成都市全面深化公园宜居城市乡村表达,结合100个特色镇(街区)建设和10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大力实施“农业+”系列行动,深入推进大地景观再造,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大田景观与林盘、绿道、村庄等有机融合,叠加形成新的消费业态和商业业态。先后建成崇州竹艺村、蒲江明月村等一批农业文创精品,累计建成国家A级景区的乡村旅游基地(园区)38个,2018年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394亿元、旅游人数1.2亿人次,为农商文旅体全面融合发展搭建起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2.3 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抓手,激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动力
成都市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试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试点得到国家认可并推广;率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推广“农业共营制”,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达65.3%,培育各类经营主体超过2万家;率先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认证制度,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0万人、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1.4万人,被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部级整市推进示范市。成都市深化改革的系列成果,为农商文旅体全面融合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3 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思想认识上,宏观理解和系统思维还比较欠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企业、经营主体和建设群众对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理解不深,缺乏战略眼光、前瞻思维和全局视野。一是总体性、系统性认识还不充分。特别是在基层一线,存在片面地、静止地、短视地看待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缺乏以统筹、联系、创新、整体、系统的思维和观点。二是统筹性、协调性思想不够深入。在干部群众思想中,“全市一盘棋”的观念、“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协作发展思维缺乏,“主干”担当没有充分表达。三是策化水平不高,规划思想缺失。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具体建设谋划层面,站位还不够高,缺乏新的观念表达。
3.2 产业业态上,体系延伸和融合度还不够深入
在产业业态总体上还处于传统经营模式,土地分散经营、企业单一经营、农户分散经营仍是主流,与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还不相适应。一是业态样式单一。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生态圈尚未完全成型。农商文旅体各环节价值链开发还不够充分,形式较为单一,且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二是融合方式单一。多要素、多方式、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不足。多维度、多层次的商业增值、生活服务、景色观赏等商业场景、消费场景、生态场景等渗透叠加还不充分。三是场景营造不足。有景观、有文化、可进入、可体验的融合式场景营造不够充分,缺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的多元复合的应用场景,普遍缺乏优质商业资源和时尚商业元素植入,缺乏高品质消费场景和文化体验场景。
3.3 空间形态上,大美风貌和规则景致还未成型
总体空间布局还需优化,形态塑造上还需进一步提升。“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融合景象还未成型,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大美形态还未全面展现。一是乡村空间形态较为零散。城乡规划条块分割,镇级规划质量不高、村级规划覆盖率低、刚性执行力度不够,支撑融合发展和形态重塑的资源本底亟待规整提升。二是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对特色镇、川西林盘、功能区、特色产业等现有资源统筹利用和整体塑造不足。三是文化挖掘、文脉传承深度不够。对巴蜀文化、天府農耕文化等具有深厚成都印记的传统文化挖掘与传承不够深入,对农商文旅体的助力还不大。
3.4 要素保障上,政策配套和资源整合还有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要素特别是“土地、人才、资金”等核心要素保障仍面临一些困难,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有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尚未形成,系统的政策配套系统尚未完善。一是土地资源偏紧,缺乏统筹利用。现有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资源利用存在困难,面临诸多瓶颈、利用效率不高。二是人才总量缺乏,集聚培育程度不高。当前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发育阶段,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所需的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三是资金整合力度不足,来源渠道有限。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金缺乏统筹和整合力度,资金使用绩效不高。普遍存在政府招商引资能力薄弱、机制不健全、投融资平台作用小等问题。
4 对策建议
4.1 以城乡统筹理念培育农商文旅体融合新业态
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坚持城乡发展一盘棋,统筹“植绿、筑景、聚人”,注重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聚焦川西林盘修复、特色镇建设及大地景观再造等特色项目,以现有村道、组道、机耕道等为基础实施乡村绿道改造,打通林盘、特色镇与城市间联结,形成乡村与城市景观点串联,构筑成都市全域范围生活景观新场景。加强农村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旅游化改造升级,开展特色风趣文化体验活动,定期开展软硬件管理维护工程。牢固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推动前联科技应用,后联加工营销,外联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实现前后延伸、内外互通,积极推进数字化、技术、信息等创新生产要素聚焦产业链实现融合聚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种业、绿色加工产业、智慧电商产业、冷链物流等上下游产业。
4.2 以景观景致再造重塑农商文旅体融合新场景
坚持以绿色田园为底色,以特色镇(街区)、川西林盘和田园综合体为重点筑公园“绿岛”,以乡村绿道串园区、串景区、串特色镇、串川西林盘,以“绿道+绿岛”方式推动空间形态重塑。积极探索发展观光旅游、会展博览、健身康养等特色镇(街区)建设,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多类型特色镇。整治川西民居建筑风貌、历史遗迹、风俗文化等基本要素,形成多元资源融合多功能符合的现代林盘院落。深挖厚植个体林盘生态环境价值、厚植传统文化、对村落古建遗迹、名人典故、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推动林盘产业错位及融合发展。强化“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主体功能区布局,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生态底本等实际状况,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重点抓好航空走廊、交通干线、河流水系等景观打造,因地制宜推动乡村道路绿道化改造,分时序推动大地景观再造。
4.3 以要素优化组合厚植农商文旅体融合新优势
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资源价值重估的历史机遇,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过程中农商文旅体融合用地需求,制定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支持政策,争取单设国有建设用地指标,优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申请、审批、报建流程,服务农商文旅体项目高效落地。树立“大人才观”,建立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急需紧缺“人才资源库”,健全规划、设计、文创、金融、旅游、互联网等分类分级入乡人才培育引进政策机制。适度放宽规范社会资本可参与建设运营范围,强化涉农银行资金向农村农业倾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相关金融抵押担保机制。
4.4 以经营机制创新激活农商文旅体融合新方式
围绕农业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准确把握“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圈”演进规律,加快健全农商文旅体融合经营体系、服务体系、投入体系。采取差异化培育、定期考核等方式,对新型农业主体及农业职业经理人进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相关培训,推动新乡贤、返乡人员成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领头人。创新土地入股、技术入股、联产联营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经营主体间契约履行监管,推动小农户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中的有效參与。提升建设“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联盟+服务网站+智力开发主体+合作项目”矩阵,与周边科研机构、高校形成科技创新服务合作,协同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主体,提供科技、技术、信息、生产、流通等多元化专业化的全流程服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社.2017-10-18.
[2] 范锐平.深化改革开放 聚力创新发展 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成都日报,2017-04-26.
[3] 杨海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对策[J].文化产业,2018(16).
[4]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04).
[5] 郑风田.利用“城乡融合”新途径实现乡村振兴[J].农村工作通讯,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