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2019-02-14 07:40王进国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新时代创新

王进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各领域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关于国家的扶贫目标也有着具体化的要求和标准。通过对现今的各个贫困地区共有的扶贫困境和漏洞进行研究探讨,进而制定出符合现今时代背景的精准扶贫政策,以实现脱贫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共享理念;新时代;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代背景下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

最初的贫困是没有确切的定义和标准的,它是在岁月和时代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丰富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贫困的标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其内容也不断丰富,如:生存、消费、收入等。扶贫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消除贫富差距,将各个地区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标准逐步实现统一化、一致化。关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最早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背景之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扶贫和致富。“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要政策,诸如:“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以及“四个切实”等都是国家为完善精准帮扶工作有效展开所做出的努力。

2 关于扶贫政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精准扶贫”政策是现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扶贫事业的发展,使得国家的基础民生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在多次的实践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首先,精准扶贫要将“准”字作为主要的作用点,不断地将扶贫目标精准化,及时地调研和分析出其贫困和需要帮扶的原因,进而制定出可行性高的脱贫攻坚策略。在實际的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虽然进行前期的建档和立卡,但是在实际分析和引导工作方面还有待优化和改进。

其次,致贫原因不明确。关于贫困地区的致贫的原因,都有着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实际分析的过程当中应该合理、细致地分析导致贫困的原因,但在实际调研工作中针对这项工作未能做到高度的重视。

再次,各个贫困地区的派遣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现今的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除了要和精准扶贫政策相符之外,还要充分的考虑地区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不断地深入到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当中才能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最后,资金配置不合理。贫困地区的资金帮扶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人士进行组织和发起的,在使用过程当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资金的配置方面对于各个地区的发展和扶持项目的不同,在具体实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上相关人员缺乏准确地把握。

3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

研究

3.1 构建“大数据”式的精准辨别系统

现今的精准扶贫政策主要的作用点在农村,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量化,最大限度地保证其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定点实践可以将精准扶贫政策进行多次的复制和粘贴。通过多个个体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对比,确保扶贫项目得以正常和精准的进行。在农村当中仍存在着认知不清的现象,如:真正贫困人员对于扶贫措施的排斥或者是非贫困人员普遍存在的贪图便宜的心态。针对上述情况,积极开展贫困人员建档和立卡工作,做好精准识别工作。创建完善和健全的精准扶贫系统,通过将个体间的信息进行详细记录以及后期的走访和调研、核实,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的公平、公开和透明。在调查和识别的过程中不断地宣导正确的知识和认知,调整每一个贫困人员的心理问题。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缺少不了当地的机构和村委的联合作用,不断地优化和改进脱贫工作,针对地区不同的特色和不同的情况及时调整扶贫政策。首先,可以借助“到村到户”的扶贫模式,推进扶贫政策贯彻落实,相关工作机构通过选派具有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领导决策人进行当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和推进工作。其次,可以采取贫困村落的特色教育工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色创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的扶贫项目,通过项目的支持和引导带动整个贫困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3.2 制定定期考核制度,联动“帮带”政策

对于扶贫来讲多是针对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或是山区,尤以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老区以及革命老区为重点对象。对于地势特殊、纬度较高的地区可以发展适合当地土地生长的林业项目为主,在现今的环境以及生产条件影响下,我国的自然资源存在很大程度的紧缺,因此鼓励适合林业种植的地区发展林业项目无论是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精准扶贫,还是对国家环保、绿化建设事业等都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纵观国内外扶贫政策的实践都有着属于自身的独特意义,国外的精准扶贫经验对于国内扶贫项目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不仅只是短期的扶持和发展,它是属于一个多变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精准扶贫”首先要确定目标有着绝对的真实性,定期进行考核是整个精准扶贫政策实现的前提。一旦将目标确定之后对于对应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地扶持,每当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对其进行定期的考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扶贫政策在当地实践和实施的有效性,保证扶贫工作得以顺利、正常的开展。

3.3 鼓励发展“共享”式经济理念

自从扶贫工作实施和发展以来,全国范围内的贫困地区已有多个地区实现脱贫,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最新的调研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仍然存在着多个贫困地区有待进行优化和提升,我国扶贫项目的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对于“共享”理念的实施问题,需要政府、贫困人口以及社会力量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地对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从本质上拓宽扶贫力量的主体。通过联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式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共享”理念本质上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主体,前者的建设主要依靠自身发展,通过对于具有特色的扶贫项目鼓励和引导,创建出具有特色和知名度的扶贫项目。后者的外部共享理念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共享资源上,通过借鉴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开展本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将借鉴的经验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最大化地保证精准扶贫政策实践的科学性。

在精准扶贫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合理使用“共享”理念,将其内外之间的力量加以完美地整合。首先,当地政府机构要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实施的要点,精准掌握国家发展动向,确保广大的农村可以做到和现今的国家科学技术紧密的结合。其次,要及时地借助社会的资源和关注度,通过其自身独有的发展优势进行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尽快找到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道路。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进行产业扶持,通过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化建设,加快实现政府和其他扶贫资源的合理化集合。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就业和创业问题,广泛地提供优质岗位,确保优秀人才的大规模适用。

3.4    丰富农村文化、精準扶贫

对于扶贫政策的实践上不仅是对于经济上的帮扶,还应该包括乡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的文化发展紧跟时代的潮流。“扶贫先扶志”是现今的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展开的关键,在经济化扶贫的前提下进行各个贫困地区的脱贫意识攻坚战,尤其是对脱贫无力的农村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较为封闭的地区。在各个帮扶的地区重视文化扶贫,加大农村文化式经济的发展建设。具体表现在丰富文化生活、鼓励人民积极学习技术,宣传惠农政策,提升农民的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露露.精准扶贫中的精神脱贫——“八星励志”的耀州实践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69-77.

[2] 刘艳.深情凝目艳阳天——评彭学明精准扶贫纪实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J].当代文坛,2019(03):174-177.

[3] 况伟.准服务型:精准扶贫背景下乡镇政权的角色融合与职能转变——基于L镇的精准扶贫实践分析[J].领导科学,2019(10):34-37.

[4] 孙丽燕.打赢脱贫攻坚战  早日实现小康梦[N].中国青年报,2019-04-22(002).

[5] 张耀东.“后脱贫时代”,教育精准扶贫如何“拔穷根”?[N].人民政协报,2019-04-17(010).

[6] 唐智彬,胡媚,谭素美.比较视野中教育扶贫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选择——基于主要国际组织和机构理念与行动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04):37-44.

[7] 张大斌,许翔宇,凌立文,等.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产品种植流通体系的DEA绩效评价——以广东省英德市鱼咀村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9(04):146-155.

[8] 孟可强.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03(006).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新时代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